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单|孔子论九思
人学·论语
我们看,中国人的姓名,很多都是从《论语》九思来的。例如,史思明、吴思敬、王思聪、蒙思义、李思齐…王夫之《思问录》,等等。这就是三观认同,反映了传统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构成。从文化心理结构学上,是完全可以解释的。脸色温和、态度庄矜吗?孔子温而厉,就是典型的,温和而严厉。彬彬有礼,这是容貌温和;春秋大义,这是严厉。跟白人的色厉内荏,正好相反。中、西文化,差异如此。文化是个大生态,环境中的个人,是被决定的关系,没有谁可以例外,更不要说从众的白人了。恭和敬不同,恭是外表的,敬是心里的。古人说,恭而不敬,就是指外貌恭顺,内心却充满了怨恨。这一点,日本入最明显,是谓大不敬。所以说,日本入的所谓礼貌,都是假装出来的,骨子里是地道的野蛮国度。但是,孔子为什么还要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呢?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阴阳律。里面固然要讲究,外面也必须讲究。否则,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例如,李逵、鲁达…《水浒》中的人物,很多都不是坏人,但却异常粗野,旁人受不了、吃不消。所以,孔子是对的,经验之谈。地球村民就更野了,完全还是野人。正如辜鸿铭讲的,任何一个中国人,他可能流于粗野,但决不至于下流…白人、倭寇…不仅粗野,更是下流。就像子墨子说的,我生性好杀人…是也。
外表要谦恭,这是孔子,老百姓不需要这样,因为,礼不下庶人,而且还不安全。比如说,外国人看见中国人谦恭,不会以为中国人文明礼貌,只会认为,中华民族懦弱、胆小,就会欺负中国人,多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现实教训很多。毕竟,人性都是欺软怕硬的,人类是力学动物,所以,凡事一定要注意,不能迂腐。这时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句古语,倒是更务实些。孔子说过,出门如临大敌…这就是说,我们活在一个不安全的、危险世界,必须时刻准备着、斗争。所以,凡事都要全力以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孔子自己并不迂腐,从来不吃眼前亏。因此,读《论语》也必须活学活用。毕竟,孔子讲的是经验、教训,而不是教条、清规戒律。这是需要别同异的,我们只要外表不无礼就行了。中国人讲不卑不亢,平和是金;外国人、例如法国人…却喜欢盛气凌人,但又懦怯、卑琐,这样就搞得很没有人格。人格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就像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因为,人格概念是道德学范畴的。近代西方只有人权概念,属于法律学范畴,主要是所有权。人格≠人权,道德≠法律,道德学≠法律学,所有这些同异,一般人都混淆、分不清楚,所以没办法。孔子讲敬事、爱民,只恭不敬,那是虚伪,甚至是,内心险恶。24史的很多凶案,就是例证。所以,敬事是一个国家的支撑。但凡不把工作、事情,当一回事的国度,大都混乱,没有发展。西方文化就是轻慢、不敬的典型。所以我们说,它还没有文明开化。这是认真、负责的结论。其种族精神、精神基因如此,奈何!孔子讲恭,重点还是在于——平和,并不是低三下四,那是谄、媚、佞…古人用字讲究,主要是因为,名理上必须、务求真确,所以,非常注意分别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