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罗汉简介,301-400
五百罗汉介绍的文稿是本人根据网上资料整理,详细缘起请见上篇,本意是方便朝台香客接触佛法,放在此处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但本人水平有限,虽通稿审校,仍可能有疏漏错误,请卧虎藏龙的豆瓣网友多留言提建议!
同沾法喜,功德无量 !
第301尊 无垢行尊者
白云高山两偎依,江山万里沐朝晖,
因君苦厄今消尽,如日中升正其时。
无垢行尊者,佛陀时代之婆罗门僧,兄弟五人,排行第二。
尊者曾与兄弟四人入山学道,获得五神通,其最小之弟名为弗那,以耕种为业,见佛陀乞食,即施以白净饭满钵;一日弗那至田中,见所生苗稼均变成数尺高之金禾,收割己尽,还生如初,国王闻之,亦前往割禾,然亦不得尽。此后闻言而往取者,均不能割尽。尊者等四人得知,遂欲以欢喜团供养佛陀,愿求生天。于是各持欢喜团,往诣佛所,大兄取一团置于钵中,佛告以“诸行无常”;尊者复以团置于钵中,佛谓“是生灭法”;第三亦如法置于钵中,佛告以“生灭灭己”;第四亦置团于钵,佛谓“寂灭为乐”;兄弟四人遂各参此偈,得阿那含,后皆超佛所,出家为僧,得阿罗汉道。
《大宝积经》记载佛陀讲经时,问诸菩萨道:“我涅槃后,谁能护持正法,教化大众,利益众生?”无垢菩萨道:“我堪任此职,护持佛法,利益众生”。尊者能入智慧方便三昧,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满足众生欲乐,增益佛法。
第302尊 阿波罗尊者
劝君快马再加鞭,愤发珍重好华年,
寒窗十载今分晓,一朝月宫捧玉蟾。
阿波罗尊者,佛陀弟子
据《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八载,佛陀在祗树给孤独园准备讲陀罗尼法,告诉阿难:“有陀罗尼法本,过去诸佛己曾显示略广解释。为诸侍者及众生受安乐故,怜悯世间诸天人等广利益故,我今亦欲说此陀罗尼。”话音刚落,尊者即从座位上站起来,表示不满:“世尊,莫作是说,言正见非正见也。”正说着,舌头堕落在地,身体亦入阿鼻地狱中。尊者心中畏怖,深切忏悔不信佛法的罪过,悉心向善,脱离苦海,证得阿罗汉果。
第303尊 声皈依尊者
临别握手两依依,犹如孤鸟失伴飞,
朝东朝西君自快,勇猛前进莫迟疑。
声皈依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佛的声闻弟子因听闻佛宣讲佛法,故号声皈依,以别于没有听闻佛教而自行觉悟的弟子。
《华严经》认为,佛有十身,即众生身、国土身、业报身、声闻身、独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智身、法身、虚空身。世间众生佛性深浅不同,因缘善恶不同,求道情起亦不同。佛祖根据种种不同而化现身相,导化众生领悟佛法。尊者耳根最利,听佛宣讲佛法,善于领会要旨,体悟佛法真谛,脱离世俗,永入涅槃。
第304尊 禅定果尊者
身世飘零莫悲叹,自古英雄多磨难,
容易熬得天光晓,插翅猛虎下高山。
禅定果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禅:一心考物,妄念不生为禅,一境静念,坐见本性为定。禅定是修习佛法的一种方法。参禅为出家人的必修课,一心参禅,万缘俱息,求得永远的寂静,获得永恒的解脱。
据《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曰:“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饥、苦、乐,是名八风。苦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月灯三昧经》卷七谓,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可获十种利益,即安住仪式、行慈境界、无烦恼、守护诸根、无食喜乐、远离爱欲、修禅不空、解脱魔羂、安住佛境、解脱成熟。尊者循序渐进,通过坚持不懈地修习禅定而成正果。
