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嗜糖到斥糖,一些饮食上的思考
曾经,我的生活被甜食填满。一块厚实的奶油蛋糕,一片酥脆的奥利奥饼干🍪,或者一勺冰凉绵软的冰淇淋,它们是日常的奖赏,是无忧时光的馈赠。那时候,我的身体像一架运转精密的机器,消化、代谢、燃烧,无需操心。牙齿也坚固如初,没有被糖的甜蜜腐蚀。每一口落入口中,轻盈得像羽毛,像可以让人飘起来的梦。
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味觉变得复杂。甜腻的食物不再是纯粹的享受,而是一种负担,一种留不住的滋味。我的味蕾像是进入了叛逆的青春期,开始挑剔、拒绝。咸甜平衡的点心,比如肉松小贝,还能短暂地安抚,但它们也很快变成了胃里的沉重。那一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害怕甜食”是衰老的象征。读完后,我愣住了。原来,味觉也会老去吗?甜蜜的阈值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下降吗?
为了确认,我试图与过去的自己对话。我网购了几款记忆中的甜点,想要重温那些小时候深藏的味道。其中一款叫“川岛”的本地曲奇,带着奶香,是童年的挚爱。小时候,每次去超市,母亲总会买它,像一种仪式。快递到的那天,我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装,仿佛打开了一段被时光封存的回忆。然而,咬下的第一口却让我怔住了——那浓烈的奶精味扑面而来,黏腻而不自然,像一场虚假的甜梦。我试着再吃几块,却终究无法忍受。买来的二十包曲奇,最后剩下十九包,送给了隔壁的孩子。
甜食,曾经是我生活的热爱,如今却再也唤不起我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