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Stand by me》
小西天重映《Stand by me》,一方面自己想在大荧幕上看,一方面F试了好几次都没看完,买了两张票。
从最开始,之所以我会开始看电影,会在imdb榜单中翻翻捡捡发现《Stand by me》,其实是因为看电影看一次睡一次,我觉得是因为片子太差,F觉得是我鉴赏能力太低。 我大方承认了这种可能,毕竟我从小到大没正经看过几部电影,而F高中时甚至会去听大导演的访谈节目——当然,目前来看,我大概只是患有某种程度的注意力缺陷,摄取电影中的信息需要过度集中精力,这让我觉得疲惫,然后睡着。
离上次看《Stand by me》大概过了快两年,我惊讶地发现,我完全遗忘了吃派大赛的那段剧情,“咦,后面怎么回事来着?”,直到电影中给出结果,我才恍然大悟,和大家一起笑出声。(在核心区域的观众中,F笑得格外欢快,我怀疑他是极少数没完整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
我的遗忘是和我的认知、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相符的——在我的概念中,我一直不太明白吃派大赛这段插曲和故事主线到底形成了什么关系。网上的影评大多认为本片的核心议题是“友谊”,而我认为核心议题是“对美国小镇的少年来说,人生在死亡前的可能”,但吃派大赛和这两个议题似乎都没什么关系。在我的记忆中,我能理解的内容不断深化,而我不能理解的部分渐渐遗忘,合情合理。 “那一段多重要啊!”F说,“吃派大赛抛出了一个问题,故事结束之后,主角要怎么办?故事可以只停留在高潮,主角爽了,观众爽了,但是主角之后的人生要怎么办?”
于是,我忽然意识到。 我忽然意识到,我对本片的喜爱,是因为它的表达内敛细腻,更是因为它的剧情按照符合我价值观的方式展开,在我的意识中,我从不质疑本片的合理性,因为我就是那样想的——主角们没有把the body抬出森林,没有成为聚光灯下的英雄,因为我认为他们在旅程中得到了更重要的东西(对人生的感悟),这个出发时的目的达不达到都不重要,无论是出于和哥哥们的矛盾还是出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怜悯、不忍(主角多次说,我们这趟行程,不是参加聚会,不应那么高兴),主角放弃这个最初的目的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很自然地这样想,因此忽视了故事中给出的解释——吃派大赛结束后,报复了全镇的主角要怎么办?他的人生真的能从此走向光明吗?有人关心他此后的人生会怎么样吗?也许这段剧中剧的意义,就是用来解释为什么主角们放弃了最初的想法,选择匿名报警而不是成为英雄。
不过,这一次,在影院的中央,看到故事的最后,主角看着儿子和朋友玩闹,在电脑前敲下小说的最后两段的时候——我十分确定。他只是嘴上说“哦,我再也没有交过那样的好朋友。”心理一定想表达更深刻的内涵。 他和好朋友已经十年没见,“朋友”的意义不在于那个人怎么样,而在于他们共同的经历和思考。 他没有直白的写出来——这对于一个含蓄内敛的故事来说,并不奇怪。但我认为,他是想说这个的。
“Stand by me这个名字不如原作的Body。”F说。 “所以你也不觉得这个电影讲的是友谊对吧……网上都是这么说,看得我很怀疑自己。” “当然不是,网友还觉得《情书》讲的是爱情呢。”(F觉得《情书》讲的是生死观) 我觉得寻找同龄人的body非常有哲学上的象征意义,F不太想过度解读这一点,不过,听到了对吃派大赛的一段有趣解读,我很容易地接受了,这次观影也算卓有成效。
不过,要说“友谊”……或者更广泛一点,讲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作品,我喜欢“黑发少女”对“李白”的回复,人生是丰富的,人与人之间互相给予,人是快乐的。 我小时候听过一个说法,我几乎立刻就接受了它。大概是说,神之所以让某个人得到很多的财富,是希望这个人能把财富花出去,让财富流通起来,让更多的人带来财富。 时至今日,即使身边大部分人似乎并无这样信仰,我仍然从温州朋友口中听到这个说法,促使我想看完《跨越边界的社区》。
我喜欢送人东西,我和朋友分彩票,我今天回家路上买了新的电子设备……我也许会因此收获真正的“友谊”,丰润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