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配
每年妇女节,总是有很多话想说,今年也不例外。 值得说的实在太多,那就从最人畜无害的说起吧。 今天来说说一班女生。 在接手这个班之前,听得最多的评价是:整体不除人,但女生都不会笑,从来都板着一张脸。 这样的评价真是闻所未闻,我无法想象一班十岁左右的女孩天天板着一张脸的场面,自然也无法判断这些传说和评价的真假。 说到这,来歪个题楼。 不知你通常是以什么方式去了解一个人? 据心理学研究,认识一个人通常是根据他的外在表露,这种表露可深可浅,可宽可窄,可真可假。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了解人的方式,那就是道听途说。这种方式可能是由于没有太多直接接触的机会,没有机会用眼睛去看,只能通过耳朵去听。听到的评价是真是假,往往决定于听的这个人本身的判断力以及他自己想要接收的部分。因此,也才有了那句经典佛语:“你眼中的你不是你,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爱情之美好,大概也正植根于此。 由此观之,要是说你十分了解一个人,或是说了解一个人的全部,那一定是个悖论。就算你真的非常了解一个人,你所了解的部分也不过万分之一。 好,回归正楼。 在真正地接触了这班女生后,直觉告诉我,之前的那些传说并不是真的,见仁见智罢了。 如果说她们不苟言笑,倒不如说她们是不太敢笑。 上学期有一次写作文,有个女生写到自己小时很喜欢跳舞,总是偷偷跑去舞蹈班看人家学跳舞,后来下了好大的决心,求爸妈让她去报舞蹈班,妈妈支持,爸爸反对,意见对立的两个人吵得很凶,女生只好躲起来偷偷哭。后来她还被吓唬练习跳舞会伤筋动骨,影响学习。她在作文的结尾写道:“后来看到有个认识的人在学跳舞时,扭伤了脚,痛得直哭,突然庆幸自己没去舞蹈班。”看到这句话,真是五味杂陈。只能说野生野长的孩子就是皮实,总可以在潜意识中想法设法让自己得到疗愈。与此同时,又有些隐忧,谁能确定这就是真正的疗愈?她最好就一直处于这样懵懵懂懂的状态,万一有一天,她有机会直面自己的内心,不知到那时那个缺口是否正等着她? 那次作文,还有个女生写一家人去玩,看到商店里卖玩具蛇,一条十元。她超级喜欢,但不敢要求家长买,后来还是因为爸爸发现了,给她买了一条,这条蛇让她忍不住哭了起来,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觉得自己太不懂事了,父母赚钱那么辛苦,怎么可以因为喜欢一个玩具就去得到它。看着这些小女孩真诚的“自我批判”,感觉心情沉甸甸。这么小的孩子,不配得感就这么强,她们以后的人生会怎样? 为什么她们总是不笑?也许是她们觉得自己不配。 事实上,当你告诉她们,她们值得拥有玩具,也配得上舞蹈班时,她们除了眼里有泪水,脸上还有腼腆的笑容。 她们好像渐渐开朗了起来,看到老师总会羞涩涩、笑嘻嘻来打招呼,折出一朵自以为好看的花儿,就会开心地拿来办公室,听到老师想跟她们分享童年,就会鼓起很大的勇气来办公室和老师对话。 不过—— 昨天下午的天还是灰的。 坐在电脑前,给一个女生改作文。作文是一个女生写给妈妈的信。内容大致是作为一个单亲妈妈的孩子,总怀疑自己不配拥有爱,怀疑自己的出现是妈妈的拖累,也怀疑自己存在的必要性。 从创建文档到修改完成,大约90分钟的时间里,仿佛看了一部电影。电影里没有其他人,只有一个小女孩,以及她那对生活充满不解的自白,我能想象她的眼神总是担忧、恐惧而又倔强。 从文印室出来,天依然是灰的。 我想了想,把她叫来办公室,把打印好的书信给了她。我说:“看了你写的信,老师很心疼你,这封信做了一些改动,你看看,要是哪个地方跟你的想法不一样,那就改掉。然后,你要不要把信拿给你妈妈?让她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 她的眼圈红红的,点了点头,静静地从头看到尾。“你要知道,你是值得被爱的,如果没有你,你妈妈也许就撑不下去了。老师也是妈妈,在一个妈妈的世界里,孩子永远要比自己重要。” 她又点了点头。想要抱抱她,但没有。 回家的路上,车上的音乐是《未来的主人翁》,听起来有些伤感。 去年看了电影《好东西》,尽管电影呈现出来的是单亲妈妈也可以独立洒脱,单亲孩子也可以快乐成长,但现实当中,有多少单亲女性正经历着无法想象的困境,而这其中,又有多少小女孩正在经历“不配被爱”的心理困境。 对此,我们能做的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