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的时代背景
这是毛泽东于1937年7月23日发表的重要文章,其时代背景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的国内外局势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的爆发** - **直接导火索**: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士兵失踪,挑起冲突(即“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此后,日军迅速扩大侵略,平津地区陷入危机。 - **国民党的矛盾态度**:蒋介石政府起初对日态度摇摆,直至事变后10天(7月17日)才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牺牲到底”的抗战方针,但仍试图通过谈判局部解决冲突。直到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其统治核心区域后,国民党才被迫全面抗战。 2. **国内政治形势与国共合作** - **共产党的积极主张**:中国共产党在事变次日(7月8日)即发表宣言,呼吁“全民族实行抗战”,并提出具体的抗战纲领,包括动员军队、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主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国民党的妥协倾向**:尽管蒋介石公开表态抗战,但国民党内部亲日派和汉奸势力仍试图与日本媾和,甚至接受地方性“和平解决”方案。毛泽东在文中尖锐批评这种“妥协退让”的方针,强调其将导致民族危亡。 3. **社会矛盾与民众动员** - **民众抗日情绪高涨**:卢沟桥事变后,全国各界强烈要求政府坚决抗日,学生、工人、爱国团体掀起救亡运动,但国民党政府仍压制民众自由,限制爱国活动。 - **经济与民生困境**: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官僚腐败等问题严重,削弱了民众的抗日力量。毛泽东在文中提出改革政治机构、改善人民生活等主张,以凝聚全民抗战力量。 4. **国际环境的影响** - **日本侵华的全球野心**:日本企图通过全面侵华实现“大陆政策”,威胁英美在华利益,但英美初期采取绥靖政策,未有效干预。 - **苏联的支持**:毛泽东在文中强调需与苏联结盟,争取国际援助,同时指出抗战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批判依赖外援的孤立政策。 5. **毛泽东的路线斗争与理论构建** - 文章通过对比“两种方针、两套办法、两个前途”,系统批判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战路线,提出以“八大纲领”为核心的全面抗战策略,包括军队动员、政治改革、外交联合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理论指导地位。 总结 这篇文章的发表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通过分析卢沟桥事变后的复杂局势,揭露了国民党妥协路线的危害,明确了只有依靠全民动员、政治改革和国际联合,才能实现驱逐日寇、民族解放的前途。这一论述不仅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也为后续持久战理论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