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恐惧转化为工作量
如题。
工作量本身是不吓人的,最多是有点麻烦。生活里麻烦的事情可太多了,不差这一点量。你为了去看一场演唱会,不惜跋山涉水的,难道不麻烦么?定好闹钟拼手速抢票不麻烦么?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如果把“工作量”说成“运动量”,会不会感觉好一点?运动员的高强度竞技是运动量,咱们的日常散步难道就不是运动量了?散步要弯腰穿鞋,要考虑风雨寒暑,要看路况,难道不麻烦么?刷手机还是手指运动呢,同时也是头脑运动,这难道不麻烦么?
“工作”本身是中性的,它的价值是正面还是负面,看你如何定义。“假期”本身也是中性的,你可以将它定义为美好生活,也可以定义为难以忍受的煎熬。我遇到过那种完全歇不住的,长假歇到三天就浑身难受;当然也有那种一到假期就出国旅行的。只是,出国旅行难道不麻烦么?怎么旅行的麻烦就是积极的,工作的麻烦就是消极的呢?
结构性问题是存在的。雇主和雇员的紧张关系是存在的。股市红红绿绿有人上吊跳楼是存在的。你苦心竭力做好一个项目,转过头来发现公司解散了,到哪里说理去。你好不容易“上岸”了,然而每天的工作就是端茶送水、察言观色装孙子,表格填来填去,时尚雕花,又到哪里说理去。
作为打工人,有时候看看网友的“怨恨文学”,颇能会心一笑。但有时候也觉得,能够为这样的一些事情而烦恼,也是一种幸福吧。
如果遇到过重大危机,如果经历过劫后余生,心态可能会不大一样。尤其是,刚刚从危机中跑出来的时候,我甚至会觉得填填表格的日子也是珍贵的。这些琐碎的活儿,当然不见得能够创造什么大的价值,但我们在做这些活儿的时候,至少可以明白此时此刻,我还活着。
手上的活儿,就是活着的证据。无论这活儿是什么,仿佛都能帮我找回一点确定性,确定世界是存在的,我也存在。
活着就是干活儿,干活儿就是活着。
只是被动填表肯定是不够的。多么无聊的事情,好歹也要在里面玩点花样,显点身手。为什么时尚雕花的技术总是薪火相传?因为好项目不会一直有,烂项目你也得当成好项目干。自己骗自己,为的是练功夫,功夫不练就荒废了。现在嫌弃这个嫌弃那个,等到真有个花梨木的订单送上门来,你倒雕不来了。
不挑活儿是为了练功夫。有功夫才有底气去挑活儿。机会多的时候,把更多精力用在“挑”上,这当然无可厚非。那么机会少的时候呢?可不可以把注意力收回来,把精力用在“活儿”上?
打工人不妨也抬眼看一看外面的创业者、自由职业者。在没有雇主保护的情况下,只身闯荡江湖,谁能没有一点绝活儿?哪个绝活儿,不是海量的工作堆出来的呢?至于我们常常羡慕的那些“财务自由”的人,要不要看看他们每天的工作量有多大?
工作量不能让你成功。工作量只是让你不要继续下坠。而下坠是很容易的,若是活在怨恨里,下坠的速度会更快。相反,只要雕花的本领还在,每天多少干一点,就不至于一脚踏空。
挣扎在温饱线上,是来不及去虚无的,生存就是一个干不完的活儿了。
若是我们已经温饱无虞,那么,能不能找到一个永远也干不完的活儿,心甘情愿地、日复一日地干这个活儿?
许渊冲一百岁的时候还在做翻译。我羡慕他。不是羡慕他活到了一百岁,而是羡慕他干到了一百岁。过程本身就是回报,付出本身就是收获。这样的一百岁,是多么充实,多么饱满呀!
将芜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要不要活在格子里 (59人喜欢)
- 又见文科危机 (42人喜欢)
- 这几部电影在打造什么 (5人喜欢)
- 想要与你共勉的 (25人喜欢)
- 专注 (1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