第305尊 不退法尊者
一抔黄土万事空,追名逐利建伟功,
休怨造化心残忍,月自常西水向东。
不退法尊者,即《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不退法阿罗汉。不退法,即不退相,乃九无学(无需再学)之一,亦称二十七圣贤之一。指最上利根,所得功德不退失之无学圣者。
获得罗汉果位的僧人,由于佛性深浅不同,而分为不同等第:
初等为退法罗汉,虽得罗汉果,遇有恶缘,便失去果位;
第二为思法罗汉,担心失去果位而小心谨慎,入无余涅槃;
第三为护法罗汉,能自我保护防止失去果位;
第四为安住法罗汉,能做到不退不进,安住于果位;
第五为堪达法罗汉,修炼根性将达到不动罗汉;
第六为不动法罗汉,根性坚固,遇到任何恶缘也不会动转;
第七为不退法罗汉,本性坚固,不可退转,而且能以自身佛性智慧降服外道。
尊者本性坚固,清净常住,救护众生,功德显著。
第306尊 僧伽耶尊者
莫作三春烂漫花,年华似水易消流,
功名事业须开拓,人道勤奋得天酬。
僧伽耶尊者,即僧伽陀。唐代西域僧,葱岭北何国(一说碎叶)人。
尊者熟谙三藏,精通佛理。唐龙朔初年至西凉府,又游历江淮之地,居止玗楚龙兴寺,后于泗州临淮县(安徽省)信义坊得金像一尊,上有古香积之铭记及普照王佛之铭,遂建临淮寺。尊者屡次显现神异,有绘画才能。尝现十一面观音形,人益信重,世称观音大士化身。中宗景龙二年于内道场被中宗召问法要,被尊为国师。未久,即住京师荐福寺,因治众病、祈雨有验,蒙赐普光王寺之额于临淮寺。景龙四年终于荐福寺,世寿八十三。中宗深为哀悼,送其遗骸还本处。弟子惠俨、木叉等为之建塔院。懿宗二年赐号证圣大尊者。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敕赐普照明觉大尊者之谥号。
第307尊 达摩真尊者
男贪痴恋女贪爱,世事悠悠已千载,
为人但有豪气在,等闲视之运自来。
达摩真尊者,即菩提达摩,意译“道法”。南印度人,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中国禅宗的创始人,故又称达摩祖师。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对中华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尊者从般若多罗学道,与佛大先并称为门下二甘露门,四十年之后受衣钵。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尊者泛海至广州番禺,武帝遣使迎至建业,然与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九年。时人不解其意,称壁观婆罗门。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慕尊者高风,断臂求法,尊者感其精诚,遂传观心法门,授彼一宗之心印,改名慧可。经九载,欲归西,嘱慧可一宗之秘奧,授《楞伽经》四卷。未久入寂,葬于熊耳山上林寺。著有《少室六门》,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血脉论》等。
达摩,又称菩提达磨、菩提达摩、菩提达磨多罗、达磨多罗、菩提多罗。此尊与第352尊修无德尊者同尊,可互参。
第308尊 持善法尊者
天地沉寂夜末央,江山万里作战场,
金戈铁马硝烟后,始信英雄好儿郎。
持善法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佛教分善法为两种:一为世间之善法即五戒十善,二为出世间之善法即出家人的善法,指三学与六度。尊者由浅入深,坚持不懈,不论在家或出家都严格遵守善法规条,修心养性,积功累德,终证阿罗汉果。
第309尊 受胜果尊者
日如流水月如梭,等闲光阴易消磨,
年华富盛创成就,休等头白泪滂沱。
受圣果尊者,即佛果克勤禅师(1063—1135),宋代临济宗高僧。四川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赐号“圆悟”。
