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最好的娱乐
阅读在我看来是人类最好的娱乐。一来是让人生有了超越生命限度的纵深,二来是对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好的掌握,情绪变得稳定。当然,单纯地阅读和带有思考的阅读是非常不一样的。首先,不再是简单地看故事读人性就算数了,而是要从语言、文史哲的角度充分考虑;其次,是放下在文学或者美学上的好恶;第三,必须将作品与作者的人生旅程、时代变化进行匹配对照,理顺创作前后的轨迹。
从语言的角度来说,语言无可取代的作用是将现实经验予以精炼,并且赋予意义。这是为什么语言表达的能力如此重要,缺乏这种能力的人,甚至无法掌握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的都是一团混乱,无从为自己整理出头绪来,也无从和别人沟通。现在大部分人因为不重视语言,尤其是对精炼语言、对如何有效整理形成与经验关系最密切的文学作品彻底无感,于是不只是遇到那样的动心时刻时,无法脸上闪着迷人幸福光彩转述给密友听;甚至在随时都是一团混乱的生活中,根本不会有机会得到一见钟情的感动;也不会有将关系握在自己手中,不被权力或利益压垮的基本能力。
光懂一种语言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只懂中文,我们就走不出中国,即便是读了国外的文献,翻译也会把中文的逻辑放进去。读了?又好像没读。举个例子,比如翻译川端康成,最好是一句一顿,雪天,哨所,和你。冰山下的内容比字面多。但如果译者翻译成下雪天和你在哨所前,那就输光,失去了一切情味。因此,为读更多的书,学些语言是很必要的。文言文、英文、日文是我为自己所选择的语言。文言文是中国文史哲的源头语言,学1得3。英文,是世界文献使用最多的语言,且每个孩子都在接触了。日文,保留了中国传统和文语美,像个精致的点心,日文小说是非常值得看的。当然,学语言是有门槛的,不能因为没有学成而放弃阅读。那就要尽量多搜集不同文字、不同版本的译本。没有任何一个译本是完美的,然而如果有三四个中文译本,叠加一个英文译本,把各个译者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侧重拼凑起来,就足以让我们趋近作者原本文字中所要表达的理性与感性的内容了。
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比如音乐,音乐不光是靠耳朵听的,尤其是像古典音乐这么复杂的声音,必须主要靠大脑而不是靠耳朵来听。我们不是天才,耳朵不可能灵敏到能立即接收到那么复杂的声音。用好的器材常常会误会,以为自己听到的就是音乐的全部。不可能的,耳朵只能听到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必须用理解和想象去补足。其实,所有的艺术品都是这样。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到中文文字内部的声音很重要,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将文章念出来。一旦念出来,就会了解有些写法好念,有些就别扭、不通顺。声音有调子、有节奏、有韵律,有好听的不好听的,有吸引人自然进入的,也有让人不耐烦的。作家或艺术家的功力就在这时候显现出来了。打个比方,如何读《源氏物语》。一种方式是认识、体会每一帖中的女主角,知道她们个别的故事。另一种更有意义的读法,是借由种种象征,例如植物花朵、节日仪式、音乐歌舞、衣饰熏香,尤其是无所不在的和歌吟咏对答,去探索一帖一帖之间的呼应关系。细细读来,既有情味,又有乐趣。
从读什么的角度来说,那必须就是读经典。这些书最特别之处就在于不是为我们而写的。这些作者写书时心里绝对没有我们。他是为了自己、为了他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而写的。经典的重要性在于,因为历史上及其难得的偶然因缘,这样一部作品竟然没有跟随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消失而消失。经典不是关联,而是缘分!经典不是生活指南,而是刺激我们去思考。读现代经典,这些书写成于一两百年前,或六七十年前,这些书的存在不是讨好我们,而是证明了有超越于我们个人有限生命的一份强悍韧性。阅读经典等于是给自己一点时间和不一样的人在一起,体会认知不一样的生活与不一样的思考。如果在生活中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在熟悉的事物上,只会让我们的感官能力停滞不前,持续矮化、窄化自己,成为废物。
所以,阅读的意义和乐趣到底是什么呢?阅读最大的乐趣之一,在于让人离开现实。比如旅行,面对陌生的空间与事物,我们的感官必然会变得格外敏锐。这源自演化深植在我们基因中的一套自我保护机制。深处熟悉的环境里,我们就是废物一个。作为一个人应该有一种想要对得起自身潜能的责任,活着就不要一直停留在废物状态,要去动用感官,去尝试感观最敏锐的极限,去了解自己究竟具备了什么样的感官天赋。我们没有办法天天去旅行,阅读是最好的替代。尤其打开一本对你来说是陌生的——陌生的题材、陌生的语句表达或陌生的风格的书,你就进入了一个不同的世界,动用了你平常不动用的感官能力。
阅读是一种态度,来自人类文明中累积和文字之间的关系。这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选择和锻炼,而是源自几千年的人类历史经验。文字可以保留、转译已经消失的经验、思想与感情,但用的是一种奇特、间接的方式。经验者、思考者或感受者必须先将经验、思想、感受转写为一套抽象符号、是这套符号抵抗了时间留传下来。阅读就是面对文字,领受文字中含藏的讯息。但是,我们正在快速流失阅读的习惯与能力。当代的我们被“娱乐大片”吸引。导演用声光给你什么,就照单全收什么,可以彻底不用大脑。但文字不允许,文字太间接了。书上有“悲哀”两个字,那是抽象的两个符号,要让这两个符号产生意义,我们就必须唤醒自己曾经有过的悲哀经验或感受,不然这两个字就没有意义。因此阅读是需要我们动用自己的内在经验、思想、感受资源来和文字符号对应,让那些符号变得有意义。
文学、小说的功能,是刺穿我们的舒适保护层,挖掘出我们不熟悉的人的经验与感受,不让我们假装看不见,是我们有机会检讨,是不是缺乏对于人的多元与复杂的足够认识,以至于自我中心地将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的现象,当做坏的、糟的、黑暗的。黑暗不只是黑暗,黑暗可能比光明更有内容、更丰富,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们才开始认识人。
最后,到底如何从文学中获得更多?大致有一个流程,接下去的笔记我也是按照这个流程走的。就是文学作品——语言学习——历史背景——文化哲学——代表人物——回归作品本身。这样一圈下来,脑袋里的拼图一定已经拼出一些图像了。接下去要做的就是多读多补充,那我们一定有所得。
补充一下,我在阅读的适合经常会发现文史哲不分家,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大致可以用这个三角形来解释。引申思考科学又代表了什么呢?目前粗糙的感觉是科学是西方自然主义的结果。有关东方佛法和西方自然法是不一样的维度—— 佛法的前提是因缘、虚幻、主观,而自然法的前提却是反对人为主观和任意性,建立在对于自然律则的客观理解和模仿上。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两者是相反的。我认为,老子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就具有科学的思想在里面,道就是客观规律是科学的,掌握了就能生万物,万物包括客观也包括主观。这一块,我可以再研读一些哲学书来补充。
文史哲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