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习惯的重要性
在《掌握习惯》这本书里,作者详细阐述了一件事:习惯时如何养成的。
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变得变得自动化的行为。这是关于习惯的定义,定义的背后作者总结了习惯行为形成的四个要素:提示、渴求、反应、奖励。比如手机铃声响——提示,你想要知道信息的内容——渴求,你抓起手机阅读信息——反应,你满足了阅读信息的愿望——奖励,结果是抓起手机与你的手机铃声之间建立关联,下次手机作响,你便拿起手机阅读信息,重复足够多的次数形成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刷手机变成一种习惯。习惯的原理支配者人的很多行为,而这些自动化的行为,几乎不被我们所察觉,就好像呼吸一样自然,我们就这样过了一天,过了一辈子,至于为什么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我们似乎从来没有认真凝视过。
当然,书里说了很多,我不可能几句话就能说完。但是从习惯行为形成的四个要素中,作者也深度剖析了为什么有些习惯可以形成,有些我们想要的习惯却难以做到。首先是提示,提示触发大脑启动某种行为举止,这是预测奖励的零碎信息,往往处在我们生存环境当中。渴求,是每个习惯背后的动力,没有某种程度上的动力和欲望,不渴求改变,我们也就没有采取行动的理由,再者是反应,反应就是具体的习惯行为,它在形式上可分为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反应与否,取决于行动背后需要多大的动力,以及所要采取行动的难易程度。奖励,奖励是养成每个习惯的最终目标。提示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看到奖励的存在。渴求是想要得到相应的奖励,反应则是获得奖励。奖励的首要作用是满足我们的渴求,奖励本事就是有好处的。
作者为此总结了习惯行为四个要素必须达到某种条件,习惯才能形成:
提示:显而易见
渴求:有足够吸引力
反应:简单易行
奖励:令人愉悦。
如果四个要素都能同时满足,习惯就会很自然的形成。
当然书里还说了很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找来看看。当我看到这些内容时,我首先对提示产生了兴趣。
提示往往出现在我们身边的环境当中,提示如果不在身边的环境里,就不能被我们所察觉,从而触动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很多时候,环境的情况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我们习惯养成的方向。
买了房子后,我在卧室里放了一台投影,我每天晚上下班后有读书和写东西的习惯,几乎每天如此,可是每天读书或写东西结束后,大脑特别亢奋疲惫,躺在床上就会不自觉的打开投影,想看一会电视,其实看来看去也没什么好看,那些无聊的电视综艺,早已厌恶,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打开,我不是看电视里的内容,纯粹是为了放松大脑,打发时间,每次一看,半小时就过去了,超出了自己预定睡觉时间,临睡前关掉电视,漆黑的夜里,我心理嘀咕,明天晚上不看了,真是浪费时间啊,可是到了第二天晚上躺在床上,我又不自觉的打开电视,有次我调用强大的意志力让自己不去拿遥控器,可是关灯躺在床上,根本睡不着,翻来覆去,难受极了,我甚至自我安慰,与其辗转失眠,不如看会电视,结果我又打开了电视,遥控器就在床头柜边,举手可得,就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我深深感觉到不对劲,有一天我下定决心,把投影搬到了大厅,晚上再次躺在床上时,还是睡不着想看电视,可是身边没有了投影,遥控器也不在身边,身边的环境悄悄的改变了,若是想看,还要穿衣起床坐在大厅里冷冷飕飕的看,实在没意思,于是果断放弃,根本不需要意志力来抵抗。就这样,我以后再没睡前看投影。
当卧室的环境没有投影的提示时,习惯的源头就被掐断了,提示的原则是显而易见,仅仅把投影搬离了一点点位置,就很快改变了我的习惯,而生活中,我们面对难以改变的习惯时,往往动用自己的意志力和习惯行为本身相抗拒,结果自己搞得精疲力尽,最终一定败下阵来,因为习惯的行为背后是大脑的自动化程序,是不需要人的理性思考的,其本质的驱动力由多巴胺产生的情感刺激推动,而调用人的意志力,却需要极强的理性来克制,是极其违背人性的,人怎么可能战胜人性呢,理性也不可能战胜情绪,结果一定失败,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坏习惯根深蒂固,难以改变。
我认为要改变习惯,先尝试着从改变自身环境开始,物理环境的改变,是直接从源头斩断了坏习惯的可能性。
为此我继续思考,既然投影搬走了,我就没有看投影的行为了,那么重塑环境意味着重塑我的行为,甚至我的思想,坏的环境导致坏的习惯,那么好的环境就可以造就好的习惯,于是我想为什么不睡觉读读书呢,有时一晚上写几千字,脑子是很累的,且大脑在高强度的思考运转下,人处于亢奋状态,很难一时睡着,那么睡前看书一方面可以缓解大脑的紧张亢奋,一方面可以乘机学习,于是我把床边附近堆满了纸质书,床头柜上、飘窗上、床头上都是书,记住,环境的中书是一种提示,提示要显而易见,那么身边都是书,就太“显而易见”了,每晚睡觉前,我几乎不用调用自己的意志力“逼”自己看会书,睡前看书几乎像呼吸一样自然,长时间的睡前看书,已经把看书和睡觉形成了链接,养成了习惯,睡觉之前不看会书简直睡不着。