尊者生于书香之家,博学能文,受具足戒后,于成都依圆明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山修谒五祖法演,蒙其印证,尽领其佛法奥意。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被誉为丛林三杰,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复受澧州刺史之请,住夹山灵泉禅院。后因枢密邓子常之奏请,敕赐紫衣及“佛果禅尊者”之号。政和末年,奉诏移住金陵,大振宗风。后居于金山,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圆悟”,世称“圆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尊者”。其灵骨葬于昭觉寺,至今尚在。
大慧宗杲、虎丘绍隆为其禅门龙象。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该书原为其弟子宗杲视为秘传不授之书,以火焚毁,后世重刊。此外有《圆悟佛果禅尊者语录》二十卷。
第310尊 心胜修尊者
才艺英发并世无,清明世代展宏图,
文治武功如反掌,看君坚毅有也无。
心胜修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心胜修,即修胜心,亦即修殊胜之行之心也。《无量寿经》有“等心、胜心、深心”之说,《净影疏》云:“所(能)行务上,名为胜心”。修习佛法,首先要保持纯良的心地,才能保证修炼取得良好的效果。
尊者志趣高远,始终把着眼点放在追求佛果的崇高地位,艰苦修行,兢兢业业,坚持不懈,终证阿罗汉果。
第311尊 会法藏尊者
不到天竺心不回,未取真经身不归,
男儿立志成大事,因循苟且品自低。
会法藏尊者,为阿弥陀佛的前世身。又称法藏比丘。法,谓法性;藏,为含藏,指佛陀所说之教法。以教法含藏多义,故称法藏,或指经典含藏众多之法门,故有此称。
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前,世自在王如来之时,有一国王听闻佛说法后,即发无上正直道意,乃弃王位出家,号曰法藏,其高才勇哲,超异于世,未久即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他发誓要拔众生于生死苦海,选择了西方安乐佛果,并发四十八愿,大地震动,天花飘落,法藏立刻证果,号称阿弥陀佛。以其所闻教法护持不失,聚集众多,故《无量寿经》译作“法藏”,即法的积聚之义。唐代所译之《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译作“法处”,宋代所译之《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译作“作法”,《大智度论》则译作“法积”。
法藏,音译昙摩迦、昙摩迦留。意译作法宝处、法处、法积、作法。
第312尊 常欢喜尊者
树要风骨人要信,造物钟爱在真诚,
义薄云天真豪杰,忠孝礼义值千金。
常欢喜尊者,即常欢喜菩萨。
据《大方广如来藏经》载,尊者曾参加过佛陀举行的法会,恭敬供奉过无数佛,得有大神通力,无所畏惧。尊者能转不退法轮,总持空藏法门,不舍志意,行不色想,深具济世度人之心。众生有礼敬称呼其名者,皆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转。
第313尊 威仪多尊者
千江万河向东流,天涯游子尽望乡,
不是故园休停歇,殷勤孝奉双高堂。
威仪多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威仪,指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轨。一行、二住、三坐、四卧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乃佛徒具足众戒者应遵守的生活准则。
