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一场对琐碎生活的短暂越狱
查看话题 >东京—京都散步九日(四)
第四日
1.
住在上野—浅草附近三日,竟还没去过大名鼎鼎的浅草寺。
第四日,我和Y老师稍微睡了个懒觉,起来后沿着第一日初至时的夜晚散步路线,不慌不忙,走街串巷。路过安静的公寓楼下,这一片散落着不少小型寺庙与神社,看起来已完全融入日常生活;溜达至专卖厨具的合羽桥道具街,大多店还未开门;穿过十字路口,人潮忽然汹涌,我们又一次来到浅草寺前东西向的“雷门通”。类比中国的“xx巷”“xx路”“xx大道”,日本街道叫法最常见的便是“xx通”。在东京,“通”似乎可以概括所有方向的大街小巷,地图上放眼皆是。而在我们之后去的京都,整体上把南北向的道路称为“通”,东西向的道路称为“条”。至于最后浅浅逗留的大阪,则把东西向的道路称为“通”,南北向的道路称为“筋”。这种简单观察和查证后得到的豆知识,对日常生活并不会增加什么用处,却是来到陌生之地旅行的乐趣之一。
城市里无处不在的咖啡店是日本旅行的极佳早餐地。我们在雷门通找了一家,主营炭烧咖啡,吧台后,店员姑娘们正用仿佛酒精灯的器具烘烤豆子/粉。热乎乎的招牌咖啡浓郁香醇,现做的松饼淋上蜂蜜,抹着融化的黄油一口咬下,再来一小勺冰激凌球,完美。
在日本玩了三天,雷门前的人挤人程度是第一次见,各类肤色各种语言在周围晃荡、摩擦。黑发的金发的红发的女孩穿着和服努力在人流中站定,摄影师稍不留神,单人照里就多了旁边伸来的V字手。爽朗的人力车小哥站在人群中边吆喝边派发传单,难得的不是日式英语。雷门那盏巨大的红色灯笼作为日本旅游标志当然太熟悉了,却是第一次从下方走过,见到金属制成的下灯盘上铭刻着“松下电器”字样;也是第一次环顾四周,透过格栅端详大灯笼左右风神雷神的样子,举首时,才意识到匾额上书的不是“浅草寺”,而是“金龙山”。
穿过雷门便是仲见世商业街,参拜道两边的店铺挨挨挤挤,跟着人流缓步向前,一时有点在夫子庙这一本地人挤人标志景点的错觉。扭头看Y老师,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我知道自己也是,很奇怪,不爱人多的两个人此刻竟体味到了热闹的快乐。这也许是纯粹源自来到陌生之地的新奇;也许是因为两边的店铺小小的,又密密地摆满东西,让人脚步不停却可以尽情左右张望;也许是因为各家所售小吃、土特产和纪念品同质化不多,让人真的有走近看看的欲望;也许是身边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们都洋溢着喜悦,仿佛正沿着这条路走向昔日的江户庆典。
仲见世商业街通向宝藏门,门后的参拜道上可以请御守、抽签,再往前便是浅草寺主体建筑观音堂了。观音堂前同样挂着巨大的红色灯笼,雷门、宝藏门与观音堂前的灯笼上题字各不相同,分别是“雷门”“小舟町”与“志ん桥”,后两者皆是出资者所在地——和观音堂灯笼背后大喇喇的“伊藤园”广告一样,昭示着人与神各尽其责。忽然间,我想起前几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见到的歌川广重的浮世绘,那于皑皑雪日透过挂着灯笼的红门远眺宝藏门及观音堂边五重塔,为《名所江户百景》系列中的《浅草金龙山》,据说画中前景为雷门,可挂着的灯笼上分明题着龙飞凤舞的“志ん桥”。根据我所查的资料,歌川广重的《名所江户百景》创作于1856—1858年,而后雷门毁于1865年大火,直到1960年才重新建造并挂上灯笼,首次题字“雷门”。而观音堂前的灯笼在多次修缮后不知从何时起也改了题字,笠松紫浪的浮世绘《浅草观音堂大提灯》可以为证。这幅创作于1934年的作品与《浅草金龙山》角度相似,都是以巨大的灯笼为视觉中心,画中进出观音堂参拜的人们上方,正是与如今眼前景一致的“志ん桥”。
2.
