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6-人,永远不可能挽住春天,留住海浪
1 化蝶辞尘:文学最后的浪漫注解
当琼瑶女士以蝴蝶振翅般的决绝告别尘寰时,这位用文字缔造过无数爱情神话的作家,最终用生命完成了对自由的终极诠释。她像《还珠格格》里香妃化蝶的经典意象,又似庄子笔下逍遥游的北冥巨鲲,在世人惊愕的注视中,将承载灵魂的躯壳化作纷飞纸鸢,飘向永恒的文学苍穹。
近年来关于琼瑶的争议,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审判。当"三观审判"成为时代热词,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缠绵悱恻,突然被置于道德显微镜下反复审视。但若以伦理纲常丈量文学价值,那么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应当焚毁,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早该绝迹,甚至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都该被钉上道德十字架。文学从来不是圣徒的经卷,而是人性最真实的镜鉴。我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从来不是用道德标准来衡量的。我并不认同那些将琼瑶的小说视为“三观毁灭者”的声音。事实上,能跨越时代的作品,必然是具备时代烙印的。比如《还珠格格》这类电视剧,它们显现的是七八十年代,那个物质生活逐渐富足、追求自我与为爱奔走的时代背景,因此成为了那个时期的产物。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的文化符号,而我们往往要“盖棺论定”,历史才会给予作品最终的评判。记得有些读者只喜欢阅读那些已经去世作家的作品,因为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那时看《还珠格格》时,并未觉得它有多糟,只是随着道德标准的提升,今天的我们开始批判其中所谓的“恋爱脑”与“毁三观”。
2 道德棱镜下的文学光谱
回望琼瑶风靡的年代,正值物质匮乏与精神觉醒的碰撞期。当《窗外》的清丽文字叩开少男少女的心扉,当《情深深雨濛濛》的痴缠爱恋席卷荧屏,那些为爱痴狂的故事,实则暗合着个体意识觉醒的时代脉搏。正如巴尔扎克所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琼瑶编织的爱情童话,何尝不是特定时期集体情感结构的生动注脚?我们每个人都并非完美无瑕,我们的存在从来都带有某种自私。若主角一味洁净无瑕,无法展现人的复杂性和矛盾,那作品便失去了生命力。若有人批评琼瑶的作品,包法利夫人》那本被公认的文学经典,难道不也只是讲述了一个婚后寂寞出轨的故事吗?批评者可以举出许多所谓毁三观的例子,而我同样能找到许多激励正向三观的案例。
时代的背景不同,作品的意义也不同。我们童年时,资本尚未全面渗透市场,选择相对丰富,我们有诸多书籍可供探索;但如今,网络的兴盛和资本的介入,使得我们在消费内容时面临选择的局限,很多时候,我们被迫接受资本推送的内容,而“少数人发出的大声”也让我们感觉困惑。面对当下"毁三观"的指控,我们或许需要警惕某种文化审视的错位。在《娘道》宣扬封建糟粕仍能霸屏的今天,在算法精准投喂精神快餐的当下,将矛头指向数十年前的文学作品,多少显出批判的惰性。每个时代都有其认知局限,正如维多利亚时期视《简爱》为离经叛道,而今日我们方知那是女性独立的先声。文学作品的伦理坐标,本应置于历史长河而非当下道德标尺之下。
3 时代镜像中的价值嬗变
我不否认,童年时期接触的这些作品,确实影响了我们的人格、性格,甚至未来的生活轨迹。在这种背景下,家长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时代在变化,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家长需要具备辨识力,明确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记得我初中时曾阅读韩寒的《三重门》,王小波的《小和尚》,甚至《兄弟》中的变性、阉割等情节。这些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内容曾让我反思许久,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极端的内容就一概否定所有作品。正如这些作品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它们具有某种价值;既然没有分级标识,就说明它们并非只适合成人。每个人的心理容器都有弹性,模仿主角的行为固然可能,但最终决定我们命运的,是天赋、家庭教育与个人努力。
更重要的是,我并不认为琼瑶的作品是糟粕。我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琼瑶的书籍是《窗外》和《情深深雨蒙蒙》。那时的琼瑶,短篇小说的情节引人入胜,语言优美,她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捍卫爱情的权利,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这种思想,与许多名著中所传递的价值观不谋而合,像《简爱》便是其中之一。但小孩子怎能完全理解简爱那样深沉复杂的思想呢?唯有金庸和琼瑶这类通俗文学,才能为孩子打开一扇门,过渡到更为深刻的思想世界。
关于文学启蒙的辩证思考,始终绕不开代际传承的命题。当70后担忧琼瑶催生"恋爱脑",00后却在耽美文学中重构情感认知。从《三重门》的青春迷惘到《兄弟》的荒诞叙事,每个时代的少年都在文学秘境中探索成长。真正的教育智慧,不在于筑起隔绝世界的围墙,而是如苏格拉底般引导青年在经典与流行间思辨。毕竟,荷马史诗中诸神的纵欲狂欢,不也曾是古希腊少年的启蒙读物?
4 永恒的文学契约:在人性的褶皱里寻找星光
在这个观点撕裂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重拾文学的宽容。张恨水的鸳鸯蝴蝶派曾被斥为靡靡之音,而今却被重新纳入文学史谱系;金庸武侠当年被视为通俗读物,如今已成文化研究的显学。当我们将琼瑶置于二十世纪华语文学转型的坐标系中观察,便会发现其作品在传统言情与现代意识间的独特张力——那些看似矫情的对白里,藏着对父权体系的隐秘反抗;那些为爱私奔的桥段中,晃动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微光。琼瑶的作品或许并不完美,但她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不容忽视。今天的媒体与社会舆论不断放大三观的声音,也许正是这个时代情感趋同的结果。当我们回望过去的经典,才愈发感受到当下作品的短板与匮乏。
站在新历2025年的时空节点回望,琼瑶的远行恰似一个时代的休止符。当我们在元宇宙中构建虚拟爱情,在AI算法里定制情感剧本时,那些手写情书、雨中相拥的古典浪漫,终究化作文化记忆库中的标本。但文学的价值从不在于永恒正确,而在于它永远映照出人性的复杂光谱——在那里,自私与崇高并存,懦弱与勇气共生,而这正是所有伟大作品最动人的真实
好运来要平和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0411-一篇用AI生成的乱七八糟的日记 (2人喜欢)
- 20250407-今年国社科要凉凉 (3人喜欢)
- 20250328-Coffee&Anxiety-Ruined MY WEEK! (7人喜欢)
- 20250308-理财及新生儿保险
- 20250302-关于主体性缺失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