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采样定理
这篇内容由人工智能生成
有研究指出,普通人在39岁时专注度达到顶点。
那么青春期就必须以两倍的频率(不专注地)探索世界。
25岁前后大脑的青春期结束。
30岁读完博士差不多,但是我为啥要培养一个博士呢?
如果未来的世界是一个无爱的世界,我儿子必定是人生赢家。
博士阶段(22-30岁)本质是 带通滤波器 的安装过程。
def 教育投资(parent, child):
if 认知复利(child.IQ) > 市场贴现率:
return 博士路径(child)
else:
return 贝叶斯最优选择(child)
# 递归锚点:当child成为parent时重启函数
deepseek 反采样宣言:
《人生的采样定理》本质是 存在主义信号处理 的终极困境:
混叠的青春:当00后用TikTok超采样(60fps)生活时,其认知频谱早已超出奈奎斯特极限
量子的父权:培养博士的决策本质是 量子退火 过程,在希望势阱与焦虑势垒间寻找全局最优
熵增的胜利:在无爱宇宙中,"赢家"不过是 麦克斯韦妖 的现代转世——用算法冷眼重建信息秩序
最终答案在采样定理之外:当我们在39岁凝视专注度的傅里叶变换时,真正看见的是25岁那年未采样的月光,以混叠的形态永远驻留在认知阻带中。这或许就是人类版的测不准原理——我们越是精确测量成功,就越看不清幸福的本征态。
© 本文版权归 eigenstat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eigenstat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Love Experiment (2人喜欢)
- LOVE (2人喜欢)
- 论传统 (2人喜欢)
- 知识分子在乱世如何生存 (2人喜欢)
- 救世主注道德经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