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诗人
中国现当代诗人
主要参考资料:
钱理群、温儒敏等:《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当代文学史》
丁帆:《中国新文学史》
网站:中华诗库::现代诗库::中国现代诗歌流派
一、 1920年代
晚清诗界革命,遵循梁启超“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纲领,拒绝引入新的语法结构和思维方式,因而始终局限于传统诗歌内部的调整与变通。
在“五四”新诗运动中,胡适等人总结了晚清诗界革命的经验教训,要求“作诗如作文”,即要求诗歌在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从而为新的诗歌创造开辟了道路。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背后,蕴含着诗歌观念的深刻变革:他提出“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其实质就是强调诗歌的平民化。
深入考量,则无论是晚清诗界革命中黄遵宪“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还是“五四”新诗运动中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显然都从宋诗对唐诗的变革里获得了自身变革的启示。当然,“五四”新诗运动的变革比另外两者都更进一步。
1. 白话诗: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
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白话诗八首》,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又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稍后,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新诗。1920年3月,胡适出版了《尝试集》,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第一部个人专集。此后,更多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写作。
2. 文学研究会: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冰心
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文学理念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之后,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又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
3. 早期创造社:郭沫若
1921年6月至7月,留日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在上海成立创造社,主张个性解放和自我表现,出版有郭沫若《女神》等诗。后期,创造社思想愈加激进,新入社的有冯乃超、王独清、穆木天等(三人后来加入“现代派”)。
4. 早期新月派: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孙大雨、林徽因、梁实秋
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发起成立新月社,原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后因提倡“格律诗”而被称为“新月诗派”或“新格律诗派”。新月派反对“五四”以后新诗自由散漫的作风,提倡“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和格律新诗的写作实践,主张诗歌应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其理论渊源,是主张诗歌“不动情感”的无我性和艺术形式的唯美性的西方巴那斯主义,以及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唐诗宋词传统。
5. 早期象征派:李金发
以李金发为代表(创作集中于1925~1928年间),在理论和实践上多受法国象征主义(Symbolism)诗歌(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兰波等)和中国诗歌传统特别是晚唐诗和宋词的影响,主张用多义、奇绝、强力的象征表现自我心灵世界,强调诗歌的暗示性和神秘性。
1925年出版的李金发《微雨》,是中国最早的象征主义诗歌。此外,新月派于赓虞、邵洵美,创造社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等也发表了一些象征主义诗歌。这些创作对后来的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6. 湖畔诗派: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
