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添加酱油重金属检测引关注 消费者如何理性看待
走进超市货架,"零添加" 酱油以 "天然健康" 的标签吸引着消费者目光。这种宣称不使用防腐剂、增味剂的产品,近年因添加剂争议迅速走红。然而近期第三方检测结果显示,13 款送检的零添加酱油中,12 款检出镉元素,7 款检出总砷,引发市场热议。

检测数据显示,尽管所有样品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但标榜 "零添加"" 有机 "的产品并未在重金属污染指标上展现出优势。值得关注的是,镉作为具有致癌风险的重金属,曾在日本引发大规模" 痛痛病 " 公共卫生事件。其生物半衰期长达 30 年,即便停止摄入,体内蓄积的镉仍会持续产生危害。而砷元素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过量摄入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多家涉事企业对此作出回应,强调产品完全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专家指出,重金属污染可能源自原料种植环境,大豆、小麦等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通过土壤、水源富集重金属。生产环节中的金属容器、管道也可能成为污染源。这解释了为何完全合规的酿造工艺,仍难以彻底规避重金属残留。
消费者需要理性看待检测结果。当前我国对酱油中镉的限量标准为 0.1mg/kg,检测样本最高值 0.054mg/kg,仅为限值的 54%。按每日摄入量计算,正常食用不会构成急性危害。但需要警惕的是,重金属具有累积效应,长期食用低剂量污染食品可能带来潜在风险。
此次事件暴露出行业监管的空白地带。现行标准主要针对终产品检测,对原料源头把控、生产工艺优化缺乏具体要求。部分企业利用 "零添加" 概念进行营销包装,却忽视对原料供应链的严格管理。有检测机构建议,应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体系,将重金属检测前移至原料采购环节。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购酱油时不必过度恐慌,但需建立科学认知。"零添加" 不等同于绝对安全,关键要看企业是否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议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注意产品外包装是否明确标注检测报告,并保持饮食多样性以减少单一食品摄入风险。
行业专家呼吁,在消费升级趋势下,食品企业应该超越概念营销,真正落实 "零添加" 承诺的深层内涵。这需要企业加大技术投入,通过改良种植土壤、优化发酵工艺、升级生产设备等多重手段,从根本上降低重金属污染风险,让 "零添加" 真正成为品质保证而非营销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