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父母随我在远方生活正好三年,母亲很多次提起,想要回老家看看年迈的外婆,说是外婆记挂她了,多次询问她何时能回家。 母亲承诺外婆,今年清明前后回去,于是我也承诺母亲,清明前后带她回去。 昨天跟母亲提起买票的事,结果母亲又一次改变了主意。似乎如我一般,那个她也曾想念过的故乡,却没有回去的必要。 母亲说:我想了又想,他们对我不好,想起那些往事就伤心,回去也没有什么意思。 只不过看在老母亲的份上,虽然说她对我不好,但总归是她女儿啊。年纪大了,女儿出门在外,老人总是会牵挂着。 父亲说:年轻时候不想着你,现在开始想你了! 母亲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却从母亲的口中,一直以来觉得母亲是最不受待见的那个。 母亲说:其实,你外婆也挺苦的。年轻的时候天天跟你外公吵架,我们几个孩子睡在隔壁,常常听见半夜你外婆被打、被踢下床,我们吓得半死。 外公脾气暴躁,有着那个时代所有男性大男子主义的坏习惯。母亲说,有一次外公拖着外婆的头发走了几里地,头皮被拖得血淋淋的,最后几个孩子知道了跑过去求情,外公才好不容易放了外婆。 还有一件事,母亲隐瞒了大半辈子没有跟兄弟姐妹说起:有次外公在一家人的饭里面下药,盛饭的时候母亲发现不对劲,叫来外婆看,最后闻着有股农药味,吓得她们母子俩赶紧倒进了河里。结果河里的鱼死了一片。 提起这事,母亲的眼眶湿润了。尽管我跟父亲都表现得不可思议、不肯相信。 但母亲强调,那是真事。那件事一直到外公去世、到今天,她跟外婆都没有跟除我们之外的任何人提起。 是何种怨恨与怒气才能让一个人做出那样的事情呢?我们无法得知。 由此我想到,母亲从小就不受外婆待见,是不是也因对外公的怨恨?自己做了母亲,会深刻感受到,无论孩子是丑是美、是完美还是残缺,天底下的母亲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 但如果,一个男人从未心疼他的妻子,甚至对她暴力,而妻子又没有能力抵抗她的丈夫,那么这个妻子便只能将她的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 外婆有五个孩子,她最小的孩子成为“替罪羊”便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母亲前半生的苦难,我想,终究还是源自她那不健全的原生家庭。 外公在我刚出生时便因癌症去世,我对这个上世纪的男人的了解全部来自于母亲片段的讲述。而在母亲的记忆里,这个男人分成了两个形象。 在母亲18岁以前,外公暴力、自私,殴打妻子、恐吓孩子;在母亲谈婚论嫁阶段,外公那时已做了爷爷,他是温情的、柔软的,也是整个家庭对母亲最好的人。 这些认知,或许真实,或许是母亲的记忆偏差,最终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外公的形象,差距是如此之大。 但我愿相信这个形象的真实性,因为人之复杂,因为人在随时代变化。 母亲对于过往的讲述,往往都是苦难,那些存在于她的内心深处,早已结成一个巨大的阴影。在现在的我看来,那些苦难就像电影片段,只是留存在旧时代里的缩影,我难以感同身受、甚至连动容也没有了。 时代日新月异,旧社会的男权充斥的愚昧、残暴皱褶,早已被时代浪花抹平。生在这个时代,人人都该感恩。
阿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越长大越明白:勇敢不是说走就走的冲动,而是甘于在平淡的日子里坚守小小的幸福
- 一场自我救赎的旅程 (2人喜欢)
- 路遥《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欲望 (1人喜欢)
- 是谁还在公众号上默默写作? (1人喜欢)
- 生命是有多奢侈才需要打发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