诸佛菩萨及比丘僧众,坐作进退各有规度,称之为仪。坐作进退容仪可观,称之为威,谨守威仪规度,可以禁除贪、瞋、痴三毒,使心身清净,永无烦恼。尊者规度具足,慎行无误。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能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无论是坐于床、地,或者坐卧于枯草干叶之上,心中常念供养佛法僧宝,调协心思,排除世俗恶业的干扰,安住于佛性之中。此外,尊者尚有细行威仪三千,菩萨威仪八万四千,举手投足,无不循规合度,慎行无误,因而证得果位。
第314尊 头陀僧尊者
人生在世欲何求,温饱平安第一要,
风流狂荡值几许,空落白发老翁羞。
头陀僧尊者,即唐代僧人释头陀。头陀,意为抖擞,抖擞能去尘垢,修习此行能舍贪著。
据《宋高僧传》卷三十《唐镇州龙兴寺头陀传》载,尊者出生于贫穷之家,父母以开磨坊为生。头陀幼年器度温润,有长者的规仪。其父让他守磨,到夜深时分,头陀看到驴、牛己很疲惫,便放开驴、牛去吃草、饮水,自己代替驴、牛推磨,父母知道此事,为之罢业。头陀请示出家为僧,父母答应了他的要求。尊者曾修习十二头陀行,极为艰苦,被褥三十年不曾更换,身上披着破破烂烂的粪扫衣。随时按照佛法检查自己的言行,随时驱除尘障,住心于佛性的修养因而获得证果。尊者深受信奉佛教信徒的敬重,却不受人供施,号为“抖擞上人”。
第315尊 议洗肠尊者
牛马无知总糊涂,日夜鞭辔何辛苦,
众生有情皆性命,为免轮回当先悟。
议洗肠尊者,天竺人,晋时来洛阳。
尊者以洗肠涤胃为喻,教诲众生忏悔罪恶,清净心性而获安乐。其右乳边有一肉孔,时常以棉絮塞之,拔除其絮,一室光明如昼。遇朔望日,至水边引肠胃涤之,复纳之入腹内,后世常有人谓信佛曰洗肠,称之为“洗肠罗汉”。他告诫众生,要经常观想十方圣贤利益众生的功业,对照圣贤而忏悔自己,舒立心肝,洗涤肠胃,可灭一切罪、一切障。
第316尊 德净悟尊者
十八女儿一枝花,二十少年好年华,
青春易逝无消息,大江东去浪淘沙。
德净悟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德净悟,指德行清净无暇。
尊者深植慧根,崇信佛法,广做善行,培德因本。出家之后,修习禅定,得清净之觉悟,开起初知见,证菩提正道。又悯念众生之迷途误,心体为尘垢所蒙蔽,四处游走,为众说法,力图使众生知见自性清净,悟解佛法妙谛,脱苦海而得自在。
第317尊 无垢藏尊者
林中樵韵渔中歌,逍遥自在乐呵呵,
劝君温饱且知足,莫恋荣华是非多。
无垢藏尊者,即虚空藏菩萨的化身。梵名阿迦舍蘖婆,一作虚空孕,因其包藏一切功德如虚空,故名。虚空藏菩萨德布五方,每方各有一化身,北方化身名为无垢虚空藏菩萨。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虚空藏院之主尊,胎藏界曼荼罗释迦院之释迦右方胁侍、金刚界曼荼罗贤劫十六尊之一,密号如意金刚。
在诸大菩萨中,观音菩萨应天之日,大势至菩萨应天之月,虚空藏菩萨应天之明星(太白金星)。尊者拥有无量宝藏,但没有悭吝之心,随众所求而布施,利乐众生。尊者已得佛的神通,力图使众生脱离苦海,于虚空中得自在,随众所需,或法施,或财施,皆令欢喜。
无垢藏尊者作为贤劫十六尊者之一,又名金刚幢,或金幢。
第318尊 降伏魔尊者
勤谨谦恭少是非,沉毅刚强意可慰,
刚柔得济总成事,令君顺达乘云飞。
降伏魔尊者,即降伏魔菩萨。
《佛名经》卷九将其列为上首菩萨。据载,佛陀向大弟子舍利弗列举了应当礼敬归命的诸佛国世界,其中提到“南无风爱世界观世音如来国土,降伏魔菩萨、山王菩萨以为上首”。魔,即魔障,诸如生、老、病、死,七情六欲都是见道的魔障。魔障还包括那些专门破坏人所行之善事,甚至要伤害人们生命的外魔等等。
尊者为诸魔的克星,“能令诸魔发菩提心而为承事”,不仅使邪魔难以侵凌,而且能使诸魔弃恶从善。
第319尊 阿僧伽尊者
轻裘宝马上高台,金殿银阁为君开,
终生富贵享不尽,只为前生积德来。
阿僧伽,为无著菩萨之梵名,无碍之意,又称无碍障。北印度犍陀罗国普鲁夏普拉人,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珈行派创始人之一。
