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沃什论辛波斯卡
我一直认为,波兰诗歌凭借某些特质,在世界诗歌的大背景下显得出类拔萃、别具一格。这些特质可以在几位杰出的波兰诗人的诗作中找到,维斯拉瓦·辛波斯卡便是其中之一。她获得诺贝尔奖,既是她个人的辉煌成就,同时也确立了“波兰诗派”的地位。或许无需赘言,波兰诗歌所使用的语言,来自一个曾遭受大规模种族灭绝罪行侵害的国家。语言与历史经历之间的联系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然而,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辛波斯卡和塔德乌什·鲁热维奇、齐别根钮·赫伯特一样,她写作的时代,有一代诗人在战争期间崭露头角,却没能幸存下来。
辛波斯卡的诗歌笔触轻盈,带着怀疑的微笑,充满戏谑,这样的诗歌与20世纪或其他任何一个世纪的历史有何关联呢?在她创作的初期,这种关联颇为紧密,但在她创作的成熟期,她的诗歌摒弃了那种线性时间的意象,即朝着乌托邦或世界末日般的灾难狂奔而去的意象,而即将过去的那个世纪却热衷于这种观念。她关注的是个人维度,是一个人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的确,她的思考伴随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含蓄,仿佛这位诗人置身于一个舞台上,舞台上还保留着上一场戏剧的布景,那场戏剧把个人变成了无足轻重的存在,变成了一个无名的符号。在这样的情境下,谈论自己似乎并不合适。
辛波斯卡的诗歌探讨的是私人情境,但又具有足够的普遍性,因而她能够避免陷入自我倾诉。在她那首著名的关于空荡公寓里一只猫的诗中,我们听到的不是一位朋友对丧夫的抱怨,而是 “死亡 / 人们不会那样对待一只猫”。含蓄以及对自身的一种讽刺性的距离感,或许体现了这位诗人独特的偏好;不过,由于在这方面她与一些同时代的波兰诗人相似,人们可以有力地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试图驱除过去的阴影。在这项任务中,他们进行着一种特殊的提炼,而他们所使用的原始素材往往难以察觉。
对我而言,辛波斯卡首先是一位有自觉意识的诗人。这意味着,她与我们这些同时代的人交谈,她是我们中的一员,将自己的私事留给自己,与我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但同时又提及每个人从自身生活中所熟知的事物。难道我们不记得自己在体检前脱衣服的情景,或者对巧合感到惊奇的时刻,又或者阅读那些已逝去之人的信件的经历吗?因此,就如同在捕捉熟悉的日常场景的画作中一样,我们在这些诗歌里认出了彼此,意识到我们是同类,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性仿佛被置于括号之中。我们彼此相关,还因为我们是同时代的人,因此都处于相同的信息环境之中。词语——作为导向信号—— 对我们来说或多或少有着相同的意义:进化论、宇宙飞船、广岛,还有荷马、维米尔,或者不确定性原理,也就是说,我们从家庭、学校、大众媒体中所获取的一整套概念。
辛波斯卡的诗歌就像是用彩色的球进行杂耍一般,将我们共有的知识元素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诗歌中的悖论让我们惊讶,同时将人类世界呈现为一部悲喜剧。在她的诗歌中得以表达的那种意识,是一种“后X”的意识——后达尔文、后爱因斯坦,以及后其他许多——毕竟,我们所处的这个文明保留了他们留下的痕迹。面对如此轻松自在、仿佛毫不费力写成的诗歌,我们会犹豫是否要提及科学的里程碑事件,但正因为这些里程碑事件的存在,辛波斯卡的思想以及我们的思想,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都变得复杂而曲折。这一点在她对人类在进化链条中所处位置的质疑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例如,在诗歌《凌晨四点》中,她将我们因焦虑而无法入眠的状态,与蚂蚁无意识的忙碌进行了对比:
凌晨四点,没人感觉舒服。 要是蚂蚁在凌晨四点感觉舒服 ——那就为蚂蚁欢呼三声。要是我们还得活下去, 那就让五点快点到来吧。
另一首诗《赞美自我贬抑》,在自然界生物所具有的没有道德困扰、坦然无愧的状态,与我们人类所承受的道德折磨之间,划出了一条界限:
不存在自我批判的胡狼。 蝗虫、鳄鱼、旋毛虫、牛虻 照它们的方式活着,并且为此感到高兴。
诗歌《自主性》开篇写道:
遇到危险时,海参将自己一分为二
随后的论述则为人类的特权——创造艺术的特权——进行了辩护,即使死亡存在:
我们知道如何将自己一分为二,这没错,我们也会。 但只能分成一具躯体和一阵中断的低语。 分成躯体和诗歌。
倘若辛波斯卡没有通过艺术来寻求救赎,她就不会成为那个充满巨大疑惑时代的诗人。“凡人之手的报复”在她的诗作中以各种形式出现,其中包括拿自己打趣。
几年前,我当众朗读她诗作的英文译本时发现,这些诗作中隐藏在智慧光芒背后的深刻内涵,被大多是年轻听众的人群很好地理解并报以掌声。我得说说他们最喜欢的是什么。当听到《赞美我的姐姐》这首诗时,男女听众都哈哈大笑(我也跟着他们一起笑):
我姐姐不写诗, 而且她也不太可能突然开始写诗。
我觉得当时在场的人中至少有一半人心里肯定有过写诗的念头,正因如此,他们才觉得这首诗如此有趣。
WZM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米沃什访谈之“《伊萨谷》” (2人喜欢)
- 赫伯特随笔“画家大卫”
- 米沃什随笔“论西部片” (4人喜欢)
- 赫伯特随笔“声音” (3人喜欢)
- 曼德尔施塔姆的“亚美尼亚之行——阿什塔拉克(Ashtarak)”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