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牌局:多线作战与杠杆制造的艺术(AI 生成)
近期全球贸易舞台风云变幻,美国总统特朗普祭出的一系列关税措施,特别是针对中国的快速升级,再次将他独特的谈判风格推向了聚光灯下。从最初对几乎所有国家宣布“互惠关税”并对中国商品加征34%,到面对中国的迅速反击后,将税率飙升至惊人的104%乃至125%,同时却暂停对其他国家的更高关税以开启谈判窗口——这一系列操作看似冲动,实则深嵌于特朗普在其著作《交易的艺术》(The Art of the Deal)和《冠军思维》(Think Like a Champion)中所阐述理念的延伸。本文将聚焦于特朗普式谈判的两个核心维度——在压力下演变出的多线作战模式以及在谈判中不遗余力地制造杠杆——并探讨其启示。
一、 多线作战的演变:从普遍施压到应变式分化
特朗普的关税牌局并非一开始就设计为差异化对待。其初始策略是宣布一项广泛的“互惠关税”,旨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贸易伙伴施加普遍压力,这体现了他“往大处想” (Think Big, “The Art of the Deal”) 的一贯作风,意图建立一个强势的开局。然而,战局的演变——特别是中国迅速而对等的34%反制措施——成为了关键的转折点。面对这一直接挑战,特朗普并未选择缓和或普遍升级,而是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
他选择性地将火力集中在中国身上,通过连续、急剧的关税升级(至104%乃至125%)进行强硬回击,这正是其“强硬反击”哲学的体现。但与此同时,对于其他尚未采取同等级别报复的国家,他却出人意料地按下了“暂停键”,宣布对它们暂缓实施更高的互惠关税,为期90天,明确表示此举是为了进行贸易谈判。
这种应变式的差异化策略,虽然是形势演变的产物,却完美契合了特朗普“最大化你的选项” (Maximize Your Options, “The Art of the Deal” ) 的核心原则。这一转变显示,他并非死板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根据对手的反应动态调整策略。通过区别对待,他有效地:
实现了对主要反击者(中国)的战略孤立: 将最严厉的措施集中用于最强硬的对手,同时向其他方面展现出谈判的可能性,瓦解了潜在的统一战线。
保留了与其他国家达成协议的灵活性: 这为他创造了在多条战线上取得进展的机会,避免了陷入一场无法控制的、多方的全球贸易混战,从而“保护了自身的下行风险” (Protect the Downside, “The Art of the Deal” )。
展现了高度的战术适应性: 这印证了他“随机应变” (think on Your Feet, “Think like a Champion”) 和从“挫折”(对手的反制)中学习 (learn from setbacks, “Think like a Champion”) 的能力,即根据实际情况而非预设剧本出牌。这让人想起他在其他交易中的应变能力,例如在Commodore酒店项目上,当最初的保障房融资计划落空时,他迅速转向推动该地块成为会展中心,始终确保自己手中有牌可打。
因此,特朗普的多线作战并非预谋的分化,而是在压力下根据对手行为演化出的策略选择,其核心目标始终是维持主动、最大化自身利益和选项。对商业领袖而言,这揭示了在多方博弈中,根据对手反应调整策略、灵活运用“胡萝卜加大棒”以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性。
二、 杠杆制造术:无中生有,极限施压
杠杆(Leverage)是特朗普谈判哲学的核心。《交易的艺术》中专门有一章论述“利用你的杠杆”(Use Your Leverage,“ The Art of the Deal ”),其精髓在于“拥有对方想要、需要、或者根本离不开的东西”。然而,特朗普的独特之处在于,当缺乏天然杠杆时,他会不遗余力地去 创造 杠杆。他承认,“杠杆往往需要想象力和推销术”。在近期的关税行动中,特朗普创造杠杆的手段尤为突出:
极端开价与升级: 以极高的关税(如对中国的104%、125%)作为开局或反制手段,这本身就是一种制造杠杆的方式。它设定了一个极端的“锚点”,使得任何低于此的条件都显得像是“让步”。这呼应了他“瞄准高目标” 并“不断施压” 的做法。
制造时间压力与危机感: 通过快速升级关税,并对其他国家设定90天的谈判窗口,特朗普制造了一种紧迫感。这让人想起他在多个交易中利用时间压力的例子,例如在收购邦威特·泰勒(Bonwit Teller)旧址时,利用 Genesco 公司急需现金的困境和媒体曝光来迫使对方迅速签约 。