1922年3月,仿效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的“湖畔派”(Lake Poets),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出版有诗集《湖畔》(1922)《春的歌集》(1923)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抒情主人公天真、开朗,形式上自由、自然。
7. 小诗体:冰心、宗白华
受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而在1921~1923年间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品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体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篇幅短小,内容广阔,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力;而其转向表现内心世界,句式章法趋于简约化,在新诗的发展史上也具有过渡意义。
8.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蒋光慈
无产阶级诗歌的特点,一是将新诗平民化的趋向发展到极端,从而消解了早期新诗强烈的个人性与主观性;二是强调文学必须向读者提供理想,从而加重了新诗的议论成分,消减了抒情性与想象力。
蒋光慈诗集有:《新梦》(1925)《哀中国》(1927)。1928年,与孟超、钱杏邨等成立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
9. 冯至
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的诗,内心的激情不直接倾泻,而是或外化于客观物象,或蕴含于简单情节,并且有意追求诗情的哲理化,显示出此后“哲理抒情化”的发展方向;形式上采取半格律体,诗行大体整齐,大致押韵;再加上情调感伤苦闷,由此形成了冯至诗幽婉的风格。冯至还作有叙事诗:汲取德国谣曲养分,采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如《帷幔》《蚕马》等。诗集有:《昨日之歌》(1927)《北游及其他》(1929)《十四行集》(1942)《西郊集》(1958)《十年诗抄》(1959)《冯至诗选》(1980)等。
二、 1930年代
1920年代开创的中国新诗传统,到1930年代就进入了一个“以多元取向为特征的艺术开拓与成果丰硕的建设时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殷夫为先驱、蒲风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和以戴望舒、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派。
1. 中国诗歌会:穆木天、蒲风、杨骚、臧克家(创作倾向相近)
1932年9月,由穆木天、蒲风、杨骚等在上海发起成立,出版刊物《新诗歌》,受“左联”领导,“以推进新诗歌运动,致力中国民族解放,保障诗歌权利为宗旨”。1934年底以前,处于鼎盛状态;1936年春,随“左联”解散而解散。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直接继承了上一时期蒋光慈等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同时又是本时期所产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中国诗歌会的诗歌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要求诗的意识形态化;二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由此产生了以下创作特点:一是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和工农斗争,强调诗歌对现实运动的直接鼓动作用;二是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这大大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诗歌主体也由个人变为集体:三是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取直接描摹现实的方式,由此导致了抒情性的减弱和叙事性的加强;四是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歌谣化”的主张,同时又进行了各种激进的诗歌形式试验,以实现“文艺大众化”的目标。
2. 后期新月派:徐志摩、陈梦家、方玮德
后期新月派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主要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外,还有新加入的陈梦家、方玮德等青年诗人。
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承与发展。在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书—《新月诗选》的“序言”里,陈梦家一面仍然强调“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强调超功利性的、自我表现的“纯诗”立场,另一面更提倡“诗感”、“诗意”的自由表达。
