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陷阱 | 除非热爱自己的工作,否则他害怕会过上不幸的人生

当我们试图用14句话来概括《激情的陷阱》的内容时,我们发现,无论哪一句,好像描述的都是打工牛马走不出去的“困境”。
在你的职业选择中,如果热爱是一场徒劳,你是否还会听从内心的激情?
但也许这个问题本就无解。
《激情的陷阱》也只是在纷繁复杂的解读中,从社会学的广义面向上给出的一种别样的思路。但没关系,我们永远可以保持一种辩证的思维去直面世界上所有的难题。
——编辑荐语
1
资本主义对专职工作的要求, 与无处不在的对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的文化期许之间的张力, 是许多后工业社会的特征。
成为一个“理想的劳动者”, 就是要将雇主的欲求和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白领工人还被期望制定“工作奉献” ——或对工作的绝对忠诚——即便这种奉献并非出于真心。
2
对个人主义式的自我实现的文化期望, 也在后工业社会中无处不在。
在美国这样的地方, 对自我表达的自由要求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社会和生活领域, 包括对工作和职业生涯道路的选择。
3
职业决策是事关整个人生的严肃决定。早期的职业道路会对个人人生轨迹中的薪酬、流动性和社会地位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尽管大多数求职者和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们意识到经济保障的重要性, 也对现代劳动力市场中的诸多挑战保持着清醒认识, 却还是有很多人会将一份有意义的工作排在这些考虑之前。许多人甚至愿意牺牲掉更好的薪金和更高的就业稳定性, 为了追寻他们认为更有意义的工作。
4
激情原则是一个带有道德底蕴的文化图式, 它将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其形式是与职业的智力、情感和个人化的关联) 提升为职业决策的核心指导原则, 它特别体现于那些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群身上, 但又不限于此。
它要求个人寻找有意义的工作, 并将个人对工作的精力投入最大化。
5
虽然激情看起来是高度个人化和特异性的, 但在根本上,它们植根于人们所处其中的结构性位置和环境。
我们的激情是自我概念(亦即我们的自我认知) 的一部分, 而这些自我概念并非任意出现的: 我们认为自己是谁, 在部分程度上是由我们的社会地位和我们接触的经验与环境所决定的。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领域充满激情, 意味着对该工作有一种深切的个人化的和真实的关联感。
6
除非热爱自己的工作, 否则他害怕会过上不幸的人生。
尽管追寻激情有时候意味着要冒经济不稳定性的风险, 这些对职业生涯有志的求职者常常相信, 这种牺牲是值得的。
7
我们一方面有一种个体化的、自我表达的行动文化评价, 另一方面面临一个日益不确定却又坚定主张工作伦理的劳动力市场。当个人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工作越来越不稳定, 职业劳动者被期望以更长时间工作时, 现代的求职者和劳动者该如何决定他们的职业方向?
8
鼓励年轻人“努力加油” 并追求他们的激情, 看起来显得十分正确。故事中的特立独行者冒着风险追寻他们的激情, 即使不算是陈词滥调也很受欢迎。在一个人的工作中优先考虑意义, 有什么不好呢?
9
“追随你的激情” 为韦伯提出的那个恒久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答案。他引用了托尔斯泰的话: “我们应该做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生活?”
激情原则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载体, 让自我创造的计划沿着这个方向发展; 它还为我们应该成为什么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
10
将激情作为个人职业决策的指导, 可以强化职业追求者的原生社会经济地位。
由于追求激情往往需要做出牺牲,追随激情可能是一条通往不稳定工作的道路, 特别是对那些缺乏安全网和跳板的工人阶级求职者来说——而他们更有特权的同伴却拥有安全网和跳板。
11
一个人对有偿劳动抱有真正的热情, 并愿意为这种热情牺牲金钱和时间, 可能会使他们的同事或其他被监督者, 不断地被“卷” 出理想劳动者的要求。
12
激情原则的文化模式, 它在个人层面上以自我表达和代理行动为中心, 却加剧再造了社会经济的总体缺陷模式。
追求一个人的激情以避免在资本主义劳动中被自我异化, 最终可能助长了在这种经济结构中再造剥削的动力——通过增加个人对有偿工作的投资, 以满足对理想劳动者的期望和过度工作。
13
一个学校教师或一个动物园管理员, 可能自愿甚至兴高采烈地在自己的领域内接受一份报酬低于可生存标准的工作。他们可能对这项工作很有热情, 甚至把他们得到的低工资, 看作愿意为激情所做的牺牲。
14
激情原则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良好职业决策的文化模式, 向我们建议了如何生活、应该优先考虑什么, 却没有告诉我们, 为什么这些应该成为我们优先考虑的事项。在一个日益个性化的世界里, 我们只能自己去回答“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