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皮 影评
《画皮》画面精良,人物优美,布景讲究,武打设计也没的说。应该是大片了,只是有些不得不说的地方,着实让人发笑。比如蜥蜴给狐狸带来人心,补上一句“已经切片了”,观众们皆笑。还有甄子丹扶着赵薇说:“我现在就去砍死她,好不好”。画皮是矛盾的,既然要围绕着邪不压正的主题,那么陈坤在最后一刻其实是崩溃了自己的感情,承认了爱那个狐狸(他没看到狐狸脱了皮以后的模样),而受制于道德的戒律,没有抛弃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在梦中其实把自己想做的都做了,当然思想不应该视为犯罪,陈坤是可以想想的,毕竟忍住了没有做。陈坤到底还是被妖精迷惑了,认输了,这就是事实,然后事情发展到人类面对妖精根本无从抵抗的尴尬的局面,在理智上失败了(赵薇的死),在武力上也是失败的,这些人类自以为是的改造自然的力量都失效了。
这时候,妖精们开始出来挽救人类,弥补过失。因此说画皮,搞得人不人,妖不妖的。套用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话说,妖要是有了仁爱之心,就不再是妖,而是人妖。所以我认为,画皮中的人物大致上都应该是人妖,既不是人,也不是妖,各占百分之五十。让我惊奇的是,陈坤对狐狸的感情,都是建立在他没有看到狐狸脱了皮以后的样子的基础上的,基于这个基础,狐狸从始至终都是邪恶的,即便是她最后良心发现,把自己修炼的丹吐出来,仍然不能掩盖她的邪恶,而影片却在这个时刻展现的非常的唯美,超越了善恶,超越了正邪,说是超越,其实不如说是忽略和放弃。
之所以提到浪漫主义,就是觉得陈坤为代表的人类和狐狸代表的妖类,都要冲破自己的束缚,争取自由,编剧们把他们从各自的笼子里放出来,让他们互相撕咬,见到了死亡和流血,认为这很美,而且很唯美。情感的冲突代替了正义和邪恶的冲突,最终问题的解决也依靠情感,依靠那个妖精的一时的良心发现。
在各自的立场上陈坤和狐狸无疑对自己都是深深的自信的,但是最后陈坤代表的人类的理智崩塌了,狐狸代表的邪恶其实已经获得了胜利。如果狐狸坚持一个妖精的原则,那么陈坤之流就死定了,因此说观众看了可能会很感动,但是我是一个较真的人,你们蒙骗不了我!这种以感情的冲动代替一切原则的论调,是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是极其有害的思想,《画皮》告诉人们什么是真,但是没有告诉人们什么是善,妖精行善如妓女之从良,毕竟天下没有那么多美男子和良心发现的狐妖,因此《画皮》中的人妖对战,是以人的失败为告终的,妖精终于获得了胜利,并在人类的祈求下,给了人类第二次生命,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就是说妖精到底在哪个方面体现出了美,无疑是外表,但是良心发现是美吗,我不这样认为,因此《画皮》是一场根本不彻底的革命,对于人和妖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是很遗憾的,也是对广大愚忠的不负责任的宣传,莫不如顺应中国人传统的非此即彼的忠奸历史观,线性的思维,除恶务尽,搞个天师把狐狸搞死算了,这样也划清了立场和界限,比起妖救人,人不人,妖不妖的场面,能够避免很多混论,这些混乱足以把愚昧的大众搞的晕头转向,自然也博来了掌声、泪水、唏嘘、欢笑。
我心里实在还有一些刚刚不成形的观念在作祟,非得让我说出来不可。《画皮》这部电影诞生在网络和娱乐的时代,自然要以娱乐为先。在这样一个不信神的时代,并且几千年来就没有信仰的民族,在这个时候创作的作品,自然有其天生的软弱和不足。之所以《画皮》中人不人,妖不妖,都因为这部影片中神是缺位的,众所周知西方的基督教哲学,相信人具有原罪,但是人获得了信仰就具有了神性,而中国人是从来都不会具有神性的,因为他们一直都不相信神,他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会和神在心灵上建立某种联系,这是和西方的神学传统的根本区别。因此我们看到在《画皮》中人和妖相比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优势和崇高的一面,反倒是人堕落了,失去了人性,自然在没有神的庇护下,败在了妖的脚下。影片结束的时候,狐狸居然羽化了,这又是对神的亵渎,只有神仙才配得上羽化,而一只狐妖居然羽化了。
些小题大做。但是我心里实在还有一些刚刚不
从艺术的角度上,《画皮》也说明了中国人只求大团圆的艺术效果,至于如何获得大团圆的结局是次要的,甚至是无所谓的,我们也丝毫在这部影片中发现不了什么教育和训诫的意义。反倒是影片真实的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中国人如果在基督教的眼里,就是一直在做着渎神的事情,这真是可笑的,至于《画皮》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水准,我认为不是我这个门外汉能够评论的,关于技术性的方面,我更没有资格讨论,关于影片的成本和收益,才是导演和制片关注的,毕竟现在搞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观众的泪水是廉价的,这并不能说明影片是如何感人的,因为观众的泪水同样是这个网络和娱乐的时代的产物,如人们分泌的唾液一样,在食物的刺激下,就会分泌出来,当然这是津液,我没有半点诽谤的意思。只是觉得泪水和津液一样都是基于一种条件反射而产生的,没有什么升华!我们在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生活的!跟《画皮》中的人物没有区别,因此还要谢谢导演,奉献了一部与时俱进的影片,而不是拘泥于那个蒲松龄的时代,这也算是进步了吧!
