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是哲学意义上的抑郁症
今天听了德里克·帕菲特(Derek Parfit)围绕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一个话题,讨论“我是谁”。 从心理连续性与物理连续性的讨论中来说这个话题的观点,基于帕菲特的思想确实可以这样解释:“他人眼中的我”对“我是谁”的构成有重要作用。 (1)“自我”并非固定的,而是由关系构成的 如果自我是由心理特征、记忆和经验构成的,而这些心理状态的变化又受社会环境影响,那么“他人眼中的我”确实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 例如,你的自我认同可能来自朋友的记忆、社会的反馈,这些都会影响你对“我是谁”的看法。 (2)帕菲特主张“自我”不是个体孤立存在的,而是社会性存在 他强调,我们应该减少对“个人身份”的执着,更多关注“与他人的关系”。 这意味着,你的自我是不断被他人、社会和历史塑造的,而不仅仅是你内心的某种固定状态。 (3)但帕菲特并不是说“只活在他人眼中” 他并不认为要过度关注“他人眼中的我”——相反,他的结论更倾向于: “既然自我是流动的、非固定的,我们就不必过于执着于自我本身。” 也就是说,你可以接受“他人眼中的你”是自我构成的一部分,但不必因此完全依赖它。 ……………… 人的SI亡有三次 生命体征终止脑SI亡(心理连续性结束) 火化后肉体也消失(物理连续性结束) 没有人再知道再记住“我”(他人眼中的我结束)这是最终极SI亡。 那,独居的孤独的人,与他人基本没有了链接的人,也不会被人在意想起的人,是不是已经终极的“消亡”了?

来自 豆瓣App
巫行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山西旅行出发 (3人喜欢)
- 亲密关系爱的本质是创造记忆,也是对抗孤独的法宝 (4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