进入观音堂前,我和Y老师学着众人的样子,在参拜道中央的香炉前用手往头上撩撩烟火。观音堂内不见观音,据说金身在内殿不可为外人直视,我们并不在意,只饶有兴趣地观察别人怎么往赛钱箱里投币,又怎么用金属签筒抽签,有样学样体验了一番。我抽到了大吉,Y老师抽到了凶,他的那张签纸便折成条绑在了堂内指定的架子上。来都来了,自然也要请个御守,我还在研究各种御守的“针对性”,Y老师已笑眯眯地说:“我们一人买一个‘良缘守’吧。”我的脑子里瞬间出现了“什么纯情高中生行为!”的吐槽,但还是开开心心买了一粉一绿各自收好(几个月后,我的那枚绿御守放在卡包里搞丢了,伤心了好一阵子,他安慰说下次去再买)。
浅草寺内很大,甚至还有一个幼儿园。西边的五重塔周围有一小片日式园林,硕大的乌鸦在屋檐跳跃,不怕人的鸽子伸着头踱步。一座小堂门口排了很长的队,原来是在等着盖御朱印,这一页“参拜证明”包含本寺独有的书法、印章等标记,看来不管在哪里大家都喜欢集章打卡。
从浅草寺东侧出来,打算一路散步到晴空塔。此时是中午十二点,我们在街头要了一份章鱼小丸子,坐在店门口小憩,店员小伙头上戴着一副潜水镜,一边哼歌一边给小丸子翻面,仿佛在期待打工结束后一头扎进大海。突然,一阵轰鸣由远及近,竟是一支卡丁车车队贴着地面疾驰而来,驾驶者们穿着各色玩偶服吆喝着英语,一时有些恍惚。
两个人往晴空塔的方向走,没一会儿便到了隅田川边。若是赶上盛夏的夜晚,这条河的上空将绽放令整个东京瞩目的烟花,不过现在是带着凉意的十一月末,蓝天,多云,河面波光耀眼。沿着隅田川步道桥过河,一位摄影师正在桥头指挥身披婚纱的情侣摆姿势,我们低头笑着快步跑过。远处左手边立着调和了白与蓝的晴空塔,同此时的天与云刚好呼应;右手边两栋高低错落的建筑彼此紧挨,一座周身环绕琥珀色玻璃,在阳光下反射金光,另一座的屋顶上仿佛飘浮着一条金色便便,后来知道它们是朝日啤酒的大楼。河对岸是隅田川公园,乘卡丁车低空飞过的“外国佬”原来停在了这里,黑皮肤的跳跳虎,白皮肤的皮卡丘,三四人正以远处的晴空塔为背景,一次一次跳起来合影。
穿过几条街,路过一道桥,晴空塔实在太高大了,以至于根本不用看地图,朝着它走便是。钻出小巷,商楼林立,忽然瞧不见它的踪影,原来离得太近,刚好被建筑群遮住视野。绕过去,眼前已然是晴空塔(SKY TREE)扎在地面的“树根”了,那坚实的钢筋质地与纤细的网状肌理微妙地有些冲突,让人有种不真实感,怎么看都是外星树。
如果说夜登东京塔自有老派的浪漫,那么下午两点的晴空塔于我确实少了几分可品咂的意趣。买票的大厅很大,登塔的电梯很快,就像任何一件现代设施一样,便捷,直接。最兴奋的是那些似乎远道而来修学旅行的小学生,几十人穿着校服叽叽喳喳笑得停不下来,略显黝黑的皮肤透出不同于城市孩子的精神。晴空塔差不多是东京塔的两倍高,也像东京塔一样有高低两个展望台,分别在350米与450米处,我们也同样买了覆盖两个展望台的票。350米处,遇见晴空塔吉祥物人偶和游客合影,黄色星星头的小女孩非常可爱,竟第一次燃起了合照欲望,心里又有点害羞,犹豫了一下,就这样错过了。450米高度的展望台有一段管状的玻璃回廊,贴着晴空塔缓步上升,还联合《咒术回战》做了布景装置,不少粉丝在此打卡。上到最高处,此时云层渐厚遮住了日光,天空白得发闷,俯瞰之下城市也有些灰蒙蒙的,只有一台直升机极抢眼地在不远处盘旋。我们扒在玻璃落地窗前(这里专门设置了泡沫状软垫供手肘支撑)仔细研究,看到来时的浅草寺,还有隅田川上飘浮的金色便便,忽然,Y老师指着一处:“你看那个操场上,小孩子刚刚全部聚在一起,现在几个人围成一组,不知道是不是在上体育课。”两个人都笑了起来。
3.
