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偏好整体思维,西方倾向分析思维?Nisbett经典跨文化理论遭受挑战?
Nisbett、彭凯平、Choi、Norenzayan曾于2001年在《心理学述评》发表文章,认为:东亚人的思维是整体性的,关注整个领域;而西方人的思维是分析性的,关注对象及其所属的类别,并使用规则和逻辑来解释行为。现实证据能够支持这种跨文化理论吗?
美国心理学会APA期刊《实验心理学杂志·普通》刊登了捷克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研究者的一项研究,他们对11个国家/地区的993名大学生开展了认知风格测试。
结果发现:尽管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整体性和分析性思维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差异模式并不符合Nisbett等人的理论预测。
例如:对于图1任务(下详),中国台湾参与者的分析性思维,显著大于亚美尼亚、捷克、加纳、土耳其,且与保加利亚、德国并无显著差异。
尽管中国台湾参与者的整体性思维,确实显著大于亚美尼亚、捷克、加纳、土耳其、保加利亚,但其与德国之间并无显著差异。
更进一步,如图4,研究者还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将所有参与者划分为5种剖面。中国台湾参与者主要由其中2种剖面构成:偏好分析性思维的灵活风格(占58.7%)、偏好分析性思维的平衡风格(占41.3%)。
其它地区还包含了偏好整体性思维的灵活风格、两种风格的认知表现都较差的参与者,然而这些剖面在中国台湾参与者中的占比几乎为零。这与东亚人更不擅长分析性思维的理论预测完全不符。
研究者指出,这项研究的发现对整体性与分析性思维的跨文化理论提出了直接挑战,表明,这些理论的可推广性有必要得到重新评估与重新审视,甚至应该被摒弃。
【附】整体性与分析性思维通过以下三种测试来评估:
①如图1上半部分,参与者需要在一个相对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出一个相对简单的图形,这类问题的反应时长用于评估一个人的「分析性思维」(analtytic);如图1下半部分,参与者需要判断两个复杂图形是否相同,这类问题的反应时长用于评估一个人的「整体性思维」(holistic)。(注:通过移位Wald分布的漂移参数进行建模以克服单维性。)
简而言之:图1上半部分,越快从复杂图形中识别出简单图形,受访者的思维越偏于分析性;图1下半部分,越快认出复杂图形是否相同,受访者的思维越偏于整体性。(且,这两个维度不被认为是此消彼长的,单个参与者也可能同时高或同时低。)
②如图2,由许多小尺寸数字组成一个大尺寸数字的形状,要求参与者识别全局数字或局部数字,记录反应时长。
③如图3,针对上半部分的焦点图,左下显示全局形状相同、局部形状相异的仿图,右下显示全局形状相异、局部形状相同的仿图,询问参与者觉得哪张仿图与焦点图更相似。
来源:Lacko, D., Čeněk, J., Arıkan, A., Dresler, T., Galang, A. J., Stachoň, Z., Šašinková, A., Tsai, J.-L., Prošek, T., Ugwitz, P., & Šašinka, Č. (2025). Investigating the geography of thought across 11 countries: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nalytic and holistic cognitive styles using simple perceptual tasks and reaction time model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4(2), 325–346. doi: 10.1037/xge00016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