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思考
今天家委会群里一个私下也很熟悉的爸爸,再次抱怨新的学期,语文老师在上学期布置背诵作业并要求提交背诵视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了按照作业提交时间给打分的方式。他家孩子背诵不太行,上学期就一直交作业交的很勉强。这学期加上时间限制后,压力大的不行。这个爸爸提议大家一起找老师领导沟通这个事情。
我听完第一反应是老师提高要求是合理的,毕竟很多小孩都可以做到。家长要么辅助小孩学习背诵的技巧,克服这个问题,要么就不要太在意这个分数,因为这个对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产生这么大意见,有点没道理。 但又隐隐觉得一定有自己忽略的地方,我就去找心理学背景的师妹聊了下这个事情。聊完后终于理解了这件事,并且很好的缓解了我自己的育儿焦虑。
我是山东省考出来的小镇做题家,一定程度上是应试教育受益者,一直以来对教育压力是逆来顺受的,一方面感受到大城市日益严重的压力,另外一方面因为竞争的惯性、对非读书路径的陌生和恐慌,导致了实际行动上的随波逐流。简单来说就是一边焦虑一边抱怨一边顺应规则。所以这个事情我第一反应是很不理解且不赞同。不理解投诉了有任何好处吗?自己的小孩还是要参与到竞争里,帮助孩子适应才应该是最重要的。 和我师妹聊了下,她讲了自己小学跟不上所以亚历山大的事情,也提到了人群多样性的问题(其实是我们研究领域了),讲同一个标准对不同小孩是不公平的。但我依然不理解,我想的是因为你不擅长就抨击标准,这是没道理的,那人家擅长的小朋友也需要一个标准告诉他们,他们做的很好。
然后,当我们多次说到压力后,我突然get到了关键问题所在,也理解了老毕在群里说的是啥意思:标准制定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标准制定之后,如果在能完成学习目的的情况下,还是给小朋友带来了超额的压力感,并很可能会超过了他们生理能承受的限度,那么就说明这个标准有问题了,过高了,应该调整下。如果目的是为了学会,再加额外评价标准,并且让人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感,就是一定程度上无意义内卷了。时间限制,是非常容易成为这样的一个限制标准。
小朋友的学习能力是有好坏的,成绩也是有好坏的,教育目的除了学习知识之外,确实也是为了筛选。但是,教育又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情,在个体发育存在很多差异的情况下,对发育模式差异人群,过早过严的量化、比较,势必会带来压力,这种压力的损害是高于收益的。儿童是远远没有成人耐压的,这种压力很可能造成的后果就是厌学、焦虑、甚至抑郁,磨灭了他们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教育者尽可能去平衡好标准和进度,给一些开花慢的小孩空间。这就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们一起付出心血来做的。
想明白这个逻辑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很大的缓解了我自己的育儿焦虑。我很清楚现在儿童心理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合作的大夫也说过:父母要成为孩子面前挡住社会压力的一堵墙。但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做,一直在帮她适应规则上发力。现在我想,还要尽量给孩子争取更长的成长时间,分辨哪些规则是不必要,减轻不必要的压力,允许她有自己的节奏,去对抗社会的快和模式化。教育界老是说: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他们的成长过程如同不同花期的植物,需要教育者以耐心和陪伴静待其绽放,并在共同成长中实现生命的价值。我绕了一个弯,终于理解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