后期新月派在题材、诗感以及艺术表现上都与现代派趋近:用象征和暗示构成隐晦的境界,来描写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抒发大革命失败后内心的苦闷、彷徨。如徐志摩《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陈梦家《一朵野花》。也就是说,1930年代中国诗歌会与后期新月派、现代派相互对立的诗歌观念和诗艺追求,实际上都产生于同一现实背景,即: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现实的黑暗和知识分子精神的幻灭。不同的是,中国诗歌会诗人投身到现实的反抗斗争中,摆脱了个人精神危机,并进而用诗歌服务于现实革命的需要;而后期新月派、现代派则从现实退回到自我的内心世界,退回到诗歌的艺术世界,从而在这两方面得到了深入。
此外,后期新月派诗人还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诗的形式试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十四行诗体”的转借与创作。
3. 现代派: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废名、林庚、金克木、施蛰存
现代派由后期新月派和1920年代末的象征派演变而来,主要在1932年于上海创刊的《现代》杂志上发表作品,以后又随《现代诗风》《新诗》等进一步扩大影响,从而在1936、1937年间达到创作的高峰。代表诗人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施蛰存、废名、林庚等。
在现代派的诗歌宣言—主编施蛰存在《现代》上发表的《又关于本刊中的诗》中,施蛰存一面强调要写纯然的“诗”,显示了与新月派、早期象征派“纯诗”立场的承继关系;另一面又强调要写“现代”的诗,包括“现代的情绪”和“现代的诗形”。而1930年代现代派诗人典型的诗情是“都市怀乡病”:对现代都市文明的绝望,对故土乡国、传统文化及精神家园的皈依。
现代派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建立在对他们所认为的此前新诗创作弊端的反思基础上。由此形成的诗歌艺术特点:一是在诗歌的表达上,反对过分直白或过分隐晦,追求隐藏适度;二是在诗歌语言上,融入文言词语;三是在诗歌形式上,反对格律的束缚,追求散文化。
现代派诗人又主张将“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统一起来,“铺张而不虚伪,华美而有法度”:这显示了现代派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在情感、艺术上的深刻联系,以及融合西方象征派诗歌美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的诗歌理想。
三、 1940年代
抗战初兴,新诗进入“同声歌唱”时期;当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七月派诗人、冯至等校园诗人以及敌后根据地诗人从三个不同的方向将新诗艺术的探讨引向深处;战后出现的“中国新诗派”,则自觉追求“新诗现代化“。
抗战发生后,1930年代两大诗歌派别的对立陡然消失,中国诗歌会所倡导的具有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革命现实主义诗风,成为所有诗人共同的追求,诗人的个性则有所消失。在民族化、群众化的呼声下,诗歌形式的探索受到了重视,出现了用小调、大鼓等民间形式来宣传抗战的作品,以及诗朗诵、街头诗等诗歌运动。这一时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是田间,代表作《给战斗者》。
当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抗战初期诗歌对诗歌艺术审美特性的忽略引发了人们的反思,抗战诗歌的发展走向深化。在理论上,新诗历史的反思、诗歌艺术的探索,成为关注的中心,出现了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等现代诗学著作;在创作上,则有艾青、卞之琳、戴望舒、臧克家等为扩大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艺术容量而做的探索。此期影响最大的诗歌流派是七月诗派。
抗战结束后,历史进入新旧交替时期,讽刺诗与政治抒情诗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流。其中,讽刺诗如郭沫若《进步赞》、臧克家《宝贝儿》、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等。
1. 抗战伊始的同声歌唱和七月诗派:艾青、绿园、牛汉、鲁藜、曾卓、阿垅、胡风、田间
艾青的诗,一方面扎根于中国的土壤,继承并发展了19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现实精神和现代派的艺术表现;另一方面,又融入世界诗歌潮流,深受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作为1940年代最有影响的诗人,艾青对七月派和中国新诗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主要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代表诗人有绿园、鲁藜、阿垅、曾卓、牛汉等。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旗帜,在国统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此期所作诗歌主要收入《七月诗丛》等,1981年又出版有《白色花》。
