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透视近代国家银行变迁的微观史诗——评最新出版的金融档案史料集《中国银行》
透视近代国家银行变迁的微观史诗——评最新出版的金融档案史料集《中国银行》
文 / 陈占宏
在历史的长河中,金融机构不仅是经济活动的核心枢纽,更是时代风云变幻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上海远东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金融档案史料集《中国银行》(上海市档案馆与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合编的“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丛书·机构卷中的一种),以其详实的档案资料、严谨的编选态度和深邃的历史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近代中国银行发展变迁的宏伟画卷,同时也揭示了近代中国金融体系在动荡与变革中的演变轨迹。
《中国银行》一书,由吴景平、刘华编注,文字版、影印版各一册,可图文对照,全书总字数达173.2万字。该书已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并荣获2024年国家出版基金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图书出版专项基金的资助。
本书精心选编的中国银行档案,时间跨度自1912年中国银行成立至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几乎涵盖了中国银行近代史上的全部重要时期。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银行自身成长壮大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金融体制从萌芽、发展到转型的缩影。通过这些珍贵档案,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金融机构如何在动荡不安的时局中求生存、谋发展,如何在国家命运的起伏中扮演角色、承担责任。
第一编“全行及总管理处”部分,以中国银行的整体视角出发,详细记录了银行的章程、则例、条例等基本文件,以及股东会、董事会、监察人会的会议记录和报告。这些资料不仅展示了中国银行在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上的逐步完善,也反映了其作为近代中国重要金融机构的规范运作和卓越管理。股东名单的列举,更是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印记的个人和团体,他们或投资兴业,或参与金融事业,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发展。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业务制度方面,本编详细梳理了中国银行的主要业务种类和操作流程,展现了其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专业性和创新性。而分支行处经营机构网点的描述,则为我们勾勒出了中国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的网络图。从沿海开放城市到内陆腹地,从城市中心到偏远乡镇,中国银行的分支机构如星辰般点缀在中华大地上,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而发行历史的梳理,则让我们见证了中国银行在货币发行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其在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第二编“上海分行”部分,则是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为切入点,全面展现了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历史沿革与业务特色。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金融中心,其地位举足轻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这里的发展,不仅体现了银行自身的战略眼光和经营智慧,也反映了上海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抗战爆发前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办理白银抢运、订立叙昆路和滇缅铁路借款等国民政府委托业务的情况,彰显了其在国家危难时刻的担当与作为。而抗战爆发后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迁港、上海分行设沪驻港处的决策,则体现了其在战乱中的灵活应变和国际化视野。
本编中关于上海孤岛时期与日伪的金融战、上海和汉口中行遭日伪强行复业的记载,为我们揭示了金融战线上的隐秘斗争和复杂局势。这些档案不仅记录了中国银行在敌占区的艰难生存和顽强抵抗,也反映了金融家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定立场和崇高精神。
此外,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在上海的复业和受命接收敌性银行和伪中行的任务,以及复业后的业务推进情况,都为我们展示了中国银行在战后重建中的积极作用和重要贡献。经收侨汇、代收黄金存款及代收法币折合黄金存款等业务的发展,不仅体现了中国银行在服务民生、促进经济恢复方面的努力和创新,也展示了其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专业性和竞争力。
总之,《中国银行》一书以其丰富的档案资料和独特的视角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宝贵史料。它不仅对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高校金融专业师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更对于广大金融史爱好者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金融历史读物。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银行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感受近代中国金融业的辉煌与沧桑,领略金融家的智慧与勇气。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当今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图文对照清晰呈现中国银行发展全貌
诠释近代金融业的中国实践和道路发展

《中国银行》
吴景平 刘华 编注
定价:558.00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4年12月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内容简介
《中国银行》是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续编》之一种。
本卷选编的中国银行档案,自1912年中国银行成立至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包括中国银行章程则例条例等基本文件、中国银行股东会、董事会、监察人会及报告、股东名单、主要业务制度、分支行处经营机构网点、发行历史、代表性年份业务报告、中国银行总管理处与上海分行往来函件、抗战爆发前后办理白银抢运、订立叙昆路和滇缅铁路借款等国民政府委托业务情况、抗战爆发后中国银行总管理处迁港、上海分行设沪驻港处、中国银行辖署机构调整收缩和沦陷撤退、支持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加速完成西南西北金融网计划、上海孤岛时期与日伪的金融战、上海和汉口中行遭日伪强行复业、抗战结束后中国银行在上海复业和受命接收敌性银行和伪中行的报告、中国银行复业之后的业务推进、经收侨汇、代收黄金存款及代收法币折合黄金存款等,是近代中国银行历史、上海和近代中国金融变迁的代表性档案文献,根据各案卷的内容分两编,即“第一编 全行及总管理处”和“第二编 上海分行”,各编之内按专题时段先后排列,经过分专题选编和校注,并酌予加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对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高校金融专业师生,以及金融史爱好者都有一定的帮助。
编者简介
吴景平: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研究中心主任、近代中国人物和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财政金融史、中外关系史、中华民国史等,主要著作:《政商博弈视野下的近代中国金融》、《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关系研究(1927-1937)》、《抗战时期的上海经济》、《宋子文评传》、 《宋子文思想研究》、 《宋子文政治生涯编年》、《国民政府时期的大国外交》、《中华民国史》(第9卷)等;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抗日战争研究》、《民国档案》、《中国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复旦大学中国金融史集刊》《中国金融变迁研究系列》《上海市档案馆藏近代中国金融变迁档案史料汇编》等。
刘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长期从事上海城市史、金融史研究和博物馆策展工作,在《民国档案》、《上海地方志》、《汇丰银行与近代中国》等书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近年重点研究金融史,关注中国银行以及战后上海及周边地区接收与清理敌伪金融机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