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你就配得上什么样的命运。
人到中年,逐渐开始信命,不再觉得“我命由我不由天”,更多承认“得到的是侥幸,没得到的是宿命。”
十几岁、二十来岁的时候,怀着一种乾坤未定、一切都等着自己创造的莽劲儿。
尽管与青春相伴的,大多数时候是迷茫,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但总是愿意去尝试,哪怕撞墙碰壁,依然敢不停去尝试。
三十岁以后,基本上自己从事的行业、赖以安身立命的技能,就都已经定型,很难再去转换了。
所谓“三十不学艺”,一方面确实是精力、头脑的专注力,都已经很难像更年轻的人那样充沛、灵活。
另一方面是自己很难拉下脸去学习一些很基础的东西,别人也不愿意去手把手地教一个本来应该是中坚战力的人一些基础小白的东西。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三十岁往后,就是越来越能看清楚自己命运轨迹的一个过程。
逐渐开始触碰到自己能力的天花板、明白自己所能从事领域的边界、估量出自己可以掌握和撬动多少资源和能量。
基本上往后的发展轨迹,都会沿着自我认知、所在行业环境、自身拥有的资源,这几个基本条件框出来的范围和方向去前行了。
一旦自我认知跟不上行业的迭代更新、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人脉和资源突然中断和失去,那么自我处境立刻就会发生变化。
年轻时候不信命是对的,大衍之数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线与人争。
说到底,外部环境、自身能撬动的资源和能量,这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人本身的能力和处境匹配而来的。
你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你就配得上什么样的命运。
中年以后不信命,就有些执妄了。
时来天地皆同心,运去英雄不自由。
信命,并非是躺平任由命运的安排。
而是对自身有清晰的认知,对自我处境有着敏锐的洞悉,对前路和未来有着睿智的前瞻。
根据自身长处着力,立足现实处境,向着最有利的方向前行。
不蛮干、不折腾,当外部环境不向着自己的时候,能够安静蛰伏,以待良机。
这就是所谓“君子见机,达人知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