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浪的景观》
在《收获》精选里读到的一篇。有被冲击到,结构非常完整,而且捕捉到的点很精准:时代弄潮儿。真正在描写的不是围绕着浪潮的人,而是“浪潮”本身。是谓“浪的景观”。几个主要角色:老谢、“我”、群青、消失的象。
- 老谢:前一个浪潮的弄潮儿,作为冲浪手,在不断的追寻新的浪潮。喜欢把战争与和平里涉及到中场休息的部分,用笔圈出来。其实不喜欢新事物,35岁了,觉得自己一事无成。最终决定退出那个世界。“群青”和我之于老谢,是“来自上个世纪的朋友”。之所以对这个人物有共鸣,是因为近几年越发理解了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不断的寻找着新的浪潮,等待那个完美的海浪。结尾主唱们选择去北京,因为那里有比上海更强大的能量场,的确是的,身边也有创业朋友们提到过能量场的说法。走进现实了属于是。
- 群青:新的老谢。所以只有他抽到的签上面写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是一个时刻追逐着新事物的上升者,,雄心壮志者。他去泰山这件事本身也给我留下了一些悬念,独自一人的他到底在那次攀登想到了什么?
- “我”:被时代的浪潮推着走的普通人,从一个被“截断了未来”的人,成长为有了一定阅历的人。但他在本质上还是保守的、循规蹈矩的小朋友。
- 小象:一个记录者,一个坚定的在自己的世界里通过实践从小女孩儿成长为女人的人。偏偏在2003年那一年,选择了从事新闻业。的确是一个光辉的时刻,她选的题目也很有意思:21世纪的新浪潮。新浪潮,既是新的文化现象,也是新的弄潮儿。
我觉得这篇的野心和视野是高的,作者的企图心也一览无余,试摘几例:在聚集着各流名人之中的老谢生日会上,他说:
“你见过那些在海里冲浪的人吗,在明晃晃的水里长时间地等待一个完美的浪,等浪来的时候,奋力跳上板子,在浪尖上划出一道又长又美的白色弧线。”老谢这样说,好像我们正置身于虚构的海,而他奋力向前伸出手去说,“你看。”人们踩着厚厚的红色纸屑,引爆更多的引火线,站在硫黄的浓雾中许下新年愿望。我看见群青被点燃的哑炮烧着了头发,却没再见到小象的踪影。“我们现在看到的也是浪的景观。”老谢说。操。他这句话真的太煽情了。
经历了第一次做生意胜利后的“我”在档口里,继续观察着这个位于人民广场的小小的档口。用短短的几行字,就描写了当时做生意的那群人经历了起起落落。
然而周围的事物正在不可避免地经历一场缓慢的持续的地壳运动,塌陷,挤压,崛起,我们身处其中,不可能察觉不到。租约到期的摊主撤走一批又一批,随即便填补进来新的,从未有过断档。
结构非常完整,几乎每个人物的故事线都有了自己的闭环:
- 老谢:从上个世纪的冲浪者,带领着新一代弄潮儿的老前辈,最终因为“犯事儿”了金盆洗手,决定和在ebay上认识的女友在一起,出国,离开这个浪潮;
- 群青:出国,继续寻找自己的自由。可以看出,老谢和群青的选择是非常像的。群青可能是年轻时候的老谢,老谢可能是长大了的群青,也可能不是。从他抽到的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点来看,我倾向于“是”。
- 我:去了新浪潮“互联网”面试,做起了普通的标注工作。一首歌一首歌的标记。这份职业,要求作者对上个世纪的流行歌感兴趣。一个晚上,独自前往海边演唱会时,看到了海上的金字塔。
- 小象:作为报社记者,决定和师傅一起前往北京,放弃了去法国留学的梦想,也放弃了和男友在一起的梦。
我不知为何赶上了一次浪潮,清醒过来的时候,却已经搁浅在了岸边。
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描写的几个人也都很典型:
- 群青:有勇气的、执着的、不念旧的、大步往前走的人,他也是唯一一个判词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人。浪潮里的典型往前冲的entj?
- 老谢:其实也很念旧,对新事物已经没那么感兴趣了的老一辈。引路人,最后决定离开国内。
- 我:念旧,而且本质上是个随波逐流的人,但是做事情,让他觉得有尊严,从一个上大专、在家里住的“社会的蟑螂”,变成了一个被报纸报道的“英雄”或者说传奇人物,还赚到了钱。本质上是个比较遵守社会规则路线的人,也会多次强调家庭对他的影响:比如父母对老谢这种“混社会”的人的态度,以及一直瞒着家里人自己没有换工作、没有做生意这件事,都能看出家教是比较森严的。
- 小象:记录生活的人,也是怀抱着对新闻理想的满腔追求的那种女强人。总而言之是个卷王。。脑海中已经有画面了甚至。她一定可以成为了不起的特稿记者。但是关于小象和“我”的爱情部分有点没看懂。
几个人抽到的签都预示了彼此的命运/性格:
我们被一种少见的心情驱使,纷纷抽了签。小象抽的是大吉,我抽的是小吉,群青抽到凶。我想看群青的签上写的是什么,但他已经把那张纸扔进香炉里烧了,说这样菩萨才会帮他解决问题。小象的签上说的是宝塔和星辰,我的签上说的是迁徙的鸟。我们也没有看懂,模棱两可,但都把签留了下来。
“那天你抽到的签到底说了什么?”小象问群青。“你真的相信这种东西?”群青问。“就是因为不相信所以才问你啊。”小象说。“但我也没太看懂,就说了螳螂啊黄雀啊之类的。”群青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吗?”小象问。“原话不是这样,但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群青说。
最后又琢磨了一下这篇文章,从结构、描述的场景和主题,都给了我很大启发:写作的内容要真实,很完整的青春氛围,包括两男一女、在里面又没有任何一对真实情侣的配置。说实话,有点想到了我自己在21-22年经历的一段友情,简直是经典公路片+混沌武士的配置。
但是作品的情绪氛围过重,我衍生思考了一下如果能够再深入解析每个人的命运为何如此的“必然性”就好了。作者在采访中说,因为她想要了解曾经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自己,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但是文章中我只解答出了“现象”,看不到原因。是那一届大学生普遍找不到工作?是令人不由自主感到狂热与痴迷的文化氛围?(大量地下、亚文化的摇滚、歌友会场景,还有代表着小众潮流的亚比风内容,的确能够感受到一种吸引力,但却不知为何。是出于群青想要追求的自由吗?还是什么,这些比较抽象或者说情绪化的解答/描述,最终让文章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情绪描述”,结构很工整精巧的青春公路片似的。
我看作者采访中有这么一段是:“一个新的世界向你敞开的时候,你所感受到的激动也好,不安也好,写的是这些东西。新世界本身似乎就是比爱情更让人激动,更能够在那个时候打动我。”
我好像能懂。新世界本身就是有如此魔力。的确,有时候无法解释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