如果时间宽裕,可以在晴空塔好好逛一逛,塔下每一层商场都飘着诱人的香味。但我已计划了下午还要去神保町,晚上还约了朋友小鱼吃饭,一看此时已经三点——留给古书街的时间不多了!赶紧加快脚步。偏偏晴空塔周围的地铁点被围挡住了,绕了一圈冲上车,才发现氛围有些不同:仿佛穿越时空乘上了老式列车,座椅垫子都是深紫色灯芯绒质地,车厢内只有三三两两的老人和低着头的女学生,在“哐啷哐啷”的摇晃中一路往神保町慢行。
见到神保町站外满眼的书店招牌,我喜得如掉进米缸的老鼠,恨没有早点来。但是,现在还不能逛,因为从上午十点在咖啡店吃过早餐后,我和Y老师只分食过一份章鱼小丸子(真是只顾着玩了!),饥饿感已经冲击大脑。作为穷学生与读书人爱逛的古书街,神保町不仅藏书丰富,而且散落着不少咖啡店、咖喱店、炸猪排店等,主打便宜好吃。同时作为曾有大量中国留学生——包括鲁迅、孙中山、周恩来等——光顾的古书街,神保町一度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华料理店,比如我眼前这间招牌纵贯整栋大楼的扬子江菜馆,已经在这片土地屹立了一百多年。
我们在主街后的小巷里找到了提前收藏的Sabouru咖啡店,只要路过这里,就一定会为这间如森林小木屋般的门面停留。店内灯光昏黄,我一时不敢进入,小心推开门,一位穿着三件套的大叔优雅地迎上来,好像从八九十年代的日剧中走出来。这家店有地上地下两层,我们被引到地下,内部也是如木屋般复古繁杂的装饰风格,略显低矮的空间里灯光幽暗,三四桌人低语笑谈,藏在角落的卡带机播放着八九十年代的音乐,下一首,小田和正《突如其来的爱情》。老板娘系着围裙递来冰水和菜单,这家创立于1955年的老店,招牌是日式拿坡里(那不勒斯)意面,套餐里的柠檬红茶与番茄意面很搭。虽不是惊为天人的口味,但便宜且好吃更不容易,在店内氛围的加持下,幸福感涌上心头。偷偷瞄了眼隔壁桌,三位女学生点了蓝色的奶油苏打正在碰杯,一颗红樱桃漂浮在冰川上。
神保町书店街的行程已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记述,在此不赘述了。从四点到六点半,我在神保町逛了十多家新书/二手书店,心里暗暗许愿:“下次还要再来!早上十点开门就来!”不知不觉夜色笼罩,想到晚上还有约饭,不舍地掐着点奔向地铁站,目标——新宿。这是几天来我们第一次到新宿地铁站,人推人的出站过程有些晕眩——原来整个东京的人都聚在这儿了啊!两个人在地下转了一圈又一圈,却怎么也找不到地图上推荐的某个出站口,不好意思地让小鱼等等我们,没想到她发来:“不急,新宿有两百多个出口。”一时间,天塌了。想着按照大致方向先出站再说,没想到走上地面到了奇怪的公交中转处,找不到过街的地方,只能再返回地下……终于找到对的出口,迈出地上,人潮汹涌,一只巨型三花猫正在对面商场楼顶的广告牌里走来走去。
和小鱼约的店在新宿的思出横町,很难想象这样一条生龙活虎的小巷就藏在摩天大楼的紧密包围下,活跃在后现代的眼皮子底下。它让我忽然想到从前新街口的莱迪广场,地下负二层负三层布满蜘蛛网似的走道,两边对开的商户贩卖着千禧年弄潮儿们最爱的小玩意:五颜六色的发夹、日韩明星的卡片、无痛穿耳、美甲美睫……思出横町比起这些来更加夸张,据说是战后黑市的产物,它不过百米长,宽度仅容两人贴着错身,头顶招牌、电线与管道织成工业蛛网,两边是烧着炭火冒着油烟的迷你居酒屋,狭长的店面被料理台分成两条:一两位忙碌的师傅与一排喝酒聊天吃串的客人,除此再无下脚处。我和朋友一路摸索到看好的店前,这里早已坐满了一条食客,大多是脱下西装的社畜,也有白肤金发的外国游客。老板干脆地表示没有等位的地方,也不能承诺什么时候有空位,说完埋头扇火继续转动烤串。我们纠结再三,只好放弃,在附近的另一条小巷里找了一家居酒屋。
虽然没吃上看起来很厉害的小店,但在陌生的国外城市,和国内相识的朋友一起吃饭,已经是一件很奇妙很美好的事。三个人吃了许多也聊了许多,我钦佩朋友的勇气,也深知每一种生活选择背后的不易,说到过去,我们都有些痛,说到未来,虽然迷茫,但我们都相信“怎么样都可以活下去”,而现在,我们畅聊,我们碰杯,我们合照,现在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如此,就是最好的一日。



















































To be continued

小乙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东京—京都散步九日(三) (20人喜欢)
- 东京—京都散步九日(二) (28人喜欢)
- 东京—京都散步九日(一) (31人喜欢)
- 东京神保町书店街散步 (25人喜欢)
- 2024个人总结:接受变化,真诚勇敢 (3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