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双休和教育内卷
近日,本地教育部门责令高一高二学生双休,引起部分家长的反对。
联想起自己读书年代的假期,开始都是单休,后来要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与国际接轨,开始逐步从大小周双休到普遍双休。作为学生,个人当然是非常喜欢不上学,有自由支配时间空间的双休日。近几年,教育内卷激烈,很多普高都开始实行单休或者至少没有完整的双休,通过挤占时间来拼分数成绩。现在,突然要求统一双休,令很多家长不接受。
对于家长来说,本来自己孩子双休日可以去学校,或者接受老师统一教学,或者统一自修。现今,只能自己安排孩子,在囚徒困境的思维下,猜测其他孩子在外补习,自己孩子怎么能落下呢,所以也得花钱报班培训。听闻现在的补习价格高到一门副科就要两小时上千元的价格,这无疑增加了家长的开支,自然引起部分家长不满。首先,我们应该取得共识,那就是教育总的来说追求的是公平,由于高考依据省份录取,所以一个省的教育政策应该统一执行。而具体到个体来说,本来的双休,无论上课还是自修,都挤占了同批学生培训补习的时间,自然看似公平,但这也要细分。如果只是自修,那么孩子在家自修不也一样,所谓的不自觉没习惯都是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使然,只能怪自己。如果是上课,的确统一教学,节约了家长的金钱同时也不让其他孩子有机会去个别差异化补习,的确在学校内有公平的成分。但是教育的公平不是体现在一所学校一个小区域,而是应该从一个省做起。所以,教育部门应该首先建设每个科目每节课直至每个知识点的网络视频课程平台,这样双休日时,全省的孩子都有平等的机会进行教育学习。对于一些困难的区域学校,可以通过财政统一为学生购买或者是双休日借用的形式给以平板等智能机器使用。即使,有些家庭的孩子仍然在外补习,那么他们在补习某科目的时候,自然也占用了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其他孩子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课程学习提高自己各科成绩,也有时间去背诵其他需要识记的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每个人的时间是公平的,如果自己孩子缺乏自觉学习能力,只能怪自身小学阶段的家庭教育,而不应该像巨婴一样抱怨双休。
家长的焦虑也能理解,毕竟现在教育内卷严重,而对分数的担忧说到底是担心孩子未来的大学和工作。确实,如今招聘的隐性歧视时常出现。有的单位招聘,不仅看学历,还看毕业学校,不仅比较硕博士学校还比较本科甚至高中学校,极其离谱。因为如果一个小孩本身晚熟或者高考时因为客观原因没考好,进了一所普通大学甚至大专,但后期心智成熟,客观因素没了,通过自身努力考上更好的大学硕博士,难道这人就不如一直好学校的人?另外,有的县城孩子,最好的县城高中也没有大市的高中有名,难道他就天生不如生活在后者的孩子?何况,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一个省内,不同地区的教育整体水平有所差异。所以,一方面普及网络视频课程,另一方面也不该用固定思维去通过之前的学校来判定此人的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可笑的是,有些本科学历的人低看更高学历的人,只因为后者的本科大学没有前者好。客观讲,两者都有专业水平强弱的可能,甚至一些顶级名校的博士教授专业水平也与自身荣誉地位不符,而在常识认知上更加可笑,但这需要具体到个人来考察,而不是通过院校统一评定。所以,取消招聘隐性歧视也是降低教育内卷的先决条件,当然对个人的考察应该交由真正的专业人士来评定,而不是如今泛滥的水货评委们。
说到内卷,这个词最早出自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书中。本义大致是,单位面积的田亩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并未获得相应比例的粮食增长,也就是实际收获比投入比值要少。从这个定义出发,其实如今的内卷也确实有类同含义。就拿教育内卷来说,如果大家都花更多的时间精力财力,最后大家都涨分数,也不过是推高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所以扩大高校招生数,增长高校数量才是缓解教育内卷的手段之一。总之,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而不是外行指导内行,还自以为是专家。
Churchill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谈自由贸易与全球化 (1人喜欢)
- 影评《古相思曲》里的历史观 (1人喜欢)
- 中国近代史之五四运动 (1人喜欢)
- 特朗普对巴以和俄乌的方案 (1人喜欢)
- 中国近代史之清末新政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