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你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需要做出很多选择,这些选择或大或小,大的选择直接影响我们一生的走向。刚出生时大家都是没有选择的,偏偏这种无选择性为以后的诸多选择埋下了伏笔。幼小孩童能够对部分事情做出选择,这些选择与日常生活非常密切,比如吃哪些食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玩哪种玩具。尽管已经展现出一定的自主性,但通常会受到很多干预和影响,干预来自大人、影响则来自同伴。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候不吃青菜,几乎每个大人会想各种办法让我吃。再大一点,我们接触的世界更加丰富,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上哪个兴趣班、交什么样的朋友、是否认真学习,这些自然少不了外界的干预,萌生更多自主性的我们可能会去反抗这些干预,进而影响到未来的发展。
在我们家实施干预的大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以妈妈为代表,受自身条件限制只能对我的衣食住行产生干预,人生大事上如学业、就业、婚恋类问题都是抱着随我去的态度;第二种是掌控欲很强的亲戚,他们有一些见识但不多,想凭着自己的一套人生经验来管控我们这辈,无论是选择文理科、填哪个志愿、跟什么样的人谈对象,事事都要发表较为强势的意见;第三种是比较佛系的类型,他们因为自己常年在外打工,儿女留在家里由老人带大,很多时候做不了能施加直接影响的事,但心态也好,默默支持小孩做出的选择。
我清楚的记得人生中第一次做出重大选择是小升初,我的升学考试成绩不错,镇上的三所初中都能可以选,一所公办初中学费很便宜,口碑却不那么好;另外两所民办学校收费高出好几倍,但学生升高中比例也高,而且在大家眼中形成一种共识:能够上这两个学校的学生成绩都很好。上更便宜的学校还是上更好的学校,成为我不得不面对的难题。那年我失去父亲一年多,时常会有经济上的担忧,不想给母亲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我征求过妈妈的意见,她看起来不怎么在意,丢下“随你”两个字,配以一句“我不知道的”,便让一个十二岁的女孩承担起自己的命运。那个年纪的我也非常关注好友选择去哪所学校,小学有几个亲密好友,最爱说的话是要在一起玩一辈子。我问她们要去哪个学校,结果跟我玩得最好的想去其中一个民办学校,我刚下定的去公办学校的决心立刻又动摇了。各种因素交织起来,让小小的我有了大大的苦恼。后面甚至有点生气为什么最好的朋友不跟我选同一所学校,带着点赌气性质的想就各选各的吧,将对友情变淡的恐惧藏于心中。没想到最后她又改变了自己的志愿,我们被分配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读书,我反倒觉得有点愧疚,担心是我影响了她的决定,毕竟这可是事关前途的关键点。
高中如何选只在很小的程度对我产生困扰。我们那里只有一所高中,能考得上的学生基本都是去这所学校。高中与高考紧密相关,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有多少,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条件相对好一点或者更有追求的家庭,通常会把孩子送到省会城市或本市的高中读书。初三开始我的成绩进步很大,陆陆续续有同学确定了要去其他地方的高中,包括前面说到的小学和初中时代最为亲密的好友。我也曾短暂地幻想过,只是想到各种费用开销,以及要离开妈妈让她一个人在家,便毫不犹豫地放弃了。
再下一个影响人生诸多选择的决定是文理分科。我偏科并不严重,文科、理科都有各自的强项与弱项。相对而言,文科学起来更轻松一点,而且我对语言、政治类学科更感兴趣。当时大人的主流观点还是“学理科好就业”,“聪明的人都选择理科”,“成绩不好的才选择文科”。高中一个年级16个班里只有4个文科班,作为以中考状元身份考入高中的我,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受到许多关注。家里有一个比较强势的亲戚,每次都叮嘱我一定要选理科,似乎理科是唯一的出路。没跟我交谈过的人都以为我会选理科,这是“正确”且“聪明”的决定。而跟我有过交谈知道我想选文科的人,有的表示惋惜,有的劝我改选。那段时间我仿佛在与全世界作对,偶尔缺乏底气,要采用“抽纸条”、“抛硬币”等草率的方式来验证我的选择。某次和妈妈吃饭时,我酝酿很久把这个难题抛给妈妈,其实问之前我已经大概能猜到答案是什么了。我想的是若什么都随我的妈妈也让我选理科,那我就干脆选理科吧。她并没有这样做,还是说她不懂这些,我想选什么选什么。不久后我进入了文科班,直到高考成绩出来还是有人觉得如果我当初选择理科,一定能考上更好的大学。我也很想知道假设有一个平行时空,那个时空的我选择了理科的话,后续将上演什么样的故事。
于小镇做题家而言,十八岁以前的选择都是狭窄的,十八岁以后的选择才变得逐渐宽广。在那以前,选择的地域范围最大不超过本省,内容都是与学业相关的;在那之后,可能去往天南海北,要抉择的内容也繁杂多样。最为直观的便是高考志愿填报,尽管大致确定了目标学校,但真到要填的时候,恨不得跟分数接近的学校全部盘一遍。专业更是五花八门,让认知资源非常有限的我感到无所适从。表面上看这个选择还是关乎学业,但学校所在的城市、专业所涉的职业,早已蕴藏在其中。与此前做选择时不同的是这一次有很多人给我建议:一派依旧延续着类似于“学理科好”的论调,让我填好找工作的专业,如会计、经济等;另一派则认为好专业不如好学校,他们是“名校光环轮”的支持者,先进入排名靠前的学校,之后还可以再改选专业 。从城市角度出发,我去过的城市寥寥无几,无法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城市,只是想着要离家近一点、离妈妈近一点;从学校角度出发,我倒是收集过几所目标学校的资料,分数与排第三的目标学校刚刚接近;从专业角度出发,我只能在网站搜索主要学习内容、就业去向等,而那些对我都很抽象。最后,我被第一志愿学校的第五志愿专业录取,学校位于南方的一线城市,离家两个小时高铁。
随着年龄增长,要做的选择分量更重,修正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读研还是就业,找哪个公司什么岗位的实习,签下哪份工作,与谁恋爱、结婚,N多个选择摆在我面前。这些对人生至关重要的选择一个紧接着一个出现,不给人喘息的机会,我的体内仿佛上了自动发条,尽可能卡上每个节奏。经历过这么多次的选择,在妈妈交由我自己做出决定的过程中,虽然时常感到一片混沌,但也领悟到生命短暂且不可重来,选择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没有所谓最理智、最正确、最优的选择,只有做出选择的人如何去承担接下来可能产生的一切后果。勇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在选择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或许将来会有后悔的时刻,我们不必一条路走到黑,可以轻微地修正这条路,可以接受所有事情发生,毕竟选择的道路是边走边建、边建边走的。
生活过得不顺意时,我忍不住归咎于妈妈不能给到我建议。我能埋怨的也仅仅是她不给我建议,而不是强加我建议。若是后面这种情况,我想母女关系会受到更为严重的损伤。无论是多么富有智慧的人,他们的建议都带有局限性,没办法替我们承担选择的后果。所以他人的建议可以去聆听、去思考、去比较,但不能去依赖去盲从。看似什么都不明白的妈妈让我知道随我是一种大的智慧,人生是自己的,选择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