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三月
“因为见过世界无法被收买的辽阔,所以不能相信生活中教人屈服的是真理。”

三月的最后一天也是今年第一季度的结束,潮湿的雨季才刚刚开始。 月初,一家人第一次去了北京,在博物馆停留、在古建筑停留…人山人海中,我们无法带走什么,就连零散的感受和记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月底,最不对付的处领导将要被调走的最后一周,我和他的相处却又莫名变得融洽起来…

才意识到我们所能望见的世界是有局限性的,以为每天一成不变的生活,实际上也只是正在度过的某一个或长或短的阶段;以为天塌下来的大事,也许某一天就全都可以说算了。突然就相信了那些“咬咬牙坚持就能度过”的话,可是人生啊,就是一咬再咬地重复着,在这期间能收获多少乐趣取决于我们具备多少感知快乐的能力。 我想,快乐是需要你把道德感降低一点去生活,保持善良的本性但绝不当圣人,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摆脱桎梏,尽情撒野。从小到大那些教人屈服的“真理”仅仅作为维持社会交际的工具,但用多了也可能把自己骗过去,所以,要不要用这些狗屁“真理”来伪装自己就随心而定吧。 不过换一方面来说,在利益权衡之下或在满足欲望面前,有时候真正的那个自己也并不是那么值得去做,或许在不同情况下激发出来的多面的自己更加有趣。

“人生像旅途,要当做流水宴;读书似云烟过眼,要当成精神宴。” 人类是多么复杂的动物,却一心寻找着生活的规律,越想掌控,越占下风,倒不如傻愣愣的乐呵呵的把日子混过去。
抱着这样的想法,本月的每一个空闲周末,我都积极往厦门跑,见朋友,见家人…沉浸式吃喝玩乐,真的彻底把烦恼抛之脑后了。 “生活仍旧一地鸡毛”的现实似乎离我很远,我不刻意想起,它就不会找上门来。我坚信这是百分百的理想生活,全身心享乐当然没错,十年后二十年后,我一定会怀念现在的日子:年轻且被爱包围着,有可以任性的空间,不需要承担过多的责任。

只是当我回到独处时光时,我发现自身的能量已经无法支撑我去独立完成许多事情,内里变得空洞简单。就和世界相处的整体预估来看,这是一个相当好的状态。 可是过去生活的不顺心和极度的自我思辨,让我痛苦,却也让我能抓得住自己,以前的生活里我总有一种笃定,来自对“未来一定会更好”的期待,我可以靠自己去创造,我珍惜眼前一切能让我感知到爱的小确幸,把谨慎当做是真心的片刻。 上岸后,我不再需要去争取了,我不需要把恨和恐惧作为前进的动力。现在是最好的时机,真正有自由的空间去创造更理想的自己。 但我像一个拆迁户,突然获得了一笔巨额资金,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也许这个比喻并不恰当,但对我而言,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所带来的独立、话语权、被尊重就是我的“拆迁费”,而获得这些的同时也让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的社会身份转变了,但心态转变存在滞后性。

“肤浅的文艺是姿态系,助人逃避。” 泡在蜜糖罐子里任周遭人事物变化,我放弃挣扎,放弃站在生活的对立面,骨子里的要强慢慢磨灭,那一份拼劲也渐渐消失,本以为我可以更自在更柔和,但我却并没有变得更爱自己。 我妈说“人生就是瞎折腾”,精力就是折腾出来的,不能坐等它到来,尤其是年轻时,一边冲劲满满一边期待退休,反而才是最佳状态。 如何拿捏这个度呢? 所以我想,相比于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我可能还是想先过上能喜欢上自己的生活。我现在已经到了新的阶段,我不需要自讨苦吃,而是得转换一种思路,把过去硬着头皮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化作解锁“自己”的动力源,现在的生活很好,现在的我也不错,但绝不仅限于此,我想把对生活的期待转化为对自己的期待,倒也不是要自己闯出一番天地或者削尖脑袋争第一,仅仅是开发生活体验,激发我对自己的爱与包容。

“怎么样的自己我会更喜欢呢?”“我会爱上怎样的自己?”有了答案就朝那个方向去努力,只是要克制住自己的完美主义,我爱的自己一定不是个老好人,她绝不完美。 也忽而意识到,只有看到一个人的阴暗、丑陋、令人鄙夷的部分我才能全然地去爱,满目都是好人,但“好”不足以获得我的信任。 这样的念头就像某天心血来潮一刀剪下的头发或是终于开启的计划已久的旅行,改变就从这一刻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