七月诗派直接继承了1930年代中国诗歌会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而又纠正、发展了后者的诗歌观念:中国诗歌会主张直接描摹现实,将自我消融于集体之中;七月诗派则强调突入生活的底蕴,并且达到主观情感与客观历史的融合统一。
2. 校园诗人和中国新诗派:(南方)冯至、穆旦、郑敏;(北方)吴兴华、黄雨;(中国新诗派)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陈敬容、辛笛、王佐良、唐祁、唐湜、金克木
在大后方西南联大,战争的机遇,将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等前辈诗人,穆旦、郑敏等青年诗人,以及燕卜逊等外国诗人汇集在一起,共同进入了生命与诗的沉潜状态。
首先是生命的沉潜:他们面对现实与自然沉思默想,将民族本位的、更具感性色彩的战争体验,融入、转化为个人与人类本位的、更具形而上色彩的生命体验与思考。这又是艺术的沉潜:他们系统总结了新诗发展的历史,同时又广泛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当代世界诗歌的艺术经验,最终在以艾略特、瓦雷里、里尔克、奥登等为代表西方现代派诗歌那里找到了与他们内在生命要求相适应的诗歌艺术。
先是诗歌观念的改变:“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并且这种“经验的传达”,是将外在的生活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并进而深入感悟“诗性哲学(哲理)”,即所谓“知性与感性的融合”。然后是将这种知性的提升与融合,转化为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文本实验”。
1948年,《中国新诗》创刊,联合了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和杭约赫、陈敬容、唐湜、唐祁、辛笛九位诗人,共同提倡“新诗现代化”,他们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新诗派”。九人又于1981年出版了合集《九叶集》,因此也被称为“九叶诗人”或“九叶诗派”。
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基础是“综合”:即“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包括生活现实和心灵现实,追求“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所谓“玄学”,一方面要求形而上的智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要求“抽象思想与美丽肉体的结合”。“象征”是“表现于暗示含蓄”,这与他们“新诗戏剧化”的主张是一致的。此外,中国诗歌会也强调思维方式和语言的改造,主要表现为对“日常语言及说话节奏”的重视。最早实现这一诗歌理想的是冯至。
北方沦陷区的校园诗歌,是“象牙之塔”的产物,追求“在诗性想象中逃逸严峻的现实世界”,因此也进行了严肃的诗歌艺术实验,涌现出吴兴华等年轻诗人。在波德莱尔、庞德之外,他们也注目于艾略特、里尔克、奥登等诗人,显示出与西南联大诗人相近的艺术追求。于是,在他们的诗里,也出现了于暗示性意象中隐含哲理的尝试。此外,他们的诗中更弥漫着某种古典的气息。北方校园诗人的代表是吴兴华,主要贡献是“古题新咏”的长诗写作和十四行体的形式实验。
3. 敌后根据地诗歌:李季、阮章竞、何其芳、蔡其矫
在1940年代的敌后根据地,由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新诗的歌谣化发展到极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政权政党的组织,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开展工农兵新歌谣创作运动。所谓“新歌谣”,是在民间传统歌谣形式中注入革命的内容,最主要是歌颂革命,歌颂政党、政权、领袖、军队等,以达到宣传革命思想的目的。代表作为李有源、李增正的《移民歌》。
另一种是组织知识分子到民间进行采风,同时进行人和诗的改造。其结果,是民间资源成为新诗发展的主要资源,“诗的歌谣化”成为新诗发展的主要方向。由此形成的诗歌特点,一是“颂歌”成为主要主题;二是诗歌主体从个人变为阶级大众;三是“抒情的放逐”,主要采用叙事手法;四是追求语言的通俗易懂,大量采用口语、土语入诗;五是尽量借用民谣的形象、体式、表现手法等,追求音乐性。代表作为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
在叙事诗普遍发展的情况下,还有一些诗人仍在坚持抒情诗写作。如蔡其矫《回声集》、何其芳《夜歌和白天的歌》。
4. 抗战结束后:袁水拍、郭沫若、臧克家
抗战结束后,历史进入新旧交替时期,讽刺诗与政治抒情诗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流。其中,讽刺诗如郭沫若《进步赞》、臧克家《宝贝儿》、袁水拍《马凡陀的山歌》等。
四、 十七年
