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的情绪微波动:关于惊恐症与微决策的思考
周五晚上,我随意打开了一期 Fit4Life,在公交车上听着。这期节目讲的是春季的情绪敏感问题,让我意识到,原来情绪变化竟然也会受到季节更迭的影响。
春天,被认为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对于刚刚结束新年的中国人来说,这也是一个“重新出发”的时刻。开工、开学之际,许多人会给自己设定新一年的目标。然而,在面对这些期待与对新开始的憧憬时,我们可能并未真正调整好状态,行动的步伐和心理预期之间的落差,往往会引发一种微妙的不安,甚至形成季节性的低落情绪(seasonal emo)。
这期节目里提到了两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概念:惊恐症(Panic Disorder)和微决策(Micro-Decision)。
惊恐症:那些让我不知所措的瞬间
在此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惊恐症”这个病症,更没想到自己竟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惊恐症是一种感受到强烈的恐惧或不适,并伴随心悸、出汗、呼吸急促、头晕、胸闷、颤抖等生理症状,甚至可能害怕失控或死亡。而当我回顾自己的经历时,才意识到,这种突如其来的恐惧感,似乎一直都存在于我的成长过程中。
第一次发作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经历这种无法控制的恐惧,是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那天,数学老师点名批评我,并让我罚站。就在我站起身的那一刻,眼前的世界变成了一片灰色的马赛克,周围的声音仿佛被按了静音键,老师的训斥、同学的窸窣交谈都变得模糊遥远。我无法站稳,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下来,最后只能坐回凳子上,趴在桌上哭泣。老师的声音再次响起:“谁让你坐下的?” 可我已经无力回答,只知道当时的自己,不确定是不是快要死了。这种紧张和崩溃的情绪,持续了大约十几分钟才慢慢平复。
第二次发作
第二次经历类似的情况,依旧是在小学。当时,我和妈妈朋友的女儿一起打羽毛球,结果一不小心挥拍打中了她的鼻子,她瞬间大哭起来,甚至流了鼻血。周围的男生围过来看,她的哭声、他们的议论声,让我突然感到窒息。我立刻跑到人群外,撑住围栏,一手扶着腰,眼前再次陷入熟悉的马赛克状态,耳边的声音像是被扭曲后送进了另一个空间。这一次,我开始剧烈干呕,仿佛身体在试图排出什么东西,可胃里空空的,只吐出了一些口水。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分钟,直到大家的注意力从那个女孩转移到了我身上,我才慢慢恢复。后来,妈妈还以为我是感冒了,给我擦了脸,却不知道,那其实是我惊恐发作的又一次经历。
第三次发作
这应该是我印象中最严重的一次,也是成年后唯一一次。那是冬天,我和室友们从食堂三楼往下走,穿着新买的高跟靴子,结果没注意踩空,从楼梯上摔了下去。朋友赶紧跑过来扶住我,而我站在那里,只觉得脚踝开始疼,身后是被我这突如其来的摔倒吓到的同学们,议论声此起彼伏。然后,熟悉的感觉再次袭来——眼前模糊成马赛克,周围的声音逐渐变小,直到听不清任何话语,紧接着,我直接晕倒在地。当我睁开眼睛时,朋友们围着我,看到我醒了,他们才慢慢散开。那一次,我后来把责任归咎于那双“倒霉”的新鞋,并且再也没穿过它。
再后来,虽然惊恐发作的情况几乎没有再出现,但我依旧害怕突发状况,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再次经历这种无助的感觉。从小时候被家人简单定义为“身体素质差”,到后来自己误以为是“心理素质差”,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病。直到听到这期节目,我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我们的身体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面对恐惧和压力。
微决策:日常中的小选择,决定了生活的掌控感
微决策(Micro-Decision),指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决策,它们不涉及重大风险,却在长期累积后,对生活和工作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期节目让我对这个词产生了共鸣,而GPT给我的科普更是让我意识到,微决策其实早已渗透在我的日常之中。
比如,每天给自己做的工作餐,决定是简单应付,还是用心准备;比如,每个工作日晚上都会安排一个活动——健身、游泳、打鼓或者做饭,让自己保持充实的状态;比如,每天午休前用筋膜球按摩肩颈,让自己稍作放松;再比如,我在邮件回复时,会有意识地整理逻辑,让表达更加清晰有条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实际上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了更强的掌控感。
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起了一位朋友的习惯——每天都会喝一条红参液,这也是一种微决策,一种让自己感受到日常节奏和仪式感的小动作。而正是这些微小的决定,构成了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也最终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
这期 Fit4Life 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春季情绪敏感”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曾经经历的那些不安瞬间。我终于明白,惊恐发作并不代表我软弱,它是一种真实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另一方面,微决策让我认识到,真正的掌控感,不是来自于某个重大决策,而是无数个日常选择的积累。
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接受自己的脆弱,同时通过微小的选择,让生活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这或许就是,我在这个春天,最重要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