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大米转卖的获利者?
2025年4月8日
作者:熊野孝文
出处:JA新闻【米マーケット情報】专栏
翻译:ChatGPT
校译:赤沉
引言:
为了解决农水省所称的“大米流通堵塞”问题,政府于上个月底完成了两次政府储备米的出售。为了证明所谓的“堵塞”,农水省在上个月底公布了调查结果,指出不通过全农等大型集散业者流通的大米,相较去年1月增加了44万吨。
据专业杂志等报道,在记者问道“这不是堵塞,而是流通渠道的多样化吧?”时,农水省的负责课长回答说:“如果真的是从多样化的渠道流出的,那就不会出现目前这样的价格走势,或者这样规模的偏差。确实,在逐步多样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流向,但这次是一个较大数量的流通,转向了不同于以往的渠道。从一直通过传统渠道采购的人来看,原有的采购渠道发生了堵塞。因为渠道分散了,才导致了物资没有去到需要的人手中,出现了供需错位。我们称之为‘堵塞’。”
这番回答仿佛是在拼图上补上一块拼图般,但只要仍以这样的视角看待大米的流通问题,当前的大米短缺骚动恐怕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平息。
正文:
关于“令和大米骚动”的原因,至今仍有各种说法被提出,而这些说法之所以广泛流传,部分原因也在于农业水产省像是为了转移视线而不断公布各种数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绕过大型集散业者所进行的大米流通调查也属于同类。如果公布说有多达44万吨的大米是通过这种途径流通的,那么那些对大米流通并不了解的人就会误以为这些量是被隐瞒起来的。光是误会也就罢了,甚至还有学者称这种流通是“非法”的,也只能让人感到惊讶。事实上,大米的集散与流通本来就可以由任何人自由进行,并非全农的专属特权。全农系统在第六年(按令和纪年)所集散的主食用米数量为155万吨,较前一年减少了30万吨。仅仅是这30万吨转到了其他流通渠道而已,并非有哪处藏起了大米。
令和时期大米短缺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前一年。令和五年产的大米生产量为661万吨,而需求量为705万吨,从一开始就出现了44万吨的短缺。尽管在当年11月,大米加工食品业界、中食与外食团体以及大米零售行业曾向农水省要求采取大米短缺对策,但农水省并未采取任何应对措施,这正是导致当前局面的原因。事实上,这一“44万吨”的数字也体现在了今年1月底的民间库存数据中,较去年同期减少的正好就是44万吨。大米的需给关系可以通过“前年度库存+当年生产量-次年度结转库存=需求量”这个公式来表示,所以我们不能说令和5/6年度的需求量突然暴增至705万吨,更合理的看法是,其实生产量并未达到661万吨。此外,尽管次年主食用米价格有所上涨,但由饲料用米转向主食用米的转换程度仅达到了预期的一半,也成为重大失算。这说明生产现场的疲弊程度远超预想,若在第七年产米作付之际,不对主食用米的增产本身给予支援措施,那么也难以实现缓解大米短缺所需的增产。
农水省在大谈大米流通不畅之前,曾强调有投机目的的大米囤积行为存在。受到此种说法影响,网络上“转卖贩(转卖党)”一词开始流行,但在这场转卖中赚得最多利润的,正是农水省。农水省一直反复强调其对储备米的出售是“根据会计法与财政法进行的”,几乎像是财政省的下属机构。其结果就是,在本次政府储备米出售中,获得了大约280亿日元的巨额利润。这个公式是:第五年产的政府采购米买入价格为每俵12,200日元,第六年产为13,800日元,而出售价格为21,000日元,平均每俵盈利8,000日元。8,000日元×350万俵=280亿日元。真正的“转卖贩”是农水省,而这笔利润的原资金自然是来自税金,而且也正是因为向国民强行推销高价大米,才得以获得如此暴利。
进一步复杂化储备米流通的,是全农向批发商出售时所设定的规则。全农米穀部向其销售对象的储备米采购批发商所发放的A4规格、23页的《关于有条件储备米的处理》一书中,设定了种种规则。例如在“禁止糙米销售”一项中,禁止出现“糙米售、精米购”的情况,并明确以图示说明禁止批发商向第三方出售糙米。更令人吃惊的是,即便是实际需求者也被禁止将糙米卖给消费者。其他禁止事项此处略去,但如果要在储备米流通中附加如此多的禁止事项,农水省本应一开始就直接将其售予那120家已登记的“政府储备米采购业者”,这样反而更能起到缓解需给状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