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月:冬季的加拿大。

1月和2月,穿越落基山脉才知道,什么叫“加拿大的冬天”。零下二三十度的室外,白雪茫茫,不管行动还是思考都慢半拍,忽然就理解了冬眠的熊。每天都不想出门,可偏偏这是一场旅行,又想出门。出门的快乐还是更多。
这个冬天在情绪上和生活态度上也有一些改变。新一轮的学习、考试、健身,尽量抽出时间读一些喜欢的书,比如安妮·艾尔诺,而不是全部读工具书。
1月&2月,阅读3本,影音16部。
一、阅读
1、《波兰人》5
85岁的库切,仍然可以用8个字的结尾把我写哭。
我不知道爱究竟是什么,但我知道爱不是什么。一直看到2/3处,都觉得女人和波兰人之间不是爱,更多是女人对自己的探索和对她唯一人生的反叛、突破。以至于坚信“人只可能爱自己,像水中的镜像,自恋罢了。” 直到最后波兰语诗歌翻译过来,女人隔空回信才被狠狠感动到了。可是却仍然觉得那不是“爱人”,仍是“爱己”,人要通过向外界寻求的方式找到“爱己”的证据,所以“爱人”和被反馈的爱意,都是“爱己”的证据。不然你说说,怎么会凭空生起爱呢?女人像失去了孩子,波兰人像孩子失去了母亲,他们的这部分缺失,借由对彼此的“爱”,期望让自己再次成为完整的部分(仍是爱己)。波兰作为“停滞在过去的”存在,是我很感兴趣的部分,由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匮乏,没能体会更多。
2、《简单的激情》5
写得真好,每字每句都好。每!字!每!句!《简单的激情》原来写于1992年啊,也对,现代哪有人这样去体验和写作激情?安妮·艾尔诺的出现好突兀、也好珍贵。作者笔下的激情其实就是现代年轻人理解的爱情,这本书里女主的行为用现代语言描述就是“恋爱脑”,没救了的那种。人不在激情中的时候会理智地发现:那究竟是件多么危险、容易自毁的事情,我们竟然全部做过。所以抛开情感不谈,安妮的写作惊为天人!!!短短两万字,最后一段读哭了:“小的时候,在我看来,奢侈品是毛皮大衣,是长裙,是海边的别墅。后来,我又觉得是一种知识分子的生活。而现在,我觉得是可以对某个男人或者女人抱有一种激情。”啊~~~
3、《日暮时分》4
写得挺好,但阅读体验不好,因为作者把男性视角写得太过真实:权利心、利己、背叛……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要么给自己编出一套完整自洽的逻辑,要么告诉自己“那又怎么样呢,反正大家都是这样做的”。好像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后,就再也无需追究良心问题了。同时,被女性故事感动也是个很矛盾的体验,因为串起女性一生的故事往往都离不开苦难甚至死亡,这一生除了一两个快乐的瞬间,其他时间都凭着一股韧性在忍耐里度日。可为什么要这样?仅仅因为她们更善良吗?
二、影音
1、《还有明天》5
后劲太大。当年是“我们像握着情书一样握着我们的选票。”但现在,我们可以不要情书,但必须握紧选票。女性真的太伟大了,这些韧劲儿到底是天生的,还是被逼出来的?如果结局是她逃跑了,我会感到轻松、长呼一口气,但那并不意外,并且紧接着就会意识到她只是从一个男人这里逃去另一个男人的生活里;可她竟然选择留下来,直面恐惧,用自己的姿势抗争。她在意的从来都不是个人的一生,甚至不仅仅是女儿的一生,她选择为所有女性的一生承担更大的责任。那一刻是震撼的,那一刻也让我意识到:原来“逃避”是人生答卷里最简单的方式,却也相当于交了白卷,终将补考。另一个震撼的点是:她不断忍让、退让,却用谁也不敢想的方式终结了女儿不幸的可能。
2、《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5
浑然天成的好!集中营的故事看过一个又一个,最刀人的还是以小朋友为主角的那些。这部里几个人的友谊和“并肩作战”的全过程独特、有趣又动人。孩子们的好几句台词都触目惊心,比如War is only bad when you lose. 显然是从大人口中偷学的。就算所有的人、事和感情都那么美好珍贵,历史的悲剧仍然不可避免在发生;但,就算悲剧一直在发生,善良和纯真也未曾被打败。最近在练习看电影时“不带任何视角和主角们一起入戏”的能力,结果就是看到最后一幕小胖子带着胜利又骄傲的笑容混进火车时,心脏瞬间被击垮了。
3、《从今以后》5
