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立名目的教育乱收费何时休?
近日,太原市泰华高级中学因向学生收取723元至836元不等的“寒假作业打印费”引发舆论哗然。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教育机构乱收费的顽疾,更折射出民办教育监管的深层漏洞。
据调查,该校以“寒假作业打印费”名义,向高一至高三学生分别收取723元、776元、836元,实则用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学习资料的印刷。然而,这一收费既未公开公示,也未与家长充分沟通。更讽刺的是,该校此前曾声明“除正常学费外不收取其他费用”,如今却自食其言。争议焦点在于费用合理性。按市场价计算,723元足以打印超7000张A4纸,远超学生实际需求,且家长反映“纸张质量极差”,显然,学校将教育成本转嫁给学生,把“作业”变成了“暴利工具”。
泰华高级中学作为一所民办学校,自称“衡水模式直营校”,但其行为却与教育的公益属性背道而驰。民办学校虽可依法营利,但必须遵循公开透明原则,而该校却利用信息不对称,绕过监管,将学生视为“提款机”。这种“隐蔽收费”不仅损害家长权益,更侵蚀教育公平。
值得警惕的是,此类乱象并非个案。近年来,多地民办学校以“资料费”“服务费”等名目违规收费,暴露了监管的滞后性。此次事件中,当地教体局虽迅速介入并责令退款、通报批评,但若缺乏长效监督机制,类似问题恐难根治。
教育部门需建立民办学校收费动态审查机制,要求所有收费项目公开成本明细,接受第三方审计。设立家长监督委员会,赋予家长对收费的知情权和异议权,避免“一言堂”式收费。除通报批评外,应追溯资金流向,对责任人追责到底,形成震慑效应。民办学校须平衡“营利”与“公益”,杜绝将教育异化为“生意”。
泰华中学的“天价打印费”事件,不仅是一记警钟,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市场化进程中亟待纠偏的乱象。唯有以制度筑牢底线,以监督压实责任,才能让学校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净土,而非敛财的“生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