这时候,妖精们开始出来挽救人类,弥补过失。因此说画皮,搞得人不人,妖不妖的。套用大话西游中唐僧的话说,妖要是有了仁爱之心,就不再是妖,而是人妖。所以我认为,画皮中的人物大致上都应该是人妖,既不是人,也不是妖,各占百分之五十。让我惊奇的是,陈坤对狐狸的感情,都是建立在他没有看到狐狸脱了皮以后的样子的基础上的,基于这个基础,狐狸从始至终都是邪恶的,即便是她最后良心发现,把自己修炼的丹吐出来,仍然不能掩盖她的邪恶,而影片却在这个时刻展现的非常的唯美,超越了善恶,超越了正邪,说是超越,其实不如说是忽略和放弃。
之所以提到浪漫主义,就是觉得陈坤为代表的人类和狐狸代表的妖类,都要冲破自己的束缚,争取自由,编剧们把他们从各自的笼子里放出来,让他们互相撕咬,见到了死亡和流血,认为这很美,而且很唯美。情感的冲突代替了正义和邪恶的冲突,最终问题的解决也依靠情感,依靠那个妖精的一时的良心发现。
在各自的立场上陈坤和狐狸无疑对自己都是深深的自信的,但是最后陈坤代表的人类的理智崩塌了,狐狸代表的邪恶其实已经获得了胜利。如果狐狸坚持一个妖精的原则,那么陈坤之流就死定了,因此说观众看了可能会很感动,但是我是一个较真的人,你们蒙骗不了我!这种以感情的冲动代替一切原则的论调,是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是极其有害的思想,《画皮》告诉人们什么是真,但是没有告诉人们什么是善,妖精行善如妓女之从良,毕竟天下没有那么多美男子和良心发现的狐妖,因此《画皮》中的人妖对战,是以人的失败为告终的,妖精终于获得了胜利,并在人类的祈求下,给了人类第二次生命,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就是说妖精到底在哪个方面体现出了美,无疑是外表,但是良心发现是美吗,我不这样认为,因此《画皮》是一场根本不彻底的革命,对于人和妖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是很遗憾的,也是对广大愚忠的不负责任的宣传,莫不如顺应中国人传统的非此即彼的忠奸历史观,线性的思维,除恶务尽,搞个天师把狐狸搞死算了,这样也划清了立场和界限,比起妖救人,人不人,妖不妖的场面,能够避免很多混论,这些混乱足以把愚昧的大众搞的晕头转向,自然也博来了掌声、泪水、唏嘘、欢笑。
我心里实在还有一些刚刚不成形的观念在作祟,非得让我说出来不可。《画皮》这部电影诞生在网络和娱乐的时代,自然要以娱乐为先。在这样一个不信神的时代,并且几千年来就没有信仰的民族,在这个时候创作的作品,自然有其天生的软弱和不足。之所以《画皮》中人不人,妖不妖,都因为这部影片中神是缺位的,众所周知西方的基督教哲学,相信人具有原罪,但是人获得了信仰就具有了神性,而中国人是从来都不会具有神性的,因为他们一直都不相信神,他们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会和神在心灵上建立某种联系,这是和西方的神学传统的根本区别。因此我们看到在《画皮》中人和妖相比没有任何道德上的优势和崇高的一面,反倒是人堕落了,失去了人性,自然在没有神的庇护下,败在了妖的脚下。影片结束的时候,狐狸居然羽化了,这又是对神的亵渎,只有神仙才配得上羽化,而一只狐妖居然羽化了。
些小题大做。但是我心里实在还有一些刚刚不
从艺术的角度上,《画皮》也说明了中国人只求大团圆的艺术效果,至于如何获得大团圆的结局是次要的,甚至是无所谓的,我们也丝毫在这部影片中发现不了什么教育和训诫的意义。反倒是影片真实的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中国人如果在基督教的眼里,就是一直在做着渎神的事情,这真是可笑的,至于《画皮》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水准,我认为不是我这个门外汉能够评论的,关于技术性的方面,我更没有资格讨论,关于影片的成本和收益,才是导演和制片关注的,毕竟现在搞电影是一种商业行为,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观众的泪水是廉价的,这并不能说明影片是如何感人的,因为观众的泪水同样是这个网络和娱乐的时代的产物,如人们分泌的唾液一样,在食物的刺激下,就会分泌出来,当然这是津液,我没有半点诽谤的意思。只是觉得泪水和津液一样都是基于一种条件反射而产生的,没有什么升华!我们在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生活的!跟《画皮》中的人物没有区别,因此还要谢谢导演,奉献了一部与时俱进的影片,而不是拘泥于那个蒲松龄的时代,这也算是进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