你也许不会睡前看投影,但是不是有睡前看手机的习惯,戒除的方法也是一样,我每次下班回来,处理好工作,就一头钻进书房里,手机放在大厅,书房是我学习的环境,手机一定远离,让它不能对我产生提示,同时只要回家,手机绝对静音,事实上,即时工具的发明,让现代社会的工作已经完全打破了在公司办公的边界,这种对生活的侵蚀,让一个人处在全天候的工作状态,一个人在这样状态下怎么学习、怎么成长呢,那真的成了24小时的牛马,所以我会用刻意的仪式让生活和工作在物理环境中画一道界线,回到家工作就停止,不要在侵犯我的生活,实际上,工作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很多信息等二天一早上班统一回复也不晚。我一旦进入学习环境中,手机必须远离,因为手机是一个极强的提示器,它太“显而易见”,且能极大满足人消解无聊的欲望,又简单易行,人只有拿手机,各种APP就会不断给我们奖励,让我们根本停不下来。这也是为什么要刻意和手机保持距离的原因。一旦手机不能在环境对你构成“提示”,它就不能触发你,影响你的行为。
接着我又继续想,既然床头可以放书,厕所也可以放书,因为我发现人在上厕所时最喜欢看手机,作家王朔曾经看玩笑说过一句话“人在上厕所读书时,注意力最集中,因为没事可干”,王朔说这话时,还没有智能手机,那时候人上厕所最喜欢干的事情是那一份报纸或者杂志,读里面的小故事、小新闻,其实跟现在上厕所刷手机是一个道理,为了改变现状,我在家庭厕所边上粘了一个层架,随手可触及,上面堆满了我喜欢看的书,主要以诗集为主,因为我发现人上厕所时不可能长时间坐在那里,读几篇诗歌是最恰当的,有时为了一句好诗,真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从此上厕所成了我最向往的事,连上厕所都变得“诗情画意”了。
可见环境对我们有多重要,我觉得这个道理在很多地方都有价值。因为环境中的提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但其中的提示对我们的影响是好是坏,很难分辨清楚,即使你抱着极大的理性告诉自己,我要小心环境中的提示,不用坚持一天,你的大脑就会精疲力竭,人的精力是无法对抗无休无止的环境提示的,而且我们必须要明白,为什么环境中的提示对人的影响有坏有好呢?按逻辑来说,应该所有的影响都是对人有利的,才方便激发渴求背后的反应行为啊?事实上,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从远古时代进化而来的人类会天然的忠实那些对人生存构成威胁的重要奖励,比如食物、水和异性,若是环境出现类似的提示,会首先抓住人的注意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些远古时代重要的提示衍化成了今天关于金钱、名誉、权力、地位、赞扬和认可的奖励,这些提示背后的奖励可以极大提高我们的生存权和繁殖权,让我们免于死亡的恐惧,这几乎是我们一切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
所以,我们逛街时,会忍不住对各种美食产生欲望,让我们明知自己很胖了,还忍不住购买、吃,因为任何时候,食物对我们都有本能的奖励渴求,我们要做的不是在美食街里去克制减肥,不是去大超市里压抑自己的购物欲望,而是远离那样的环境,从物理环境隔绝那样的信息,当你深处的环境中没有关于人类底层本能需求的提示信息时,就不会触发你产生渴求、反应。
我本身并不抽烟,可是各种聚会特别多,聚会难免喝酒,三杯下肚后,别人递给我烟时,我就忍不住抽起来,还抽的多,第二天酒醒后,自己又后悔,明明自己不抽烟,为什么要抽那么多无意义的烟呢,我事后思考,当你深处在那种大家都云雾缭绕的环境时,人的意志力会下降,抽烟的提示无处不在,不断的刺激你的渴求,造成反应行为——抽烟,得到的奖励就是大家的认可——“同流合污”,还有一点意识层面上的问题,那就是大家都抽烟,别人给你烟不抽,代表不合群,社会心理学上说,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本能的不想被环境中的群体排斥和疏离,为了迎合大家,参与到这个环境中,我在不自觉中点起了烟,要实现改变,不是在酒桌上杜绝抽烟,我试了很多次,几乎很困难,最重要的是远离那样的酒桌环境。
如果这样说,大家还没有感触,我再说一个案例,我之前一个朋友,没结婚前抽烟很厉害,结婚后没多久就戒烟了,问其原因,朋友给的解释,老婆不喜欢抽烟。老婆营造了一个不抽烟的环境,以至于每次他在家抽烟时,都会收到老婆嘀咕、抱怨(反向提示),于是戒烟成了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从这样意义来说,选老婆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其重要性可能有其他很多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娶一个什么样的老婆,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环境的样子,而家庭环境决定了家庭里的人的幸福,甚至孩子的教育、成长都是由家庭的环境塑造的,老婆是乐观的,家庭环境大概率是乐观,老婆爱抱怨,家庭环境一定阴霾沉沉,老婆是爱干净的,家庭一定要干净的,我曾经就见过一个同学家里非常干净,那个同学在学校时也算是比较邋遢的,可是结婚后竟然爱干净了,简直是奇迹,其实仔细想想,老婆营造的干净环境就是对他最好的提示,在无形中塑造了他养成了爱干净的习惯。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人,回到了农村,就不自觉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注重干净卫生了,因为农村遍地的脏兮兮的环境不断提示,你可以这么做,可是到了大城市,干干净净的街道,让你也不自觉的文明起来,不随手丢垃圾了,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新闻,说是日本人特别干净,日本人走在大街上,如果手里有垃圾,他们不会随便乱扔,可是装进自己背包里随手备用的垃圾袋,带回家分类丢掉,为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而中国人到了日本后,见到一尘不染的极度干净的街道,竟然也文明起来,不随时丢垃圾了,可见环境对一个人行为影响和塑造是多么的重要。