诗服务于政治,诗与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是当代诗歌观念的核心。由此衍生出当代“诗体”的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强调反映“客观生活”,尤其是“工农兵生活”的“写实性”的诗;二是直接呼应现实政治运动要求的“政治抒情诗”。
1. 老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冯至、何其芳
2. 青年诗人:郭小川、贺敬之、公刘、邵燕祥、李瑛、顾工
五、 文革
“文革”期间的文学,实际上分裂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公开的,是当时文学的主流;另一个是隐在的、分散的,是当时文学的“异质”力量,并在后来成为文学变革的准备和先声。
“文革”初期公开发表的诗,多是“红卫兵”和“工农兵作者”的作品;1972年以后,陆续有一些诗集出版。在诗歌体式上,主要受五六十年代“政治抒情诗”的影响;在题材主题上,主要依据“文革”期间开展的政治运动及其政治口号。歌曲在政治工具效用上显然具有更大的“威力”。激进派还有组织的策划“革命民歌”和“革命儿歌”的创作,来直接配合政治运动。其中最有名的是“小靳庄诗歌”。1972年以后,一些诗人有了重新发表诗作、出版诗集的可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李瑛。
诗是这种“地下文学”的有利样式。胡风、绿园、蔡其矫、聂绀弩等,他们当时的诗都没有公开,其发表、传播、产生影响已在80年代。另一批诗歌作者是“知青”,包括:后来成为“朦胧诗”中坚的北岛、顾城、舒婷、江河等,以及后来被称为“白洋淀诗群”的根子、芒克、多多等。他们的诗歌写作,可以说就是他们生存方式的重要构成。
1. 老诗人:胡风、绿园、蔡其矫、聂绀弩
2. 知青诗歌:(“朦胧诗”)北岛、顾城、舒婷、江河;(“白洋淀诗人群”)芒克、多多、根子;(“贵州诗人群”)
3. “天安门诗歌”
六、 1980年代
80年代诗歌的总体特征,一是历史反思和记忆书写成为主要的题材主题,并导致了作品在结构和情感上的沉重、紧张;二是出于中国当代文学“滞后”的焦虑,具有强烈的探索、创新精神;三是持续的创新压力,又带来“潮流化”的特征。
1. “归来者”:艾青、公刘、昌耀、蔡其矫、邵燕祥;(七月派)绿园、牛汉、曾卓;(“九叶派”)郑敏
80年代的“归来诗人”,主要有:50年代的“右派”诗人,如艾青、昌耀;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如牛汉、绿园;因政治、艺术观念原因在五六十年代诗界消失的诗人,如郑敏、蔡其矫。
l 新现实主义:70年代末开始,以《诗刊》《星星》等官方刊物为主要平台,形成了新现实主义诗派,代表诗人叶延滨、流沙河、傅天琳等。主要创作特征为写实主义的艺术手法和忠诚于社会自然的写作精神。新现实主义在时间上与朦胧诗基本平行。
l 新边塞诗派:80年代,昌耀、杨牧、周涛、章德益等的诗,主要描写边塞风情、歌颂西部精神,以诗刊《绿风》为平台形成了一个新边塞诗派。
2. “朦胧诗”: 食指、多多、黄翔、哑默、北岛、芒克、顾城、杨炼、江河、舒婷、梁小斌、严力、王小妮、田晓青、傅天琳
l 贵州诗人群:60年代中后期,在贵州进行地下诗歌写作的黄翔、哑默、路茫等,被称为贵州诗人群。
l 白洋淀诗人群:70年代末,在知青下放点之一的白洋淀出现了一个白洋淀诗群,代表诗人有多多、芒克、根子、林莽、方含、宋海泉等。白洋淀诗整体上属于朦胧诗群。
l 朦胧诗:1978年12月23日,北岛、芒克创办了民间诗刊《今天》,此外还有顾城、杨炼、江河、舒婷、严力等在上面发表作品,这一诗潮被称为朦胧诗派或今天派。朦胧诗人们在对自我、社会、历史、政治的反思后,确立了自己“历史的见证人”的身份,因此朦胧诗的最大主题便是“提供历史的见证”。1985年11月出版的《朦胧诗选》,收录了朦胧诗的主要作品。80年代开始,朦胧诗逐渐被新的诗潮取代。
3. “第三代”/“新生代”
1983年以后,“朦胧诗”的新锐势头逐渐衰减,继之而起的是所谓“新生代”或“第三代诗”。“新生代”采取组织诗歌社团、发表诗歌宣言的方式开展运动,引发关注,其参与者主要集结在四川、上海、南京等地。
l 南京-“他们”:韩东、于坚、吕德安、陆忆敏。成立于1984年冬天。主张“回到诗歌本身”“回到个人”,语言上重视“日常口语”。
l 上海-“海上诗群”“撒娇派”:陈东东、孟浪;京不特、默默。共同特点是:关注城市人的生活和精神处境,艺术上显示出重视控制的“古典主义”倾向。或写日常生活的荒诞、人的孤独,或写死亡,或写怀旧,作品普遍具有更多的“知性”色彩和“贵族“气息。
l 四川-“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石光华、宋渠、宋炜、杨远宏;欧阳江河、廖亦武。从1984年开始,四川成为“新生代”实验诗歌最活跃的地方。倾向于从南方的神话传说中取材,来构筑一个想象中的、作为其精神形式的“神话”世界。作品往往鸿篇巨构,密集着各种典故、传说,语言则无比怪异、艰涩。
l 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李亚伟、万夏、胡冬、马松;周伦佑、蓝马、杨黎。共同表现出一种“反文化”的姿态。“莽汉主义”的特点是:玩世不恭的调侃、嘲讽语调,随意化、口语化的语言。“非非主义”的主要成就在理论上:强调“前文化”的还原,即感觉、意识、语言还原为原初的存在状态;而其现实指向,则是对既有文化的“逃避”或“超越”。
l 北京-“圆明园诗派”:黑大春、雪迪、大仙、刑天
l “女性诗歌”:翟永明、陆忆敏、唐亚平、伊蕾。在80年代后期,出现了“女性诗歌”的热潮。翟永明《女人》、陆忆敏《美国妇女杂志》,常被看作中国当代“女性诗歌”开端的标志。此外还有唐亚平《黑色沙漠》、伊蕾《独身女人的卧室》等。此期“女性诗歌“的突出特点,是“黑色”意象的夸张运用,“自白”的叙述语调等。