这电影有种平静却狠狠刺到神经的痛感。到底谁会真正把你当家人?有血缘关系就是家人?“结婚”之后把对方的大家庭当作自己的家人是最大的笑话,更何况她们这种无法结婚的情况——实际也就是没有法律认可的“权利”。越长大越明白为什么在所有的法律中,都有对直系亲属的划定,而那些所谓的兄弟姐妹在法律层面上算不得家人,在利益面前暴露的自私和虚伪也是想都不敢想的。当然,所有人都可能会伤害你,但这世上会真心对你好的,最终可能只有父母是你亲自选择的伴侣。
4、《郊游》5
真好!罗文姬女士太棒了!这些老演员简直是把我日常对老年的担忧揉碎了拍给我看。真实的“老了”一点都不美好,有帕金森、脊椎病、脑肿瘤,还有那些不停制造麻烦的孩子,回过头来看,这一生除了为自己活是值得的,还有什么值得呢?所以罗文姬女士最后打给儿媳的那通电话说:“不要整天围着你女儿转,也多为自己考虑。”活到37岁之后也经常有种实实在在“人生过半”的感觉,会想一些关于老年的更具体的景象,想不出来,但会担忧,然后又不知道在担忧什么。人原来真的会害怕自己没办法照顾自己,所以太理解她们一起登山去“郊游”的选择了。不管如何定义感情,最终在生命结束时互相陪伴就是最好的感情。
5、《梦之歌》3+2
看电影前并没有特意去了解整部电影的背景,一度还纳闷怎么使用这么朦胧的光影滤镜,直到有太多镜子、水杯和固定时间的隐喻画面,才发觉这不是普通的青春文学。最后得知这部电影源于十年前那场游轮的沉没,悬着的心终于痛死了。如果带着这样的“已知”再看一遍电影,几乎每一帧都是有意义的,每一帧都是痛苦的。竟然已经十年了,对于那场游轮灾难我依稀还有点印象,尽管十年前,我也不是会为每个生命离去而感到悲伤的年纪。包括前几年的梨泰院踩踏事故和这两天的空难,这些失去孩子和家人的家庭,该如何面对余生啊?
6、《神圣无花果之种子》5
作为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参展电影之一,我和一群白发老人在寒冷的冬天,听着波斯语、看着英语字幕,享受了整场电影,这个过程本身是幸福的。电影的争议也许会比较大,有人喜欢,有人感觉不舒服,瑕不掩瑜,于我而言,想到六个字——丧钟为谁而鸣。反抗父权的过程是极其残忍、暴力、恐怖、绝望的,这之后才能有一点点希望,也可能没有。那些维护现有社会秩序的人一定是权利的受益者,不要听他们说任何话,语言是骗人的,关系也存在欺骗,唯一能走出老房子里那个监狱的行为,只有不妥协!
7、《头脑特工队2》5
最触动的3点:1、所有的情绪都应该被看见,被拥抱;2、那些被我看做“坏的”情绪,其实也是在努力爱我罢了;3、一个更完整更坚固的人是由全部经历和回忆构成的,如果把不好的回忆扔掉,“自我”的根基会不牢。这电影不亚于为现代人在情绪、心理、成长和自我意识等问题上做一场梳理和分析,每个情绪小人都各司其职,有他们的工作流程和方式,更具象化接受了内在情绪和外在世界的关系。想到这世上竟然有上万亿个细胞每天都在努力爱我,多温暖的存在啊!
8、《哪吒2》4.5
完全没想到这电影火到在北美需要抢票的程度。就电影本身来讲,是还挺好看,比第一部好看挺多,但与现在的票房和火热程度是不匹配的。我并不喜欢“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设定,所以当这一次哪吒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很坚定地说“我试试吧”,反而感动到我。角色塑造都很有特色,也找人喜欢,至于电影的隐喻,可以很深,也可以点到为止。很多年以后,我肯定记不住《哪吒2》演了什么,只能记住我在蒙特利尔抢到2张午夜场的电影票以及第二天这电影就破了100亿票房。
9、《月升王国》4.5
旅行至多伦多,找到一家小众的文艺电影院又看了遍韦斯·安德森的《月升王国》。很喜欢他们电影院的排片制度,总有些电影院定期排经典老片,不管什么类型或多久之前的,永远有机会在冬夜找到一家电影院去重看,而且黑咕隆咚的房间里,永远坐满观众。反而像是一些爆米花片排的并不多。资本和艺术,共同决定电影的趋势。Anyway,韦斯·安德森对我这个美学生来说,永远是极为舒适的存在。
10、《下一个素熙》4
这是一部只有女性导演才能把女性的绝望和无力感描述到如此痛心的电影。一种社会体系和社会制度畸形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无法挽回的悲剧。直到某个悲剧被“看见”,社会制度才有一点点改变的可能——只是“有可能”,不保证坏到极限会变好,坏是没有极限的。所以一个良好的社会体系是多少悲剧换来的呢?每一个被困在日常牢笼里的普通年轻人都是素熙,谁又会看到一片雪花融化的全过程?