我这样说,不是说一个家庭环境的好坏都由女性负责,我是坚定的女性主义者,我所表达的意思是,女性对家庭环境的影响可能更大。当然,从环境提示影响来说,女性选择老公也很重要,因为当你选择另一半时,几乎决定了你的后半生的“生存环境”是什么,记住,一个好的环境是可以给你带来幸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男性对于家庭环境的塑造也是同样的重要的。
老婆、老公如此,其实人生的朋友也是如此,你选择了什么样做朋友,就决定了你生存环境有什么样的质量,有些人的身边永远是那些所谓的“猪朋狗友”“酒肉朋友”,那么大概率他会每天参加各种无营养的饭局,被朋友拉来拉去,如果你的朋友是那些所谓的“终生学习者”,那么你大概率也会参与到日常的学习当中,或者你们很难成为朋友,我们常说,一个人认知水平是他身边朋友的平均值,一个人的财富水平也是他们身边朋友的平均值,可以说,选择了什么样的朋友,就选择了什么样的认知,造成了什么样的命运,古人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则其不善者而改之”,什么叫择其善者而从之呢,就是选择贤能的人为伍,你才能变成是贤能的人,人为了获得环境里人的认可,会不断的自发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与环境里的人趋同,柏杨说的“酱缸文化”,小到你身边的朋友是一个环境,往大的说,整个社会也是一个环境,不同环境就是尺寸不同的“酱缸”,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的环境,罗素说,不加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从环境的角度来说,不去审视你的生活环境,是极其危险的。
很多底层人为什么世代穷困,原因有很多种,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他们难以跳出赖以生存的环境,底层人的生存环境是极其险恶的,那里拥挤了一堆底层人,因为彼此走投无路,只能在底层有限的环境里争夺有限的资源,为此恶语相向,为此大打出手,为此相互踩踏和拉扯,让人始终难以逃脱,大家可以想想祖辈生活在农村环境是怎么样的,那些险恶的环境注定了他们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所以底层要改变命运,首先是要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其次,即使不学习,也要敢于挪动自己,逃离原来熟悉的、舒适的、赖以生存的环境,换一个环境试试看,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疫情期间,张宏文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大概的意思,他年轻的时候也经常被人欺负,可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有了足够的能力,可以选择和那些欺负你的人没关系,重新打造属于自己的环境。如果大家上网搜索一下关于演员黄渤的一次采访,也说过类似的话,意思是只从自己红了之后,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多。你只有不断向上努力,改变自己的环境,才能摆脱那些环境里人对你的踩踏和拉扯,等你到更高的环境,你发现你身边都是“好人”。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学习就是让我们有一天拥有选择的能力。只有你拥有选择权,你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环境,让自己幸福的过一生。
评判一个人如何,看他的朋友特点便知晓一二。判断一个人的生活水平,看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而从终极逻辑来说,一个人的环境不是由外部的环境造就的,因为一切的选择,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们生处的环境, 是由我们自己的造就的,可以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是他的环境,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就是他的环境,一个人的随手动作就是他的环境,你说了什么话,就会制作出什么样的话语场,决定了和谁有缘投机,你什么审美打扮,就决定了吸引什么样的人与你相悦,你随手不经意间的动作,决定了你的日常行为结果,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无不是他的认知决定的,因为认知决定了行为,行为塑造了环境,环境造就了习惯,习惯决定了命运。所以,相由心生,境由心造,绝不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玄学说法,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人生逻辑。所以,从现在起,去审视你身边的环境,去热爱自己的生活,去掌握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