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息讼文化 让人民调解焕发新的生机


【编者按】
在“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千年回响中,2月22日,2025年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研讨会在北京举办。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是对中华法系“隆礼重法”传统的致敬,更是对“中国之治”现代转型的深刻叩问。
来自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实务界领导、业内资深专家学者以及法治领域杰出人士共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息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调解在现代法律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
现将他们的发言予以摘登,以飨读者。
以下内容是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北京市正义律师事务所行政主任毛雪漪经验分享的节选。

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北京市正义律师事务所行政主任 毛雪漪
作为人民调解战线的一名老兵,我深刻感受到:人民调解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优势在于高效、便捷、低成本,通过协商、疏导的方式,使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案结事了人和,维护了社会和谐,促进了法治建设。

现代调解制度与传统息讼文化呈现出很大程度上的精神契合。尤其是“坚持调解优先”与古代“和为贵”的理念遥相呼应。但现代调解已突破家族伦理的藩篱,转化为基于权利义务的理性对话机制。例如:在浙江桐乡“乌镇管家”调解室,退休教师用方言俚语化解邻里纠纷;深圳前海合作区法庭引入港籍调解员处理跨境商事争议;江西高安市创建综合调解中心,设立八个调解平台化解纷争。
这些创新实践证明,传统调解智慧经过现代法治精神的淬炼,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从乡绅调解到在线解纷,从宗族伦理到数字契约,中国调解制度始终保持着文化基因的连续性与创新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更在法治文明进程中书写着东方智慧的现代篇章。
(法治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薛金丽 整理)
编辑:梁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