尊者出家后先从弥沙塞部学习小乘佛教,之后转学大乘佛教。阿僧伽的弟弟世亲菩萨是当时的名僧,阿僧伽的弟子狮子觉尊者密行莫测,二者都表示愿意听闻弥勒菩萨的教法。于是阿僧伽夜间升往兜率天在弥勒菩萨处听经,白天返回人间,为世亲及狮子觉等人讲述所听经义。阿僧伽将弥勒讲经付诸文字,撰成《瑜伽十地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摩论》,从而创立佛教瑜伽行派的理论体系。唐代玄奘西行主要目的就是求取《瑜伽十地论》。
第320尊 金富乐尊者
人生得意沐春风,千意万念皆畅通,
信手摘得真如果,福荫后代慰祖宗。
金富乐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金富乐,比喻俗人得金,欣喜倍常,出家之人得佛果犹若世俗之人得金,故名。
世俗之人以富为乐,于是拼命追求财富、贪求财宝。佛教则以之为外欲而加以排斥摒弃。“财欲”被列为“五欲”之一。《智度论》卷十七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己。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灸疥。五欲无益,如狗咬炬。五欲增争,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抗炬。五欲害人,劭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尊者视金钱财富如粪土,而一心向佛,出家修行,以金刚心断绝烦恼,得寂静之乐,而证阿罗汉果位。
第321尊 顿悟尊者
春临大地百花香,骑马踏青且信缰,
顺应自然总得福,欢欣恬静禄寿长。
顿悟尊者,即南北朝名僧道生(355—434),又称竺道生。东晋时之《涅槃经》学者。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寓居彭城(今江苏铜山),俗姓魏,又称直往菩萨。
尊者从竺法汰出家,故以竺姓。十五岁,即登讲座,宿学名士亦莫能抗御。二十岁,受具足戒,讲演之声誉遍于天下。初住建业龙光寺,后入庐山幽栖七年,师事慧远,博研经论,复至长安受鸠摩罗什之教,时称罗什门下四杰之一。义熙五年归复建业,主张“阐提成佛”,“顿悟成佛”说,教界为之哗然,其他之涅槃学者亦排斥之。遂再度栖隐庐山,他曾以顽石为徒,宣讲自己的学说,群石肯首欢跃。“道生说法,顽石点头”之典故即出之于此。直至昙无谶之《大般涅槃经》流传至建业,众人始叹尊者之卓识。著有《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等。此外,提倡四种法轮说,予后世之影响极大。宋元嘉十一年入寂,世寿八十。弟子僧瑾,道猷等继续倡导顿悟之义。
第322尊 周陀婆尊者
积善人家喜庆多,居家在路无坎坷,
家运蓬勃如春笋,贤孙孝子早登科。
周陀婆尊者,古印度僧人,即十六罗汉之注荼半托迦。
据说,其母本为富贵长者之女,与家奴私通而有孕,遂逃他国,在途中产生下二子。大的叫“半托迦”,意即“大路边生”。小的叫注荼半托迦,意即“小路边生”。尊者即后生者,故名小路。愚钝无比,后归依佛法,出家为僧,凡学之教法,随诵即忘,故时人戏称为愚路。后得佛陀点化,教示每日只念诵简短的“扫帚”二字。尊者每日清扫寺院,深悟“扫帚”二字真谛,扫尘除垢清净心地,业障渐除。某日忽然开悟,证得阿罗汉果。
周陀婆,又作周陀,汉译为不乐、小路,亦译作蛇奴。此尊可与第77尊周利盘特、第498尊注荼迦尊者同尊,可互参。
第323尊 住世间尊者
时之不来常悲叹,时之来矣且心宽,
人生百态尽如此,难逃悲欢离合关。
