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硕士,热爱摄影10年,23年个人品牌创业,备受多家明星事务所青睐

转自:小印帆的建筑笔记
2015-2025,从建筑设计师到建筑摄影师的十年蜕变
用相机重新定义对建筑的热爱

刘 国 威
天津大学 硕士
个人品牌:Daily 建筑摄影
大家好,我是刘国威,硕士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学专业,一个曾经的建筑系“画图匠”,如今的建筑摄影师。今天,我想用这篇长文和一部分对我意义非凡的照片,和大家分享我的转行故事——关于兴趣、勇气,以及镜头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建筑灵魂。
Phase 1初识建筑摄影:
兴趣的萌芽
我与建筑摄影的缘分始于大一。一开始拿起相机什么都拍,但渐渐地,我发现建筑的线条、光影和空间感,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我开始沉迷于用相机记录建筑的细节,在课余时间带着相机四处游走,寻找那些被忽视的建筑之美。

「中国国学中心」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瞭望塔 」

「 西递膺福堂 」
课余闲暇时间就游走于各个城市,捕捉当地的建筑与风景,记录了很多空间与人的对话。此时,摄影已经成为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

「 海边图书馆 」
但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建筑摄影也仅仅只是一个兴趣,对建筑设计的热情和热爱使我依然坚定从事建筑行业,于是坚定的选择了继续读研!
Phase 2 建筑摄影作品的积累:
转行的基础
2020年,我成功考入天津大学建筑系继续为期2.5年的求学时光。读研期间,在各位老师的教导下,我对于建筑的认识和感悟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也完整拍摄了天大新校区的三个建筑,分别是周恺大师设计的新校区图书馆、李兴钢院士设计的新校区综合体育馆以及崔愷院士设计的主楼。

「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 」

「 天津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 天津大学新校区主楼 」
在读研期间,我申请到了前往都灵理工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这段经历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难忘且充满感恩的时光。在为期半年的交换期间,我不仅深入体验了意大利的建筑文化与学术氛围,更利用课余时间游历了欧洲的多个国家,用镜头记录下了100多个经典建筑,结合此前在国内的拍摄积累,最终整理成两篇建筑影像集:《100个建筑的日常影像(上)》(https://mp.weixin.qq.com/s/MLEhbRAiYuPjzJYV23m-9w)和《100个建筑的日常影像(下)》(https://mp.weixin.qq.com/s/6EW14F6YcRe4CI1gUzm4DQ)。

「 都灵安托内利尖塔 」

「 马德里丽池公园 」

「 古堡博物馆-卡洛·斯卡帕 」
这些作品不仅见证了我对建筑美学的追求与理解,更为我后续的职业转型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这段跨越国界的求学经历让我对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些宝贵的收获至今仍在影响着我的职业发展道路。
Phase 3 硕士毕业的抉择:
从设计到摄影
硕士毕业后,我入职了一家传统大院。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我对建筑行业的未来及我的职业未来产生了深深的担忧。我开始思考:如果建筑设计的前景如此不明朗,我是否应该寻找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我是否可以将自己的摄影爱好发展成自己终身的事业?
Phase 4 初入摄影行业:
挑战与成长
2023年7月,我下定决心,毅然离开工作3个月的设计大院,正式成立工作室「 Daily建筑摄影 」,旨在专注于日常中的建筑呈现、空间对话和场景人文,运用影像更好地传递建筑作品、表达建筑语言、刻画建筑形象。
转行并非易事。刚开始,我对摄影行业的运作模式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如何接单、定价。我开始不断地在各个网络平台学习、摸索,系统地学习摄影技巧和后期处理。同时,我也积极地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作品,逐渐积累了一些人气。
七月底,有幸接受直向建筑的委托,拍摄了南开大学海冰楼,拉开了我全职建筑摄影的帷幕,后面又委托拍摄了雾灵山眼石汤泉的施工及定妆照,在此特别感谢第一个甲方——直向建筑的信任。

「 南开大学海冰楼 」

「 雾灵山眼石汤泉 」
Phase 5 建筑摄影的魅力:
用镜头讲述建筑故事
建筑摄影不仅仅是记录建筑的形态,更是通过光影、构图和色彩,讲述建筑背后的故事。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灵魂,从事建筑摄影以来,我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些拍摄理念和独特的空间角度,我把他们总结为——日常感、故事感、艺术感。

日常感是指通过摄影展现建筑空间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状态,捕捉人与空间的自然互动,体现建筑的功能性和生活气息。展现建筑如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非仅仅作为静态的物体存在。

日常感—「 杭州滨江公共空间改造——同济原作 」

日常感—「 杭州滨江公共空间改造——同济原作 」

日常感—「 杭州滨江公共空间改造——同济原作 」
故事感是指通过摄影讲述建筑空间背后的故事,它强调建筑的叙事性和情感共鸣,通过画面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思考。

故事感—「 雾灵山眼石汤泉——直向建筑 」

故事感—「 阿那亚犬舍——高目建筑 」

故事感—「 桥下舞台——旭可建筑 」
艺术感是指通过摄影将建筑空间转化为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注重形式、光影、色彩的抽象表达。强调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性,超越功能性,追求纯粹的美学体验。

艺术感—「 Wutopia space——俞挺 」

艺术感—「 Wutopia space——俞挺 」
同时我注重捕捉建筑的场所层次和空间层次;
场所层次不仅体现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更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记忆。


场所层次—「 雾灵山眼石汤泉——直向建筑 」


场所层次—
「 杭州英蓝中心——ARQ建筑事务所 + Farrells+UAD浙大院 」


场所层次—「 水闸美术馆——久舍营造 」
在空间层次的表达上,我特别注重建筑内外空间的序列感和节奏感。通过镜头展现建筑空间的纵深感、层次感和流动性。

空间层次—「 天津图书馆——山本理显 」

空间层次—「 所城里社区图书馆——直向建筑 」

空间层次—「 御窑博物馆——朱锫建筑 」

空间层次—「 边园——大舍建筑事务所 」
Phase 6 结语:
勇敢追随内心的声音
回顾我的转行经历,我很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勇敢的选择。建筑设计虽然是我曾经的梦想,但建筑摄影让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如果大家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迷茫,不妨听听内心的声音,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转行并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找到更适合自己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