展示决心与不可预测性: 面对中国的反制,特朗普选择加倍升级而非退缩,这强化了他强硬、“绝不退让”(never fold) 的形象。这种不可预测性本身就是一种杠杆,让对手难以判断其底线,从而在心理上处于劣势。他在处理与承包商的纠纷时,那种直接、强硬甚至“有点疯狂”(a little wild, "The Art of the Deal")的沟通方式,也是为了建立这种威慑力。
利用信息与公众舆论: 特朗普深谙媒体运作,懂得如何“广而告之”(Get the Word Out, "The Art of the Deal" )。高调宣布关税政策,利用媒体放大其强硬立场,本身就是一种向谈判对手施加公众压力的方式。即使是负面新闻,也能提升事件的关注度,有时反而有助于达成目标 。
威胁性选项(Bluffing): 展示“可怕的替代方案”是特朗普常用的杠杆策略。例如,在争取蒂芙尼(Tiffany)领空权时,他展示了如果得不到领空权将建造的“丑陋”建筑模型;在争取分区规划时,也暗示可能建造不受欢迎的“合法”建筑 。在关税战中,125%的税率是否是最终立场,还是一个旨在迫使对方让步的极端威胁,也带有这种虚张声势的色彩。
三、 结论:交易艺术、冠军思维与兵法智慧的交织
特朗普在关税问题上的多线作战与杠杆制造策略,生动地实践了他撰写的《交易的艺术》和《冠军思维》中的诸多原则。从中,商业领袖可以汲取关于设定高目标、展现决心、保持灵活性、理解心理战、主动创造杠杆以及必要时强硬反击的宝贵经验。这些策略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掌控局面,为自身争取最有利的结果。
然而,当我们试图更深层次地理解特朗普式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时,或许可以借鉴他本人在其著作《冠军思维》中着重推荐的书——中国的《孙子兵法》。尽管特朗普的风格现代、张扬且充满争议,但其策略的某些方面,却与这部古老的东方兵书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升华认识的视角。
《孙子兵法》的核心在于“全胜”思想,即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战略利益,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心理威慑和不可预测性,虽然形式上极具对抗性,但其目标似乎也是通过强大的压力迫使对手在实际冲突升级到不可收拾之前让步,这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兵法中“伐谋”、“伐交”以及重视心理战的理念。他并非总是寻求硬碰硬的“摧城”,而是试图通过气势和策略瓦解对手的意志。
同时,《孙子兵法》极度强调“因敌变化而取胜”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特朗普在关税战中根据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反应而调整策略,从普遍施压转向差异化对待,恰恰体现了这种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调整部署的兵法精髓。他并非固守一成不变的计划,而是利用形势的变化来“最大化自身选项”(606)。
此外,《孙子兵法》对“诡道”(All warfare is based on deception)的强调,以及对“形”(战略布势)与“势”(战略优势)的运用,似乎也在特朗普的策略中有所体现。他善于利用“真实的夸张、虚张声势和媒体造势来塑造对自己有利的战场“态势”,并通过极端手段创造谈判杠杆,力求在谈判开始前就占据有利的“地形”。
当然,将特朗普的策略简单等同于《孙子兵法》的应用是不恰当的。兵法本身也蕴含着对“慎战”、“知彼知己”以及避免“穷兵黩武”的深刻告诫。特朗普的策略以其高风险和潜在的巨大破坏性而著称,这与兵法中追求“全胜”和保全自身的理念可能存在张力。
然而,将特朗普的现代商业谈判技巧与其所推崇的古典兵法智慧并置思考,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其行为模式的复杂性。这提示我们,无论是在商业竞争还是地缘政治博弈中,那些关于适应变化、创造杠杆、运用心理、把握态势的战略原则,都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性。理解这些原则,并审慎地思考其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边界与风险,是每一位身处复杂竞争环境中的领导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 本文版权归 resurrectio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