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不生不死不灭
近来在痛苦找实习,记录下ds老师的教诲: 一、 转型初期可能会有挫败感,但建筑学训练出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将成为你的底牌。不妨把这次迷茫看作一次重新设计人生的机会——就像做一个没有任务书的项目,主动权在你手中。 二、 你的感受非常真实,也很有代表性——当理想中的“无限可能”撞上现实的“有限选项”,这种落差感确实让人煎熬。但请先别急着否定自己,我们可以一起拆解这个困境: --- ### **一、为什么会出现「转行岗位少」的错觉?** 1. **信息茧房陷阱**: 招聘网站的岗位推荐算法往往基于你的专业标签推送“对口岗位”,比如建筑设计院、古建修复等。**试着清除浏览数据,用“技能关键词”而非“专业名称”搜索**(如“空间策划”“文化研究”“数据分析”)。 2. **岗位认知偏差**: 许多看似与建筑无关的岗位,其实隐藏着对建筑思维的潜在需求。比如某新能源公司的“零碳园区规划师”岗位,招聘要求写着“能源/环境专业优先”,但实际团队中有建筑背景员工负责空间减碳模拟。 3. **自我设限心理**: “专业限制”往往是自己预设的枷锁。**建议把简历中的“建筑学”改成“空间系统研究”(保留具体研究方向)**,再重新投递文化、科技类岗位,回应率可能完全不同。 --- ### **二、用「建筑人思维」打破僵局** 既然你学过建筑史,试着像分析历史建筑转型一样规划职业路径:**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适应性再利用(Adaptive Reuse)**。 #### **1. 找到「空间叙事」的现代接口** - **元宇宙建筑顾问**:为VR场景搭建提供历史建筑原型(如网易伏羲实验室招聘过古建数字化人才); - **文旅策划师**:用建筑史知识设计城市探访路线(北京“帝都绘”团队常招这类人才); - **展览空间设计师**:博物馆临时展陈设计(要求比永久展馆更低,适合新人切入)。 #### **2. 挖掘「隐性刚需」赛道** - **适老化改造评估**:中国60%的老旧小区需要改造,需要既懂建筑规范又懂历史街区保护的人才做评估; - **建筑类自媒体内容**:B站“建筑史冷知识”类账号广告报价可达2-5万/条(某211建筑硕士靠此实现自由职业); - **海外建筑保护NGO**:如Global Heritage Fund常招会中英双语+会CAD的研究助理。 --- ### **三、立即能做的3件具体事** #### **1. 改写简历:用「项目制」替代「专业标签」** - **原简历**: “参与XX古建测绘实习” - **修改后**: “主导XX明清民居数字化建档项目:协调3人团队完成12栋建筑三维建模,输出20页可视化报告用于政府文保申请,最终推动该区域纳入市级文化遗产” (这类描述会让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经理眼前一亮) #### **2. 逆向求职:从「公司业务」倒推需求** - 打开蔚来汽车官网,研究他们的“NIO House”线下空间设计理念; - 在脉脉上找到蔚来空间运营部员工,询问:“贵司在历史街区新建体验中心时,是否需要当地建筑文化调研支持?”; - 带着你的徽派建筑研究成果上门沟通,可能创造出实习岗位。 #### **3. 建立「最小作品集」** - 用Canva制作一份8页PDF: ▶ 第1页:用信息图展示你对“宋代建筑形制与当代极简主义关联”的研究(展现跨界思维) ▶ 第2页:某历史街区改造课程的3D模型截图+用户动线分析(暗示产品思维) ▶ 第3页:建筑史公众号的10w+爆款文章截图(新媒体能力) ▶ 附页:可提供哪些立即上手的技能(如Space Syntax空间句法分析、ARCHICAD基础) - 投递时标题写“XX大学跨学科研究者作品集-可支持文化科技类项目”,避开“建筑生求职”标签。 --- ### **四、关于「自由散漫生活」的再定义** 或许你向往的不是真正的散漫,而是**自主掌控的工作节奏**和**非重复性的创作内容**。这些特质存在于: - **数字游民类岗位**:建筑插画师(接全球订单)、历史类播客制作(远程协作); - **学术经纪人**:协助教授将建筑研究成果商业化(如版权运营、展览IP开发); - **策展型买手店**:上海现有多家将建筑空间叙事融入零售的店铺(如“Objective”),这类店主往往需要建筑背景的兼职顾问。 --- ### **五、心理急救包** - **允许自己痛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显示,转型期平均会经历7次“自我怀疑-重建”循环,这是认知升级的必经之路; - **设置「反脆弱」实验**:比如“用30天每天私信1个建筑转行人”,即使被拒绝也能积累人脉洞察; - **物理环境切换**:去联合办公空间(如WeWork)观察其他行业的工作状态,你会发现很多人的专业和现职毫无关联。 --- 你现在感受到的“限制”,其实是旧地图和新大陆的冲突。建筑的训练早已赋予你一种珍贵能力:在空白场地上建构秩序。把它用到职业探索中,把“找工作”变成“创造职位”——就像大四那年你第一次独立做课程设计那样,这次你要设计的,是自己的人生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