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在学英语
给中国女生朋友祝贺论文顺利答辩,发了英文。我们俩有微信,但是主要用短信交流,她在美国多年,习惯讲英文,所以她发来英文短信,我就用英文回。久而久之,我们的文字语言就成了英文。在这里待久了,英语就不仅仅是工作语言,也是生活语言了。我和在留学的一个同乡朋友打电话,两个母语是陕西话的人,交流语言是普通话里夹英文。如果是普通话对陕西话是殖民,那么英语对中文就是侵略,相对时间短,程度浅而已。当然可以什么都流利,但是语言环境只有一个,总有东风压倒西风的过程。
你如果问我,英语多少词汇量够用?我不知道,我经过应试教育扎实的洗礼,写过无数张卷子。《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里的词汇量是3000,加上建议200词和派生词,大概3500。有个段子,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答:在美国肯定够了,在海淀肯定不够。倒是这么个道理,我的美国白人房东,讲话没什么语法,会忘保鲜膜用英语怎么说,也顺顺当当活到了有钱的晚年。
作为二语者、学生,在此地生活近三年,有时候你觉得英语水平足够走南闯北,有时候觉得,每天都有听不懂的东西。对于有全日制硕士学位的人,狗头,中文于我很少有“生词”,我八百年没有翻过汉语词典了。但是英语,是参差不齐的,标记了历史,呈现你的生活。如果有个六边形,那么我英语最好是在学术领域,最差是在食物音乐等生活用词。每尝试一个新事物,最先扑面而来的就是新词汇。我每天需要打开谷歌翻译或者让ChatGPT帮我翻译,每天。
和朋友约着去餐厅吃饭,我出发前要花半个小时做的事情,是网上搜菜单,然后查新单词。看张踩铃的短视频,说她的加拿大老公刚到中国留学时,不怎么会中文,但是总是留学生里负责点餐的那个。因为他摸索出了个规律,凡是带“月”字的,肯定好吃。月字旁,多是肉。英文没有这样捷径,我总是在生词量高达50%的一大张菜单里,小心翼翼地选认识的,比如鸡肉、牛肉和三文鱼。要去吃意面,菜单上写,“RIGGIE TURN DOWN”,MD,我怎么知道,瑞吉拒绝了什么。下面一行小字是alfredo & wicky-wicky chicken (or meatball) riggies, locatelli cheese。好的,我知道有鸡肉,但是wicky-wicky是什么,riggies是什么,我知道cheese,可是locatelli又是什么。去吃美式食物吧,总简单点,结果定睛一看,里面有个“Jacked Sweet Heat”,杰克甜热是什么鬼?结果是一种放了辣椒酱的汉堡。好处是,吃饭就是开盲盒,有种别样的乐趣。
我有次跟同为国际学生的朋友提起,我每次点餐都紧张。在那家墨西哥餐厅里,他指着上面的牌子,跟我说,你就需要先说这个,再说那个。后来他毕业,我们相忘于江湖,但是我总记得这个细节。美国朋友交了韩国人男友,对方在美生活四年,博士生。但是每次去餐厅,男友都把点餐的活交给她,因为她既知道他的口味偏好,又认识菜单。我真理解。以后如果找工作要去campus visit,我最紧张的可能不是job talk,而是晚餐,怕是会把菜单都背下来,好和同事聊天。
刚开始去上瑜伽课,我总是得看旁边的人怎么做,因为老师讲的指令里,生词太多。后来去YT上找教学视频,那种教小孩子的,身体各个部位怎么讲的,我才区分了手腕(wrist)和腰(waist)。想起很久以前,在台湾学高尔夫,教练让我转腰,我总是做不到,他疑惑地指着自己的腰部,问我,你们大陆也管这个叫腰吗?他以为我是因为听不懂,我大囧。如今倒真的是因为,没听懂。这学期在学拳击,第二招是cross,第三招是hook。但是教练让我做cross的时候,我起初总做成了第三个。因为cross在我的印象里,是交叉、穿过的意思,我以为对应的是侧面过来的摆拳,其实这个只是直拳。Hook对我而言又是个新词,听上去颇为铿锵,我错记为了直拳。
语言记得,你们有多少联结。印度同学讲话,我的听力水平就是60%。任何中国口音,无论多严重,我都能听明白。上课时一个东南亚同学,问老师说,可以问下您家是哪边吗。老师说自己父母上世纪从某国来,自己在美国出生和长大。那个同学说,哦,自己来自某国的邻国。这是他的第一学期,这门课是他听得最清楚的。老师自然没有任何口音,但是相近的族裔,带来相似的发声特征,因此更容易理解。
我听英语,需要一个标准环境,才能发挥100%,比如安静,标准美音,和表达流畅。我一个E人,碰到学术会议的宴会环节,也发怵,因为嘈杂的环境里听英语,会“脑壳疼”。我去英国时,觉得英语水平似乎又回到了刚来美国时,因为我的听力训练集基本来自于美音,如今面对新的口音,哪怕确实更优雅,准确率都下降。我对学术环境里的英语相对比较自信,但是听一个讲座,一位提问者口吃,我认真听,没明白。我在想如果自己是讲者的话,这种情况岂不是涉嫌歧视。然而台上的美国老师,显然听懂了,然后自如地回答问题,好羡慕。
语言的背后,是文化、历史,是过去的每一天。和美国朋友去超市,她说要买soft cheese,我问那是什么。她问我,你平时怎么买的。我说,我蛮少买芝士,要买的话,看哪个顺眼买哪个,因为这些芝士,对我而言没有区别。她很是惊讶,就像是有人跟我讲,甜月饼和咸月饼没什么区别。对她而言,芝士里分一堆不同的东西。但是我看芝士,就像是白人看亚洲人的脸。和一个美国人去State Fair,美版庙会,里面有个恐龙展。他指了好几次不同的恐龙,问我,你知道这个吗?我差点跟他生气,我小时候看完了《蓝猫淘气3000问之恐龙世界》,知道霸王龙、翼龙、嗜鸟龙…….但是这东西谁知道用英语怎么讲啊。想起《摩登家庭》里Gloria讲,Do you even know how smart I am in Spanish?
成为异乡人意味着什么,大概是每天的你来我往,都有新东西。这当然是值得高兴的,成长进步嘛。同样意味着,越过舒适区的壁垒,会高一些;完成基本动作,比如点餐,耗费的时间多一点。待久了,会慢慢学会美国人工作生活平衡那一套,常给自己放松的时刻。但是这种放松,还是和国内不一样,因为无论出门做什么,你总得花点力气,理解、消化,往词汇库里,搬一块砖进去。
秦革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站在原地,送你入人海 (16人喜欢)
- 听与说:站在东西方社会规范之间 (23人喜欢)
- 我不是大女主,在越过山丘之前 (30人喜欢)
- 美国大四学生的“求职季” (23人喜欢)
- 心理咨询等候室:我们不说话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