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女性主义(一)
【引言】自二十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运动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学术与政治思潮,在追求平等正义、启蒙除魅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进步,妇女取得了诸如投票权、受教育权、较公平就业机会、工资待遇等权益,在中国这个社会背景下表面上看起来好似有足够的平等,但是平等表象下还隐藏着更加隐晦的基于性别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例如家务劳动分工与性物化等仍未完结,女性主义在不断砸碎旧有规范的同时也与对立的制度结构持续地冲突,女性主义内部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化,这一篇旨在介绍女性主义的发展进程、相关理论以及澄清对女性主义的种种误解。
为了对女性主义有进一步清晰的认识,在正式论述前,先澄清一下对女性主义的常见误解:
- 女性主义 ≠ 女利主义
主流女权主义的核心目标是推动性别平等,强调系统性性别压迫的消除,而狭隘的女利主义(网上一般戏称田园女权),表现为选择性平等、强化性别对立,片面强调女性权利,回避责任和义务,通过情绪化和对立性言论表达主张,比如在职场要求同工同酬,但在婚恋中要求男性承担经济责任;反对物化女性,却将婚姻与物质条件直接挂钩。真正的女性主义不是要踩在男性的头上,而只是要求男性把踩在女性头上的脚拿开。
- 女性主义≠只关注女性权利
女性主义已经发展到不光是唯性别地讨论女性所遭遇的不平等,现在已经扩充至批判关于种族、阶级、制度等等范畴的不平等现象,也不是经常被批评的中产白人中心,例如,后殖民女性主义所指出黑人女性面临的压迫不同于白人女性,因为她们同时承受着性别、种族、经济地位等多重交叉性的歧视。同样,父权社会下受到宰制不仅是女性,父权结构同样让男性自我捆绑,约翰·密尔在《妇女的屈从地位》中提到,当需要男性在家庭中处于支配地位时,也意味着他要承担起对依附的妻子、儿子的经济责任,所以不得不选择稳定、传统的职业,男性便缺少人生选择的可能性。并且男性被教化为支配者,内化了傲慢同控制欲,支配他人是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损害被支配者,也让支配者失去真实的人际连接。
- 女性主义 ≠ 反对家庭婚姻
女性主义推崇的女性角色未必是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职业女性。有人认为女性主义者会批评女性选择家庭主妇的角色或进入婚姻,但实际上,女性主义并不反对家庭或婚姻本身,而是反对家庭、婚姻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传统上通常将男性视为主要经济支柱,女性负责家务劳动的分工(家务劳动常被低估或忽视),女性主义倡导的是在家庭和婚姻中实现性别平等,确保每个成员的贡献和选择都得到尊重和认可。
- 性解放 ≠ 性开放
性解放所解放的是因性别(反对性别歧视、反对性别二分)、性倾向(LGBTQ)、性行为(反对处女情结、婚前性行为不再是禁忌、避孕套使用)、性关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等因素所受社会制度的掣肘,人们往往将性解放等同于性开放,聚焦于"性"这个字眼,此类误解通常由于对文字的直觉式解读造成的,误认为性解放则意味着滥交、乱伦等沉溺于感官的享受而无视传统的伦理规范。
同样,女性主义这个名称由于其历史原因也常常被误解,因为从字面意思来看,当它提出来的时候往往将另一半人类置于对立面,或许叫平等主义更贴切。
穿得太多说你保守,穿得太少说你浪荡(性解放不只是追求开放,当开放成为一种压迫,保守也是革命)
女性主义发展历程及其相关理论:
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的构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同的历史和背景下有不同主张。值得一提的是女性主义流派基于不同的范畴与尺度有形式各异的划分,比如通过决定论/构建论、同一性/差异性来划分,本篇根据其流派所依托的哲学理论为尺度进行划分。
- 第一波女性主义:是18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一场社会运动,主要聚焦于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尤其是争取女性的选举权、教育权等,运动的兴起深受启蒙思潮、工业革命的影响,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流派缘起于此,社会逐渐强调民主与自由,自由主义的思想使人类脱离黑暗时代的窠臼,但是忽略了人类中的另一半——女性。
- 第二波女性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持续到80年代,运动的兴起与彼时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包括民权运动、反战运动、以及对传统社会规范的质疑,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增加,女性开始更加积极地争取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是继第一波女性主义之后的一场更加广泛的社会运动,涵盖了性别平等、性别角色、家庭与工作关系、女性身体自主等一系列议题。与第一波女性主义主要关注法律和政治平等(选举权和教育权)不同,第二波女性主义更加关注文化、社会结构和个人经验中的性别不平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无法切实地代入女性的视角去听去看去感受,也依然不可避免地持续伤害身边的女性,在稀松的日常,我依然被一些内化的观念所主导,所谓的事实与价值、目的与手段、理论和实践仿佛存在难以触摸的鸿沟,我的思想不是我的思想,我的行为也绝不是出于我本意的行为,人的存在仿佛脱缰于理性的规限,认识自己好像比认识世界更加复杂。
不管怎么样,希望能带给大家多些思考。
续篇会继续介绍第二波女性主义其它流派,比如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以及第三波女性主义中的后现代女性主义,接着会对不同流派的女性进行比较,指出女性主义的分化缘由,也会对一些核心命题进行阐述与讨论,比如男性凝视(物化、性化、商品化、异化)与身体自主权的冲突、目的与手段的冲突(扶持行动与绝对平等),并指出资本主义与父权制对女性赋权的进路上有何种阻碍,如果可以话,再讨论一些实际层面的议题,比如同工同酬、参政议政、性的商品化、生育权、性别暴力、堕胎(堕胎之前文章有特地讨论,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等。
参考文献:
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女权辩护[M].商务图书馆.1995
约翰·密尔.妇女的屈从地位[M].商务印书馆.1995
格雷森·佩里.男性的衰落[M].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
乔纳森·沃尔夫.牛津大学哲学通识课:道德哲学[M].中信出版集团.2019
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上野千鹤子.厌女[M].光启书局.2023
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M].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始于极限[M].新星出版社.2022
弗吉尼亚·伍尔夫.厌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看不见的女性[M].新星出版社.2022
凯特·曼恩.应得的权利[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