湘行杂录:再见,平平无奇的浦市


湘西有四大古镇,论规模,排第一的是浦市,但他名气却是最小的,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平时也看不见宣传内容,可以说是平平无奇。
相较于其他三个古镇来说,芙蓉镇改名是个传奇,电影《芙蓉镇》赋予了他最美的样子,‘挂在瀑布上的小镇’又是一个很好的噱头,现在凭借漂亮的夜景也能圈粉无数;茶峒现在的人气也上来了,这里是《边城》故事发生的地方,已经改名为边城茶峒,一脚踏三省,文化的碰撞本身就是自带故事的地方;而里耶则凭借秦简一朝天下闻名,可以说是文博旅行者的圣地;那么浦市有什么呢?有码头?有老房子?有老巷子?这在哪个古城古镇不是标配呢。
关于浦市,似乎没人能说得清楚,新年返城,特意经过这里。
在地理位置上,浦市曾经是湘西的中转站,从常德溯沅江而上的人们,必停当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沅陵,另一个就是浦市,浦市沿沅江有众多的码头可以停靠,除了水路之外,还有驿道可通吉首至重庆贵州,相较于水路缩短了很多距离。但那是以前的交通,而现在则交通不太方便了,既没有铁路,也没有高速公路经过,离周边城市也较远,成了四塞之地,似乎被这个时代遗忘了。
正因为交通问题,要抵达浦市并不方便,到底该从怀化出发还是从吉首出发,距离都差不多,在沈从文的时代,从辰溪到沅陵是120里,泸溪刚好居中间,但泸溪没有大码头,只能停上游的浦市,‘日出千杆桅,日落万盏灯’正是当年的景貌,而现在则彻底没有航运了,我们抵达浦市已经是傍晚了,尽管是春节,古镇也没见多少人影。

