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故事
前阵子信用卡付账单,看到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商家,而且在加州。以为卡被盗了,再一看,没多少钱,心想如果被盗应该不会只花这么点。接着用商家名字搜了一下,原来是个卖二手衣服的网店,这下心里有数了。
女儿春假回来,吃饭时我说起这事,问怎么会去买二手衣服。她说现在好多衣服质量不行,原价买不划算,她买了两条裙子才35美元。我说她不是有我和妈妈的两张信用卡副卡么,想买啥就买啥,不用想着替我们省钱,她说她知道。我又说我是否需要为此难过,当爹的“奋斗”一辈子,结果孩子穿二手衣服。她笑道:我都不难过,你难过些啥?
小时候她对钱没什么概念。
小学三四年级突然有一天跑来问我:Daddy,你一年收入有一万磅么?我听了心中一乐,达西一年收入一万磅,她《傲慢与偏见》读多了,忍不住来问。我故意答道:我一年收入是一万磅的好些倍!看她满脸惊讶的样子,我更乐了。
到初中时,有天她对我感慨:你知道么,菲利普的哥哥在麦当劳打工,1小时10美元! 菲利普是一个越南裔男生,兄弟姐妹四个,他老三,老大马上要上大学。从她的口气听,她觉得一小时赚10美元很多。
中国人教育孩子: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去端盘子!美国人教育孩子: Go to college! or you'll be flipping burgers! 难得天赐良机,我给她出了道题:菲利普的哥哥要上我们州大,一年学费大概1万,生活费也算1万,如果一天工作8小时,一周工作5天的话,在麦当劳翻汉堡,要多久能挣出来?
她算了起来:1小时10美元,8小时80,一周五天,400,2万除以400,那就是50周。接着惊呼道:那他哪还有时间上学啊?
后来和一个华人同事吃饭聊天,把这些当作趣事说,没想到她直言,这些孩子话很好玩,但我们还是要培养下一代的money sense,一是他们早晚需要这些,还是早点培养好,二是也该让他们知道父母的钱是辛苦挣来的,人不能老是生活在泡泡之中。我说她说得很有道理,她又补充了第三点:我们就是学这个干这个的,为什么自己不教呢?
女儿上高中后,学校开了门必修课“个人财务管理”,她学到不少,我也开始有意识地和她聊聊相关话题,比如课堂上学到租房、买房和房贷时,我和她聊20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租房买房的利弊分析。
大概和其他事一样,一个人对钱的意识,既来自于先天的基因,也来自于后天的环境。
前些时候我妈生日,我爸和她两个人坐免费公交去老城区转了一圈,中午一人吃一碗28块钱的兰州拉面。前两天俩人又坐地铁去虎丘,吃了早饭出门,万景山庄和塔影园逛了一圈,回到家进门刚好11点。我说都出去玩了,应该顺便在外面吃,为啥还要赶回家做饭,如果不舍得坐下点菜,就吃两碗面么。我妈说:我们一直是这样的,上次吃拉州拉面是我的生日面,只是偶一为之,而且你爸连28块一碗也觉得贵呢。
钱是社会的产物,记得有一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的辩题是:钱是/不是万恶之源?把每个人对钱的意识和习惯和基因联系起来,似乎不太让人信服,但近些年的一些研究表明,个人在财务决策(比如储蓄率或投资组合分配)方面的差异,具有相当大的遗传性。而且这个数字还很不小:四分之一到近一半的财务行为差异,可以通过个体遗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也就是说,一个人花钱“大手大脚”或者“抠抠索索”,从父母的角度来说,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来自父母的基因遗传,而不是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虽然这听着有点反直觉,但想想自己的女儿和爷爷相隔万里,但在节俭上却那么像,觉得还是很有道理。
还有一些研究表明,小孩长成什么样,父母的管教用处不大。 父母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孩子的塑成往往来自孩子周围最紧密的小圈子。
女儿真正开始有money sense还是在去外地上寄宿高中之后。有次她说起,和几个要好同学出去吃饭,大多是在一家人均10美元的东亚快餐店。我问为什么不找个好点的地方,她答道:我们都是破产的穷学生(we are all broke students)!
我说,不至于吧,我说好点的地方也不是fine dining,就是付小费、环境好些,可以坐下来慢慢聊天。她说:我们都很忙,聊天是在走去快餐店路上,到了里面,每人闷头吃自己的那份,不聊天,十分钟吃完,回去的路上接着聊。而且外面吃顿稍好点的,差不多要30美元,光小费就6美元,够我们再一起出去喝次奶茶了。
后来我慢慢了解到,她这几个要好同学中,只有她和另外一个,父母是当年留学读书、现在做白领工作,另外几位的父母都不是做corporate job,收入不高。同学之间把自己视为“穷学生”,花钱俭省,是一种普遍的风气,她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自然也受影响。
初三那年疫情爆发,我给她网购了一个苹果电脑,方便她在家上网课。上了这个寄宿学校后,她发现她的墨西哥裔室友没有自己的电脑,是从学校借的。后来这个苹果坏了,她第一反应是先从学校借一个用,等周末三天长假带回来让我去修。我说我可以在网购一个,直接寄学校,她说不用。后来回家时,我让她先带回去我在Costco买的的HP。过了一周,我告诉她,我去店里检查了,换屏要几百美元,干脆买个新的吧。她答道:我不需要苹果了,XX用的HP和我的一模一样!
XX是个男生,她的好朋友,一起图书馆学习,一起参加数学竞赛,也是常去那家10元东亚快餐店的小伙伴,后来在毕业舞会上成了她的男伴。
杜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胸无大志的年轻人 (196人喜欢)
- 对一流的渴望 (189人喜欢)
- 吉井忍和上野千鹤子的“对话” (135人喜欢)
- 学问、成就和生活 (537人喜欢)
- 生活的可行性 (17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