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諾丘:木偶奇遇記》
Le Avventure di Pinocchio. Storia di un burattino 先在1881年7月至1883年1月期間連載於《兒童日報》,接著在連載結束後立刻於1883年1月印刷出書。 從那之後,這部19世紀的義大利文學傑作在國內外都享有無與倫比的聲譽:被翻譯成大約兩百種語言,進行過無數次改寫,也無數次改編為舞台劇、電影、漫畫、動畫、繪畫、插畫和雕塑,還有許許多多歌曲和音樂劇,表列不盡。甚至,皮諾丘這個名字(字面意思是「松子」)還拿來給1999年9月30日發現的12927號小行星命名。因此,我們確實可以說,由卡洛• 科洛迪(Carlo Collodi) 所創造的這個木偶孩子,其成功已經得到了星際的認可(卡洛 • 科洛迪是作家、評論家、記者、劇作家和教育家卡洛•洛倫齊尼 Carlo Lorenzini的筆名,1826-1890,佛羅倫斯人)。 《皮諾丘:木偶奇遇記》在華人世界也廣受歡迎:在卡洛•科洛迪國家基金會的記錄裡,從1927年以來,有大約四十個中文翻譯版本;其中,至少有十二個是在1961年至2016年間在臺灣出版的。 之前的中文譯本並不是每一本都能忠於原文—原文也本來就有一些眾所周知的語言「障礙」:例如,一些成語的翻譯、虛構地點的名稱,還有托斯卡尼食物(cibreino,小菜拚盤)和義大利食物 (tortellinodi Bologna,波隆那小餃子)譯名等問題。 科洛迪的文字確實充滿了創意,並且因為有豐富的幽默感而卓越非凡。這是一種散布著宮廷、民間和托斯卡尼詞彙形式的語言,並帶有19世紀義大利用語的動詞變位。 另一方面,現在在臺灣出版的這個新譯本,忠實呈現義大利原文本中充滿節奏感的敘述風格、科洛迪獨特的語境,以及這本傑作懸浮在現實主義和奇幻、童話般筆調之間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