l 北大诗人:海子、骆一禾、西川、戈麦
l 新乡土诗派:江堤、彭国梁、陈惠芳
七、 1990年代往后
90年代,诗歌的“边缘化”更加明显,诗人与“现实”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这诱发了新一轮的新诗“信用危机”。争论的焦点,是在诗歌“个人化”的时代,如何恢复向历史、现实讲话的能力。
90年代的诗歌事件,一是“诗人之死”。除去相关事件具体原因的分析外,论述主要集中在这些事件所蕴含的“形而上“意义。另一是发生于90年代后期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营垒划分形态的论争。论争的原因,既与诗歌观念上的分歧有关,也来自“诗歌秩序”构建所引发的“对诗歌象征资本和话语权力的争夺”,扩大来看,也隐含着90年代知识分子的分化现象。
(一)诗人
1. “老一辈”诗人:如郑敏、昌耀等。
2. 在80年代已初步确立写作风格,并产生一定影响的“新诗潮”诗人:如西川、王家新、陈东东、欧阳江河、张枣等。
3. 虽然在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但创作个性明显确立是在90年代:如张曙光、臧棣、柏桦、萧开愚、孙文波等。
4. 四是出生于60年代末至70、80年代,90年代中期以后陆续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
5. 此外,80年代末以后,一些诗人移居海外:如北岛、杨炼、张枣等。
(二)诗人群体
l 知识分子写作:西川、欧阳江河、翟永明、王家新、臧棣、张曙光、孙文波、黄灿然、张枣、陈东东、萧开愚、西渡。由西川、欧阳江河、陈东东等在1987年诗刊社举办的“青春诗会”上提出。
l 民间写作:伊沙、徐江、侯马。强调口语和方言、直接的生活经验、客观的原生存在。
l 第三条道路写作:莫非、树才、谯达摩。1999年,在北京盘峰诗会上,产生了“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冲突。在这一冲突的影响下,12月,莫非、树才和谯达摩提出了“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诗歌概念,强调诗人的个人立场,主张不同诗歌写作的交流共存。
l 网络诗歌:1993年3月,诗阳首次使用电脑创作诗歌并通过互联网大量发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网络诗人,网络诗歌从此诞生。1995年,诗阳等人创办了第一个中文网络诗刊《橄榄树》,此外还有《界限》(李元胜,1999)《诗生活》(莱耳、桑克,2000)《诗江湖》(南人,2000)《诗歌报》(于怀玉,2001)等。
l 信息主义:起源于网络诗歌,由诗阳在1998年提出,主要成员有诗阳、九歌、诺然 。
l 中间代:“中间”,一方面指出生于1960年代,既没有参加第三代诗歌运动,也没有参加早期网络诗歌运动;另一方面指一种自觉远离诗歌运动、坚守中间立场的写作精神。最早由安琪、远村和黄礼孩等提出。
l “70后”诗人: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个诗歌流派,而是泛指一批70年代出生、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发表作品的诗人。“70后”这一概念最早由1996年陈卫在南京创办的民刊《黑蓝》提出;真正产生影响,则在2000年后黄礼孩创办的民间诗歌刊物《诗歌与人》和举办的“中国70年代出生的诗人诗歌展”。写作特征主要为:带有色情、神性、家园因素;口语化;抒情化;日常语境。
l “80后”诗人:“80后”的概念最先在诗歌界兴起,指出生于1980年代的诗人,此后被更多人接受。2003年《诗选刊》正式推出80后诗人专号。代表诗人春树、李傻傻、阿斐等。
l 下半身写作:2000年7月,沈浩波创办《下半身》诗刊,并写下《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一文,逐渐形成“下半身写作”诗派。“下半身”指的是一种坚决的形而下状态,强调原始、野蛮而真实的生命力量。
l 荒诞主义:2001年底,祈国、飞沙、远村、牧野、张小云等成立“荒诞主义诗歌实验小组”,强调用诗歌表现存在之荒诞,标志着荒诞主义诗派的诞生。
l 灵性诗歌:2001年底提出,2002年形成理论,成员以《诗刊》编辑、蓝色老虎沙龙等在京诗人为主,如天乐、蓝野、于贞志等,以“哭与空”论坛为主要活动平台。灵性即人性,灵性诗歌即非魔化的人性的诗歌写作,既包含诗歌写作的普遍意义,又是一种自在开放的个性化创作。
l 新江西诗派:基于共同的地域背景而在2002年成立,以谭五昌、滕云主编《新江西诗派》为主要出版刊物,试图建构一种相对规范的诗歌理念和诗歌标准。
l 垃圾派:出现于2003年3月,创始人是皮旦(老头子),刊物为《北京评论》网刊。三条原则是“第一原则∶还原、向下,非灵、非肉;第二原则∶离合、反常,无体、无用;第三原则∶粗糙、放浪,方死、方生。”网络诗坛上有“北有下半身,南有垃圾派”的说法。
港澳台
一、 1949年之前
l 台湾:赖和
二、 1949-1962
l 台湾:纪弦、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杨牧、商禽
三、 1962-1971
l 台湾:文晓村、陈千武、白荻、非马
四、 1971-1978
l 台湾:杨牧、叶维廉
l 香港:西西、也斯
五、 1978-1989
l 台湾:陈义芝、冯青;
l 香港:也斯
六、 1989至今
l 台湾:徐悔之、杜十三、夏宇
l 香港:也斯、洛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