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启蒙:黑蓝文学论坛(含广告)
我真正的写作起步于2009年10月,这一年我30岁,刚结束了经营两年多的女装生意。当时我读过的文学作品,毫不夸张地说,屈指可数。在现实生活中,我连一个写作的人都不认识。因此,只能在网上寻求交流。我加了好几个豆瓣的写作小组,把自己的习作贴到讨论区,希望有人来读,甚至留下意见。然而没有任何回帖,可能也没有人读过。这也不难理解,谁会在一个新手的作品上浪费时间?就在这个时候,我在一个写作小组里读到一张新帖,内容是关于黑蓝文学奖的评选信息。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文学奖,于是我循着帖子里的网址找到了黑蓝论坛,并立刻注册了账号。写到这里,我又上论坛遗址查了一下,这个账号的注册日期是2010年1月13日。
至今我仍记得,打开黑蓝网站后,首先映眼帘的,是全白页面上的一句标语:小说不再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一场叙述的冒险。这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我看不懂,是因为不清楚“叙述的冒险”发生在什么领域,以及它为什么要发生(这个问题留在后文回答)。对于刚开始写小说的我来说,以为小说无非就由人物和情节构成,前面要安排铺垫,后面设置一个高潮(反转或升华等),因此小说得先有一个“点子”,或者说“构思”,剩下来的就是技术问题了——这就是我当时对小说的理解。不过,我也隐隐意识到,这样的理解似乎有点僵化、陈旧和套路。我渴望刷新自己的认知,提高眼界和视野。
和很多论坛新用户一样,开始时我不敢贴自己的作品,而是先观察别人的作品。我主要看精华帖,那些被版主和老用户推荐的小说。然而看了几天之后,我发现大多数看不懂,连回帖里对小说的点评很多也看不懂,就像我和回帖者看的不是同一篇小说。不过不懂归不懂,我能看出那些回帖不是在瞎说。相比于小说的内容和主题这些方面,或表面、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技术等,大家似乎更关心小说的艺术审美、对语言的感觉和对作品形式的理解等。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作者陈卫2009年9月发布在论坛的小说《我将适时地离开你》的下面,一位叫做不电的网友回帖道(节选):
……我一直觉得中国很少出现背景真正在城市的小说,不是说没人写城市背景,而是城市作为被描述之物太多地融入“杂念”,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习惯性地试图揣测“家乐福”“外国人”等等这些明显的精心安排,而我最满意的也是它们最终都滑向了“虚无”,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而没有成为被阅读阐释的文化对象。
……我总担心这么下去到什么时候小说会“绷不住”,担心作者会迷失它张力构成的方向,原因是单独看这些句子太缺乏个性,太缺乏形式感而不甚具有单独的快感……这种看似失去阅读快感的做法在进行过大半时显示了威力,小说的向心力越来越强地指向了题目,这非常巧妙,没有高潮的整体却形成了整体的高潮,让人莫名地感伤。
很精彩!这是我直觉的反应。可是,什么是“杂念”?为什么要滑入“虚无”?“文化对象”又是指什么?为什么缺乏个性和快感的句子,最终却形成“整体的高潮”?…… 首先,《我将适时地离开你》这篇小说,我就读得云里雾里,只觉得它很特别,但不明白作者想表现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然后,像上面这样的点评和讨论,也超出我当年的理解水平。或者更确切地说,作为门外汉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写小说还有这些方面的斟酌和考量。
假如金字塔的每一块巨砖,都有各自的质地、形状、色彩或功能等,那作为整体的金字塔决不可能匀称而协调,它的雄伟也将被一种令人费解的过度性抵销。对于小说中使用的材料,我们有且只有一个要求,它们必须服从于整体,不能各有各的目的和指向。写作者中不乏聪明人,想法多,野心大,在熟悉各种事物的文化内涵之余,总想利用材料内含的符号、意指、隐喻、象征等,去表现宽泛芜杂的内容,以为这是在满足小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然而缺乏自觉意识的聪明只是一种冲动。至少对于小说来说,丰富和复杂往往是指专注于一点的无限深入,而这需要对聪明的驾驭而不是放任。
语言的问题也相似,富有个性的句子通常有自身的表现诉求,就像战场上勇猛但不听指挥的士兵。而《我将适时地离开你》却是含蓄和隐而不发的,以一种密集但去情节化的景象和情境描写来建构整个小说。它最终的质感是由大规模低温、气息一致的句子慢火烘焙而成。对于作者来说,要在一个细微的感知层面,时刻校准写下的每个句子的气质、分寸、温度等,而这要比写出几个让人印象深刻和个性鲜明的精彩句子困难得多。