住世间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尊者己经历了无量数劫的修行,具有了成佛的品行与功德。本可以升往天界佛国乐土,然而甘愿长住世间,教化众生,使十方世界皈依三宝。尊者具有四身:圆镜智品显现法身,以饶益佛界众生;平等智品显现报身,以显益尚在世间修行的弟子;成事智品显现化身,以救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间六道及一切有情,使之脱离苦海,转生净土;观察智品身,则应机说法,根据众生贤愚情趣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教说导化。
第324尊 灯导首尊者
时来长安一枝花,运去洛阳邵陵瓜,
莫叹时运如转烛,天公造化总不差。
灯导首尊者,即导首菩萨。《佛名经》所列应当礼敬归命的十方诸大菩萨之一。佛法如灯,导引众生不至于迷航,故以为名。
佛教认为人生在凡夫地,总有无量罪过,若不及早忏悔,死后就会堕入地狱,受种种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若能及早回头,皈依佛法,受持并念诵导首菩萨名号,诚心悔过,则可灭罪增福。尊者熟谙佛法,自性清净,能以佛法导引迷茫众生脱离苦海,超生佛土,犹如破除迷雾的指路明灯。自性洁净之众生,若能受持并赞叹尊者,可得现世安稳,于未来世则可得无上菩提。
第325尊 甘露法尊者
节俭人家有余庆,谦恭君子有嘉名,
船到桥头自然直,绿水长流山常青。
甘露法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甘露,譬喻如来之教法,如来清净,长养众生身心,譬如甘露之德。《法华经·药草喻品》:“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十地经论》卷二:“如病思良药,如众依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甘露可滋润干涸的田野,使作物生长;如来之教法如甘露,可使人离烦惑见道。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世尊我今身有调牛良田,除去株杌,唯悕如来甘露法雨。”
尊者为求解脱,曾酿造甘露不死之药,饮后身轻不老。虽长生不死,但仍为世间烦恼所困忧,遂继续寻找获得永恒解脱之道。后皈依佛教,勤修佛法,悟得证果。视佛法为甘露法,胜过一切外道邪说,其功效非仙药所能比拟。尊者遵从佛祖教导,不辞劳苦,广宣佛法,降甘露法雨以普救众生,功德圆满,终获证果。
第326尊 自在王尊者
天地造物本爱才,君有夙根早培栽,
他年自结甸甸果,天堂有门为君开。
自在王尊者,即自在王菩萨。
据《维摩诘所说经》载,尊者曾参加佛陀的毗耶离庵罗树园和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举行的法会。《自在王菩萨经》载,尊者曾向佛陀请教如何能得大自在:“云何菩萨摩诃萨,于大乘法中得自在行,而能为人演说此法,以自在力,摧伏诸魔增上慢者及诸外道有所见得诸贪著者,令住大乘,具足大愿,成就戒行,得阿耨三藐三菩提?”佛陀为之说法,尊者欢喜受持,经过长期刻苦的修行,大智本行悉皆成就,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声名高远逾于须弥,深信坚固犹如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为大医王善疗诸病。
第327尊 须达那尊者
英雄气魄君子量,丈夫胆力何雄壮,
成事在天谋在人,不枉人世走一趟。
须达那尊者,佛祖的前世身,转生为湿波国太子。
尊者自幼施善,修佛教布施行,曾将国家所有珍宝,包括国宝大白象施于敌国。其父将他流放国外,以使其改过。他见众生痛苦,将所有财产,连同自己的孩子也一起施舍给穷病赢弱之人。天神为考查其是否真正乐施好善,化身为一婆罗门僧,将其妻子讨走,他亦毫不后悔。天神行七步后又将妻子还给他,帮他成就善良的愿望。父王闻知,将他接回本国,并赎回他的两个女儿,使其全家团聚。敌国国王闻知,亦回心向善,送回白象,两国和好,从此百姓吉祥安乐。
第328尊 超法雨尊者
人事多为情事牵,情事复被人事牵,
若将万般都放下,逍遥自在度年华。
超法雨尊者,即法雨菩萨。
