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日本美学
本文章是《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读后感。
引用原文一句话,可以完全代表我自己对于看这本书的感受
我觉得日本是为了美而活着,是为了有惬意的心情而活着的,这一发现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具有冲击力的一件事情
📚本书出自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黑川雅之,看似写审美,实际句句都不离日本文化背后的哲学,中文版首次出版于2018年,我惊讶于它的短小精悍,内涵无穷,他通过八个并列又互补的概念,提炼出日本审美意识,这本书是作者对于过度西化的日本意识的一次反抗,他认为过去有至美,审美是日本的生活秩序,也是日本的最高哲学。
「微」
我们普遍认为“细节”是“整体”的一部分,通常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去思考和规划,而日本人习惯从细微之处看整体,当下时间,空间和人都就是整个时空轴的所有,有点一花一世界的味道,这里看得出日本深受佛教影响,衍生出实践性的禅宗,再表现为普遍的审美意识深入到了他们的生活。
“'现在'中有时间的一切,‘这里’有空间的一切,‘个体’内有‘人’的一切”
「并」
如果说西方崇尚自我意识,那么日本崇尚的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他者文化,以如何让他人感到舒适的自觉为行事标准,并的概念是平等的重视每一个个体的需求,难以被归类总结,所以他们更少发展通用设计通用哲学,而是适应所有人不同的多重宗教和小而美的定制设计为主。
“由于尊重的是每一个个体,自然也就不会诞生所谓的‘谁都能使用的’通用化设计”
「气」与「间」
日本人所指的人或物,还包含了人与物周围的空气。气是人或物与宇宙之间的一体感,是能够吸引世界的生命能量。从建筑出发举例,柱子的气场像父亲一样令人安心,洞穴则是更像温暖的母亲,就算在沙漠迷失的人看到一根柱子也会到下面休息,这就是气场,而两根柱子相邻可以用互相的气场形成一个朦胧的整体,由不同气场交流形成不同的「间」,间是绘画中的留白,音乐中的余音,如果说气是生命能量,那么间就是能量的距离,而距离产生美,由此引出日本传统绘画的留白艺术,日本传统建筑中的移门和枯山水,还有他们在待人接物中对“间”的重视。
「秘」
如果说显性的物体是阳性的,那么由它投射出来的虚幻就是阴性的,日本的美学是阴性之美,比如强光之下的影子,用脑子思考不如用全身体会,说的明白不如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美。正是这种隐秘,催人窥探的欲望更甚,从而吸引人深深的参与了进去。
“退而求进,隐而求知,默而求解”
「素」
日本通常被认为是极简风,但极简不是目的,而是因为追求原始素材质感而将形式降到最弱的结果。素不是永恒的,会随时光变化的自然之态才是素的艺术。
「假」
不去抗拒,顺势而为,假的概念与佛学又有很深的关系,人生是暂时的,一切都是可变可转化的,不拘泥于形式去接受宇宙和自然的一切,最后追求的是感受的升华,而佛教的涅槃背后反应的就是这样一种圆满,对日本人来说极致的美就是死亡。这里举了传统日本房屋其实就是一张巨大的床,没有具体的房间,都可临时被重新划分,但不影响这是心灵的归处。
「破」
破指的是从学习传统到炉火纯青,然后尝试打破展现新的理念,这是很多文化都认同的一条,指的就是艺术的创新和突破,是艺术家对于完美作品,闭上眼睛的最后一笔。
「总结」
可以感受到这八个审美意识是从中国文化代表的东方智慧,演变到日本本土化的实践成果,而禅宗思想更是深深影响了日本的文化生活。作者非常突破性的归纳了传统日本的文化特点和审美倾向,例证更是充分巧妙,我也能按图索骥开始理解日本美学背后的根源。但凡事都有一体两面,从在乎他人的“微”和“并”,可以想象到他们对于自我的罪恶感与羞耻感,从倾向背后的“秘”“间”可以想象他们对于阴翳之美的向往,从“假”可以看到他们的通透或者说消极,精神与身体是否类似阴阳,一物长一物衰,破碎的美已经深深蕴含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中了。
我觉得日本真的很像一个会学习的好学生,在历史不同时刻都可以快速的学习强者,速度之快学的也很扎实关键是可以灵活应用,但隐隐的总能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不自信或者说自我否定,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主体性不够强,也许是历史以来的“经济“情况决定了目前的“上层建筑”。
📚优秀的书就像里程碑,像登山时凿进泥土里的钉子
在黑川雅之立下这块石碑的时候,日本审美意识得以从虚幻到具体
一本真诚且根基深厚的书可以对抗时间和意识的洪流
直到有可以替代它的存在出现
描绘出我是谁的重要性
是可以在虚弱的时候,抵御间歇性的自我否定和外部强势精神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