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师带“差班”的阵痛及适应过程2更
其实最根本的矛盾还是对成绩的追求,老师为什么会追求学生成绩?
1、学校:成绩是学校量化考核老师的指标。
今年分班后,教的是物化地的普通班,教学体验很差,不断地尝试适应学生,调适自己的心态,本以为找到了自洽的位置,却在期中考试后又失去了定力。
期中考试倒数第二,想想考试成绩分析会,哪怕不想在意,身处围城,也难免尴尬。
2、学生:成绩也是学生评价老师的一个指标,我知道有些(也可能是很多)学生怀念一个老师,是因为这个老师带学生成绩多么厉害。
回忆自己当初为什么会选中文专业,我想大概是因为喜欢语文,喜欢语文老师。当然也并不是喜欢每一任语文老师,但有很多语文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志愿的时候我就想,我愿意成为像他们一样的老师:条理清晰、认真负责的初中语文老师,幽默儒雅上课有趣的高中语文老师。他们留给我的形象,勾勒出了我的职业理想:做一个认真负责而又有魅力的老师。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从2021年入职,到今年2025年,3年多,将近4年了,三四年的时间已经不短了,回顾下来,却是惭愧得很,跌跌撞撞,横冲直撞,喜怒哀乐尝遍,好像还是在试错和探索中。并没有感觉到距离自己的理想有多么大的进步。想到这里,真有点为自己感到悲哀。
要想做到认真负责,学生成绩是不能太差吧,要不然,也不能称之为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也好难,特别是在学生不那么配合,不那么积极与你互动的时候。做一个认真负责并且有魅力的老师,真难!面对期中考试倒数第二的成绩,我想当下的任务还是提升一下学生的成绩,起码先做到认真负责吧。
3、抓基础,提升学生成绩也是教学内容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除了新授课之外,还有很多试题讲评课,这部分其实很难讲出趣味,而我一直在努力发觉其中的趣味和能力提升点,却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和基础,应该向同事学习,多讲讲技巧,多抓抓基础,也要学会把饭喂到学生嘴里,试试看吧,还是多去做。
4、不抓成绩,一个老师还能有哪些目标?目标关系到教学的成就感和意义感。
成绩之外,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和共情的能力、审美和鉴赏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也可以说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课标中,明确说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基础,这次倒数第二的语文成绩又让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的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有点像语文基础,跟成绩也是更密切的。
成绩与素养提升,必然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吗?反思一下,好像也不对,那到底该如何同时提升素养和成绩呢?也还没思路,那就先学会好好抓成绩。
曾经我以为成绩与素养提升,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一个悖论。看到学生成绩好的同事,天天抽查背诵,天天讲技巧,我有时候真觉得浪费生命,既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也是浪费学生的生命,但是看到自己教的班成绩这个样子,而且自己为课堂的深度和趣味付出的努力,也屡屡碰壁,我也不禁怀疑了。
也许是想得多,做的少,在实践中摸索吧。当下是必须要做出调整了,先去用各种方法抓成绩。再就是,多读书,看看能不能对自己当下的问题和困惑有所启发。
学校层次影响下的教师追求。原先以为学生差,才导致自己对成绩的纠结,就其本质,也不能用学生差当借口,换言之,到一个好学校,不抓学生成绩,一样在学校垫底,还是一样的问题。只不过考虑到目前学生成绩和基础的水平,更应该下定决心,用更多精力去抓基础落实,抓成绩。
原先总结到:要找到那个让自己感到舒服和自洽的位置:
1、工作不是生命的全部,生活还有很多事情和乐趣值得投入精力
2、真正认识并接受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动力和目标的差异。
都对,但是依旧不能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走到这里来了:想办法提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