11、《好东西》4
还不错,有很好哭的段落,在当下电影市场里是个新鲜的好东西。但可能和个人经历没有很多切割线,感觉电影的后劲儿好像没那么大。所谓后劲儿,就是看完很久后,想起仍然有很强的力量,一股生命力,比如《还有明天》后劲儿就很大,她看到的不仅是个人的生活片段,而是全部女性的命运。但因为《好东西》对观众的定位很准确,对生活场景的描述非常具体,所以一旦有个人经历上的共振,是很容易产生强烈共鸣的,从而非常爱。
12、《现在拨打的电话》4
正常韩剧水平,其实能看出来故事老套、本子工整,火的原因竟然还真是男女主的化学反应。以前也看过不少男主的剧,都挺好的也没火,可见大火还是要看命。最后一集真的是,科幻剧都比这个真实点!韩剧就是当代爱情本体,ta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当然更没有意义,但因为牵动太多情绪,显得好了不起啊。Anyway偶尔还是要看看,算是对现实生活感情的脱敏治疗:Hey,别装了,我可是看过韩剧的女人,爱情能伪装成什么样子我比你了解多了!另外,韩剧这些年越拍越短,从当年上百集的剧,到后来24集、16集、12集、8集、6集……再拍下去就是90分钟的电影,而爱情的保质期也在变短,7年、2年、3个月、3天……再下去就是那种一晚上的。倒也是大趋势呢!
13、《荒野机器人》3.5
动物世界的乌托邦!如果人类也能这样…有时为了生存,必须突破自己的限制。共存才是生存。挺工整以至于有点“显老”的电影,尤其是这个机器人的角色相当于代表拯救和爱的女上帝!就有点…我个人是不太相信机器人会和爱有什么关系,因为机器人最擅长的是模仿,而爱是一件很容易伪装的事情。机器人可以很容易给人带来“爱”的错觉,但也仅仅是错觉而已。当然, 就算对方不是机器人,也有很多人心甘情愿沉沦在爱的错觉里,个人选择罢了。还有个神奇的体验就是:很少能在这类动画片里看到导演的影子,但这部就感觉,导演的痕迹很重,不喜欢。
14、《鳄鱼波鞋走天涯》4
这样的童年太棒了,如果人生不按照长度而是按照密度来衡量,他俩的经历比很多人都值得。但是比电影本身更让我震撼的是,饰演小机灵鬼Erik的演员竟然在25岁就死于过量服用海L因?童星真的是高危职业,过早接触成人世界的一切,如果没有恰当的引路,很容易就能走上绝路。不管戏里戏外,都是个悲伤的故事,英文名The Cure就显得更特别。
15、《I型起源》3.5
十年前的电影,人们还在讨论科学和神学的碰撞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信仰,是我以前会喜欢的话题,但现在看:无论何时,这种话题只要以人类的视角去诠释,除了局限没有其他。就好比:蚂蚁会理解鸟儿如何在天上飞吗?Anyway,这部电影总体不差,最大的问题在于女主人设,可能是一本正经理工男会因为好奇而喜欢的疯癫类型,但真要说结婚,确实会有男主那个疑问:我这一辈子就要和这个长不大的小孩困在一起了吗?看不到文艺和浪漫,只想摆脱。以及:为什么印度发生神奇事件的概率比较高?是因为他们相信,所以才发生?还是因为人口密度大,发生的概率自然也大?
16、《家族计划》3
谁给裴斗娜接了这部戏?原本是《超异能族》的期待值,最后连一半都没达到。明明题材、故事、人物、演员都挺带劲儿的,还是没能拍好。建议这样的剧,就不要按照6集一季的标准出了,一次性放出都免不了显得拖沓和无趣。
木南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十二月:终于不用过节了。
- 2024年电影电视推荐:24部。 (7人喜欢)
- 2024年读书推荐:女性主义的书仍然很重要。 (3人喜欢)
- 11月:若看见太阳就出去散散步。 (2人喜欢)
- 九月、十月:初秋,秋,深秋。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