在我没有抵达浦市之前,我曾认为这里也像凤凰一样应该是游人如织,有城门和码头,只是规模小一点。但真正走过来,才发现,这些想法没有一个得到验证,浦市就是浦市,不像其他任何一个古镇,这里没有商业开发,没有叫卖声,没有临江的酒吧,也没有城门和码头了,与其说是一个古镇,莫若说这是一个建设很精致的‘美丽乡村’。其目的首先是满足居民的需要,游客来了,去几个古建筑点打卡便是,游客不来,居民日常起居自得其乐,有的是卖肉的摊子,古早的杂货铺,称之为茶馆的麻将室,满是年代感的KTV,商业仅此而已。
街面的房子也多是三十年前的样貌,那时候的湘西,大多街巷是两层的木房子,昏暗逼仄,用两根竹竿在门口支一张塑料膜,就能为门檐下的货物遮风挡雨,但浦市的街巷仍旧夹杂着九十年代的老建筑,供销社、卫生院、邮电所,似乎停滞在九十年代。也许真的停在那个年代吧,有很多老人很怀念过去,远不要追溯到民国,就在改革开放之后,那时的浦市,是最后的辉煌,曾经有个庞大的化工厂,生产各类化肥,养活了多少百姓和商业,成为了烤火的摊贩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时代如同沅江的河水一样,总是涨落不停,有时漫过城门,有时露出河床,浦市的上一次辉煌,那还是抗战时期,当时大片国土被倭寇侵占,沿海地区的各种企业机关学校都往内陆迁转,湘西浦市成了最热门的地方之一。
抗战的兵荒马乱,给了这个沅水边的小镇一份棘手而丰硕的礼物,上下的木船停满沙洲和沅水边23个码头,长长的巷道和参差的院落,庙宇和会馆都有香火,军队和商人摩肩接踵,难民和学生露宿街头,那是一次混乱的繁华。
进入浦市有一片很大的荷塘,称之为万荷园,在万荷园的尽头,有一座叫做上方寺的寺庙,寺庙的简介有这样一句话,‘抗战时期被学校占用。’其实那个学校就是从岳麓山脚下迁过来的湖南省立高级农业学校,农业学校联合当时迁过来的银行,办了一个农场。有一个流亡的江苏青年,沿沅江而上,想转道四川,但身无分文,无奈只能找个地方落脚,于是他经人介绍在浦市的这个农场工作了两年,在此期间,他了解了大量的江湖侠义故事,目睹了湘西风貌的奇崛,抗战之后,他写了很多小说,他就是金庸,他没有跟任何人说起曾经在湘西的事情,但湘西却成了江湖武侠最壮丽的背景。
金庸在浦市,注定不会遇到沈从文,金庸只是浦市的过客而已,而沈从文则是浦市多年前的游子,他在书里说,“有一座叫做浦市的古镇,很美很古很惬意。”“河面既异常宽平,码头又干净整齐······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摇船人泊船近岸以前,在充满了薄雾的河面,浮荡在黄昏景色中的催橹歌声,正是一种如何壮丽稀有充满欢欣热情的歌声!”沈从文回乡经过浦市,一切的美好,都是因为抗战尚未到来,浦市没有伤兵医院,没有高级农校,没有兵工厂,没有陆军医院,也没有金庸所在的江苏失学青年服务团。
随着抗战的胜利,浦市又归于平静,但不至于衰败,但随着解放后发展工农业生产,浦市作为一个庞大的城镇,人口众多但无法运转,于是很多人被下方到农村,在那个年代,农村是要比城镇有优越感的,融入人民公社,参与劳动生产,开展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浦市的街巷和院落,又长满了杂草,人们在墙壁上刷满标语,参与学习批斗,但城镇不再热闹繁华。
沅江的河水再次涨起来,那是八十年代的事情了,下游修建五强溪电站,河水刚好到浦市,沅陵县城淹了,泸溪县城淹了,浦市,没淹,但上涨的水位时刻威胁着这个湘西首屈一指的城镇,于是,人们将码头和城门拆除,修了一堵厚厚的城墙,保护着这个曾经繁华的地方。而随着大坝修起来,浦市也再度繁华,移民、工厂、建设都随着消失的码头和城门来到了这个地方······但十多年后,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经济的冲击,一场繁华梦,转眼都成空,只留下化工厂巨大的残垣断壁,荒草蔓延。



随后的故事,就是我眼前的景象了,厚厚的城墙是人们散步的去所,远眺宽阔的沅江,以及这个季节宽阔而落寞的沙洲,曾经樯帆蔽日,现在成了新年临时停车场。纵横错落的街巷,偶见曾经的高门大院,门楣雕凿气派,或是‘青莲世第’,或是‘世綵腾辉’,里面隐藏着幽静的院落。磨得发光的青石板,没有熙攘的人群,只有摊贩孤独的叫卖,主街新旧夹杂的建筑,有的门头写有‘革命到底’,有的写着‘力争上游’,正在被旅游开发涂上统一的颜色,正要装扮得精致,但开着最普通的肉铺杂货之类,这气质与外面那些著名的古镇合不到一块,不够小资、不够网红。
所以,浦市的遗憾到底是什么呢,她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女子,沈从文年少经过时的繁华,是她青春张扬的美丽,抗战的繁华,是一场门当户对父母包办婚姻的无奈,五强溪带来的工业化的浪潮,是她夫妻创业打拼的富足美好,而今的沉寂,是她儿女成家之后孤独的身影,她是一个留守老人,外面的日新月异,只有自己被遗忘。
浦市的平平无奇,正如我们父母辈的平平无奇,他们经历的故事,我从未认真倾听,新年返城了,再见。
相关文章
西格纳什卡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湘行杂录:穿过辰溪胜利公园,土匪与英雄只是一念之间 (2人喜欢)
- 湘行杂录:从铜仁到辰溪,一条河流的名字 (6人喜欢)
- 家族的深夜 (2人喜欢)
- 湘行杂录:夜过武溪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