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理性批判》摘要和笔记(20250226)
由于《纯粹理性批判》讨论到纯粹理性不能证明意志自由,又因为康德的观点,道德要求这样的自由,理性的作用似乎已经离开了道德,正如神学,缺乏合理推理的基础。更的是启蒙运动由于怀疑一位信赏必罚的上帝存在,削弱了宗教的道德基础。假如这些传统的道德支柱崩了,文明如何能够残存?康德坦然以启蒙运动人(Aufklarung)的门徒自许,负有为道德规范寻求某种合理根据的义务。在一篇《道德形而上学的基本原则》(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1785)的论文中,他拒绝自由思想家们,把道德置于个人或种族经验基础上的企图;这样一种后天的由来将使道德原则失去普遍性和绝对性,以他的判断是一种坚实的伦理要求。他以特有的自信宣称:“很明显地,一切道德概念有它们的地位和起源,完全先天于理性之中。”他的第二本著作《实践理性批判》就是打算去发现和阐明这种地位和起源的。
本书是康德(1724—1804)三大批判的第二部,为西方伦理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第二部分为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在本书中,康德主要论述了理性在实践中的行使,他认为,道德律要求正义,也就是要求与德性成比例的幸福。这只有在设定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康德在本书中提出了人应服从绝对道德律令,不能把人仅仅当作手段,而应永远将之当作目的的观点。
进入到《实践理性批判》,也就是将纯粹理性引入到实践领域的时候,康德说如果我们承认了纯粹理性的实践能力,那么就不需要对纯粹理性进行批判。因为纯粹理性本身就通过实践获得了现实性,就不会像纯粹理性在思辨中会产生不具有现实性的玄想。
康德的观点是,实践理性批判的基本问题是意志自由问题,自由、意志与道德规律是一致的,作为有理性的人不受外力影响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就必然是遵守道徳规律的。一个有理性者的道德行为必须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必须是从义务出发,有善良动机,而不从行为后果考虑。
所谓实践理性指的就是意志。在这部书中康徳把意志提到了第一位,说理性只能居于从属的地位,离开意志就不能存在。它的作用只是整理而不能创造,它无法解决的问题要由意志来解决。道德和宗敎信仰都是由意志中产生的,而且由意志加以保护。人们的行动都服从道德的法则,当人们违法这个法则时便会感到一种内心的谴责,足见逍德立法是具有无上权威的。同时人们在好行为与坏行为之间能有所选择,这就证明意志是自由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已经说过,人们通过时间空间所认识的现象世界都受着必然规律的控制。但人们的行动也只能通过时间空间来认识,所以人们的行为从现象世界来看是受着因果律的控制,但从根源上看却又是自由的。自由与必然的对立就说明有“自在之物”存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好行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结果,而坏行为往往能得到好结果,这种矛盾要到来世中才能解决。那时将完全按照公平的原则使善人得到善报,恶人得到到恶报。所以人们虽无法证明,但也可以感到灵魂是不朽的。在来世中掌管这种责罚的就是神,所以人们也能认识到神是必然存在的。
在这部书中,康德的唯心主义本质表现得特别显明。他主张意志高于理性的说法,后来便发展成了叔本华和尼采等人的极端反动的唯意志论。列宁指出,新哲学中的唯意志论是和康德的思想有联系的。
康德对本书的一些核心概念表述如下:
生命是一个存在者按照欲求能力的规律去行动的能力。
欲求能力是存在者的这种能力,即通过其表象而成为该表象的对象的现实性之原因的能力。
愉快是对象或行动与生命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与一个表象就其客体的现实性而言的原因能力(或对主体产生一个客体的行动之诸力进行规定的能力)相一致的表象。
康德在此用非常哲学的方式,给生命、欲求能力(意志)和愉快下了一个定义。稍微进行一下解释,这里最关键的是欲求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意志。康德的意思是,欲求能力,就是将思想中的目标,在现实中实现的能力。“即通过其表象而成为该表象的对象的现实性之原因的能力”中,“通过其表象”,就是指存在者思维中的表象,就是一种设想、目标;“而成为该表象对象的现实性之原因”,就是指将刚才说的思维中的表象在现实中实现出来,也就是成为了一个现实中的对象,为什么会有这个对象呢,思维中的表象就是这个对象的原因。
说白了,欲求能力就是按照目标行动的能力。而生命就是按照欲求能力的规律行动的一种能力,实际上就是有欲求能力的存在者就是生命。而愉快就是欲求能力被满足,且实现的对象与想象中的现象相一致的时候,所谓将理想变为现实的时候,就愉快了。
从《纯粹理性批判》方面来说,那是讲人的认识,即给人的认识能力划定一个范围的理论。也就是说这种批判,是为了防止人类产生理性的玄想,并赋予这种玄想现实性。
而另一方面《实践理性批判》,讲的是人类自由的最高原则,这种原则应该是内在的,不受经验影响的。
所以康德认为,思辨理性的批判是防止思辨理性在经验之外的滥用,而实践理性的批判是防止经验性内容对纯粹理性的侵犯。
在《推理得来的理性》一书中,作者强调推理是实践理性的核心组成部分,因为有了推理才有了实践理性存在的必要性。而推理与信念、意图和行动密不可分,作者是在康德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发展推理的理论的。
本书目前国内主要有韩水法的译本和邓晓芒、杨祖陶的译本,两个译本各有千秋,在读到最后的结论时,笔者感觉后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更容易理解一些。
本书是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译者是邓晓芒、杨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