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不会告诉我们的|消费者未必知道TA要什么
动笔想写这篇文章是源起最近的一件小事:和某快消品老板交流业务时,他讲道他们产品的目标消费群体是:下沉市场的18-25之间的年轻人...根据调研和过往数据进行了放大投放...但现在数据情况非常不乐观,不符合预期。
他非常肯定地说,他做了很细致的「用户调研」与「数据分析」,已经明确知道消费者的购买理由了,但为什么数据却不对劲?
后来吃完便饭在便利店里。他就踌躇在冰冻饮料架前,说不知道喝点什么好。
于是...
--
这一切是不确定的,数据是不可靠的,你今天突然渴了去便利店买瓶饮料甚至都选择犹豫,何况我们口中、数据中的那些确定性的用户画像呢?
「消费者」自己都不一定知道TA想要什么,所以我们只能不断地去尝试各种策略,而不是我们自以为理性地做「用户调研」与「竞品分析」,并无比信服那极为确定的数据与统计。
在我看来,无论我们的产品差异化、卖点总结或者推广策略多么独特,尽可能高效地让产品接触到用户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消费者为什么购买这个产品/服务,不是我们靠数据推断出来的。
唯一确定的只有一个事情,那就是基于人性的理解,只需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尝试。
就好比元气森林爆火后,数不尽的品牌跟上脚步推出各种三0产品,都相信元气的爆火是因为它差异化的卖点与赤藓糖醇。
但放在现在看,结果是什么:便利店货架上屹立不倒的、动销好的依旧还是那些高糖高脂高卡的饮料。
以上这段话从我进入职场以来,无数次告诉过无数个朋友或老板,大多数都是无功而返,他们总是一脸疑惑的表达「那我找你做品牌/运营/推广的意义在哪?」
我想说:
意义在于:要先尽可能地理解人性,尽可能地理解处于这个时代背景下,无数个消费者决策中,哪些因素是不变的。
围绕这些不变的点,去让消费者产生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波动,从认识到喜爱到购买。
这些不变的点几乎都藏在人性的弱点里:嗜糖、懒惰、贪念、模仿、攀比、安全感以及情欲等。
我们从真正意义上,从消费的这个行为动机出发,消费者购买某个的「品牌」,究竟提供了什么给消费者?
我认为是确定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提供给消费者一种「归属」,是这个庞大社会体系鄙视链中的某一层,它可以是向上的「安全感归属」,也可以是向下的「安全感归属」。
消费决定了「我」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决定了「我」满足了我的「安全感需求」,消费是确定性的,甚至比一切人际关系更确定。
消费一块蛋糕,满足了我「嗜糖」的「安全感需求」,即使它的宣传语是「低糖」,但我也希望它要甜一些,因为「我」要保证「健康」或者「不变胖」。(不变胖也恰恰是一种他者(品牌)给予消费者的安全感需求)
但如果真的一点儿都不甜,那只能说明这个商家是不想做生意了...
--
想起过去几年有过个现象级的快消品单品大爆,但大多数人却不曾了解到他们的前一个单品。我曾在那里只短暂做了一个月,只因他们想要用一个「自以为是」的观念去颠覆千年来的常人思维:将一个用户刻板印象价值等同于黄金的产品直接卖到两位数..于是我只好跑路,因为我知道错在哪里,这是反人性的策略。
即使后面一个单品爆了,但我却十分清楚,他们爆的有多么出乎意料。
我知道,他们做对了一件事,这个产品是基于人性的弱点所开发的:对情欲与贪念的「安全感需求」满足。
但在2025年的现在市场上看看,在社交媒体上看看,那个成功的爆品却消失在过往的叙事中,消失在一个个成功经验总结的「商业评价」里。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在我的理解里,品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基于「人性的理解」去做各种尝试,在可以触及消费者的地方,尽可能地触及,尽可能地让TA们发现。
会不会购买,Who knows?
湛岛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小红书运营——先从社交媒体平台的底层逻辑思考
- 浸泡在福尔马林溶液里 (2人喜欢)
- 70 (1人喜欢)
- 2024,只是家在何方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