不久后,我也在论坛上贴出了自己的小说。毫无疑问,都是些极其稚嫩的习作,但我已经挑选过一遍,还有些更糟糕的我根本不敢发出来。我怀着迫切的期待,同时忐忑不安地,等待版主和网友的回帖。之前在豆瓣的写作小组发作品时,我并无这种敬畏的心情。这种敬畏类似于一个水手在面对一望无际的浩瀚汪洋时,自然而然产生的那种对自己卑微和渺小的认识。
后来我才意识到,当时的那种敬畏对我此后写作的影响,几乎是基调性的。就像人的性格形成于孩童期,我的写作格调也受到最初的写作和交流环境、接触和结识的朋友、读到和喜欢的作品等的决定性影响。概括来说,就是以艺术为目的、严肃的、纯粹的,甚至是苛刻且带着痛苦的自我否定式的精英写作。对于上面这句话里每个字的分量,坦白说我都担不起,可又始终无法卸下。
至今我仍记得,自己发上论坛的小说,最早受到重视——包含批评、肯定和鼓励——的一篇,题目叫做“病休”,写了一个男青年因为生病在自己的出租屋里休息了一天,期间一个女同事打来电话问候,另一个朋友则把自己的电脑搬来让男青年修,并提到在楼下看见一只被人遗弃的小猫。于是男青年让朋友把猫抱上来,在朋友走后,他用纸箱给小猫置了一个临时的窝。
我不清楚别的小说作者最初是怎么入门的,但对于笨拙的我来说,需要针对性的反馈,和来自交流的启发。在上黑蓝论坛之前,我的写作就像在漆黑中摸索前行,四面八方什么也看不见、什么都摸不着,每一步迈出去、每一次调整方向,都不清楚是更接近还是远离了目标。
《病休》这个小说虽然粗糙和稚嫩,有很多问题须要解决,但它是我上了黑蓝论坛,读了一批网友的作品后,受到启发而萌生的一次尝试。之前的我因为阅读量的贫瘠,以为短篇小说都要有一个特别的情节设计,比如误会、背叛或原谅之类的。正因为这些情节在现实中发生的概率较低,才更适合作为一个小说的构思。毕竟,假如小说里写的内容,和我们每天经历的一模一样,那谁还会读这个小说呢?我这么想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至少一百多年前的小说大多都这么写,今天当然也还有人这么写。只是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必然在不断发展、不断革新,假如这个过程停下来,它的生命力就消失了。对于写小说的人来说,有一种基本和前提的意识:对俗和熟的敏感和警惕。小说的原创性往往体现在一种全新的、陌生的感觉中。回到前文的问题,“叙述的冒险”就发生在这种全新和陌生的领域,就是对小说形式、观念和技术等的不断摸索和创新。艺术家必然是开拓者,也必须是开拓者。
我不是一个天资和悟性高的作者,我的写作起点非常低,正因为此,我更清楚一个像黑蓝论坛这样的平台具有的价值。在我上论坛半年后,大约从2010年中开始,因为当时我没有工作,可以全天泡在论坛上,还担任了近一年的小说版客席版主,参与点评小说和编辑网刊。事实上,当年我还注册过其他文学论坛,但那些论坛有些是为了交友和换资源,有些是小圈子自娱自乐,还有些似乎就是单纯地互相吹捧,几乎只有黑蓝论坛在真正和深入地讨论小说、交流写作。而且黑蓝论坛的交流氛围非常直率、尖锐和不留情面,对那些陈腔滥调的小说比较不客气,于是留下来的作者至少都怀着一定的艺术自觉和追求。
可惜因为自己生活和写作状态的改变,大约在2013年之后,我就很少上论坛了。而论坛这种早期的社交网站形态,也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和普及,快速地步向淘汰和消失。后来黑蓝也试着做公众号,但公众号只能展示作品,无法让所有用户自由地讨论和交流,这等于摘除了原本黑蓝论坛最核心的功能和价值,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24年年底。
不久前,黑蓝论坛决定在知识星球上以知识付费的形式重新启动。和当年一样,它的目标是为写作者和文学读者提供一个真实交流的平台,有专人负责批阅用户发布的作品,承诺每帖必复。此外每月一期地开展短篇名著的共读、细读活动,由多位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写作的作家、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引领,大家一起各抒己见地讨论作品文本,互相启发和促进。
其实直到2020年,因为一篇写自己工作经历的文章在网上意外“出圈”之前,我认识的所有写作者,包括我现在的妻子,无一例外全部来自黑蓝论坛。对我来说,黑蓝论坛不仅是我写作的起点和启蒙,也是作为写作者的我身上最重要的识别坐标。我不是什么素人作家、网红作家或打工作家,而是一个黑蓝的作者,我更喜欢别人这么看待我。

版主点评会员诗歌:

版主点评会员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