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瑜伽练习中,感受动态冥想,很美,却不可求!
每天,都有很多阿汤练习者在默默地练习,无论自我练习,还是在mysore教室练习。大家看似在做同一套练习,但每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会大相径庭。
高阶的阿汤练习者,在练习中,无疑是专注的,甚至会让观者感受到行云流水的感觉。掌门人常说,阿汤是动态的冥想,应该只有练习者极度专注时,动态冥想才会发生吧!
而对于普通练习者而言,能有哪怕一小刻片段的专注,也会沉浸其中,回味无穷,只因专注本身就很美,却又可遇而不可求。大多数情况下,练习者多半都在让自己专注的路上,即不断把注意力拉回到练习上。
有人不禁会问,在mysore教室练习与在家自我练习,哪种方式更容易让练习者专注呢?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两者难分伯仲,因为让我们走神的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自己的心。
我曾经在一些授权老师的mysore教室进行过短暂的练习。整体而言,练习的专注度很高,体现在呼吸更为顺畅,体式能更为轻松地完成。不过,我的注意力确实很容易受到老师和周围同学的影响。
比如当身旁的同学在练习中发出了稍微粗重的呼吸声时,我的好奇宝宝雷达便会启动,好想一瞥是哪个体式让他这么辛苦,幸好,我能忍住。
教室里的垫子比普通瑜伽馆要码得密集一些,偶尔我在某个体式中停留时,会被其他同学碰到,当时我会一惊,好想出体式,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又会有个声音叫住我,只不过碰了一下而已,继续练习吧。
若是碰到认识的同学走进教室,就很想跟她用眼神交流一下,转念一想,打招呼的方式有很多,还是练习过后再联络感情吧。
老师在旁边辅助同学体式,正好是我做得不太顺的体式,就总想看看老师如何辅助的,又叮嘱了他人什么话语,求知欲是好事儿,这时却用错了地方。
以上种种只是简单的罗列,我相信若是规律在阿汤教室练习的学生,碰到外在走神的事情会更加丰富多彩。
尽管具体的展现形式不同,但我感觉它们都有个共性,即这种走神,比较容易被练习者本人察觉到。一旦察觉,便有可能把注意力拉回,重新回到专注的正轨上。
相比较而言,内在的走神就比较复杂,且难以控制。像我这种常年在家练习的学生,更多时候都在跟内在走神“博弈”,简直苦不堪言。我甚至觉得内在的走神可以分成不同等级,它们的威力相差甚远。

有时,在保证呼吸和体式顺利进行的情况下,我能看到自己头脑中的念头,它可能是最近在听的《账号已注销》,也可能是前一天见过的某位朋友,还可能是近期在追的剧情。
觉察到这些时,我会提醒自己,要专注呼吸和凝视点。多数情况下,我能注意力顺利拉回,偶尔这些念头还会再次浮现,我照样能镇定自若地熟视无睹。
有时,我脑袋里会蹦出一个想法,可能是我那段时间苦思冥想的一件事,然后各种解决方案便会随之冒出来,比我专门思考这件事时要有灵感得多。当然,我的体式和呼吸依旧继续,且在正常推进中,呼吸和体式的配合还都是正确的。
有时,我只能浅浅地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想法没有惊喜,也并不觉得自己走神很深,可就是会莫名其妙地把体式做错。
前几天,做到双角式B时,我突然怀疑,自己把双角式A做错了,应该是做了两次双角式B,但又不能确定。
我本想从双角式A重新做起,后来想起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诲,既然做过了,就过吧,反正之后还会继续练习。何必这么执着呢?放下这样的执着,应该也算练习的一种收获。
有时,明明前面的站立体式和坐立体式我都很专注,到了结束体式,就莫名其妙地一阵泄气,发现泄气后,就怎么也无法把气重新聚集起来了。可想而知,到了最后的头倒立,我会有多狼狈。
甚至,在头倒立之前的几个体式中,我就开始无意识地紧张起来,联想到后面的头倒立。这种情况在练习中,不多见,只有头倒立这个体式是个例外。可见,我内心对它的恐惧与抵触有多深!
一旦进入头倒立,我又是各种小鹿乱撞,尽管会一步步引导自己进入到以为的正位,但状况百出是常态,要么就是身体位置不对,掉下来;要么就是呼吸不稳定,掉下来;要么就是待着待着,身体有不舒服感,掉下来。总之,掉下来的理由千变万化,我也是服了自己。这时,唯有泰然处之,安慰自己明日再战了。
不知各位阿汤练习者,是否有跟我类似的经历?大家都是如何应对的呢?
依我的浅见,唯有呼吸和凝视点才是正解。我们每次练习的状态可谓千变万化,而以不变应万变素来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
练习阿汤的意义不在于达到完全专注的状态,而是保持觉察,让自己持续专注于练习中。
久而久之,我们或许就能做到《瑜伽经》中描述的瑜伽状态,即瑜伽是控制意识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