法雨喻佛之教法。佛法滋润众生,令其由迷妄而至证悟,犹如雨之普泽草木,使其生长,而至开花结果,故以雨譬喻之。北本《涅槃经》卷二:“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
据《佛说决定总持经》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罗阅祗耆崛山中举行的法会。尊者智慧通达,揽摄法藏,洞察众生心意,善于因势利导,指迷解惑,如细雨滋润众生心田。《法华经·普门品》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第329尊 德妙法尊者
莫叹人心多不古,畜禽无父唯知母,
诗书礼义值千金,天地万物人楷模。
德妙法尊者,即三国名僧康僧会。康居国(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人。
德谓德行或功德,妙法谓佛法。德妙法意谓德行增长,功德圆满,妙尘可得。
尊者祖居印度,随父航海贸易,移居交趾(越南中北部)。父母早亡,矢志学佛。尊者出家以后,不为俗情所扰,刻苦修行精通三藏,天文谶纬、占卜诸法,无不知晓。尊者坚持不懈,因而获得证果。赤乌十年(247),至东吴都城建业(南京),弘扬佛法。吴主孙权喜道术,与他交谈后深感佛法之精妙,乃创立建初寺,命其于寺中译经传法,此乃江南佛寺之始,他于寺中译出《六度集经》、《杂譬喻经》,又注释了《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等,还初步将梵语介绍到汉地,晋太康元年(280)示寂。尊者是早期较系统地在汉地传播佛法的著名僧人。
第330尊 士应真尊者
日如车轮月如钩,中天曾耀云海浮,
人生自有常轨在,违情逆理徒遗羞。
士应真尊者,即罗摩阿罗汉。
应真,阿罗汉之旧译,《出三藏记》卷一曰:“旧经无著果,亦应真,亦应仪,新经阿罗汉。”即应受人天供养之真人。
据载,尊者原为憍萨罗国国王达萨拉塔之长子,为遵守父王之诺言,放逐南印度森林中十四年,随行之妃子为魔王所劫掠,因而此起战争。后得猴神哈奴曼之帮助,夫妻团聚,返憍萨罗国为王,后皈依佛法,十分虔诚,广植福田,终证阿罗汉果。
尊者系古印度文学作品叙事诗《罗摩耶那》之主角。印度人视尊者为民族英雄,据传为毗湿奴神之第七次化身,因受诸神之托,乃诞生地界以降伏恶鬼,为广受膜拜之人格化神。印度教中有一罗摩派。
第331尊 坚固心尊者
天庭浩浩地暝暝,时也命也有神灵,
人情天理休违逆,可保心安事又成。
坚固心尊者,或即坚固意菩萨,音译涅里荼地也舍也,系密教胎藏界地藏院之第八尊,介于除盖障菩萨与持地菩萨之间。
坚固心,指崇信佛法而不动摇。
尊者尊重诸佛,爱乐佛法,通晓经论,遭受逼迫而忍受屈辱,能不恼不瞋,是佛教普通僧众的功德海,通往清净乐世的引路人。无论在何时何处,尊者都能用智慧去开悟众生。看到孤儿,心中便生慈悲心;看到外道,便为他们误入歧途而悲哀;看到他人享有荣誉而高兴则心生欢喜。尊者在无尽的修行中不知疲倦,奋勇精进,利益众生逾越其他诸尊,故密号超越金刚。
坚固心尊者又作坚固惠菩萨、坚固菩萨、坚固深心菩萨、坚意菩萨。
第332尊 声响应尊者
中华大地分九州,人生百姓分九流,
工农商学各安位,天下太平度春秋。
声响应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佛教为了使众生了悟万法皆空,以“十缘生句”作为比喻,
(1)如幻:如同幻术,看似真实却无实质。
(2)如阳焰:如同阳光下的热浪,看似水却不可触及。
(3)如梦:如同梦境,虽经历却非真实。
(4)如影:如同影子,依附于实体却无独立存在。
(5)如乾闼婆城:如同海市蜃楼,虚幻不实。
(6)如响:如同回声,因声而起却无实体。
(7)如水月:如同水中月影,看似真实却无法捕捉。
(8)如浮泡:如同水泡,短暂易逝。
(9)如虚空华:如同虚空中的花朵,虚幻不实。
(10)如旋火轮:如同旋转的火轮,看似连续却无实质。
其第六曰“响”,即空谷回声。人立于谷底,大吼一声,便会有许多吼声从四面响起,这些回声似乎真实,其实究竟本无所有,正如镜影水月、梦中幻象、海市蜃楼一般。
尊者因听到空谷回音而豁然顿悟,证成正果。
第333尊 应赴供尊者
日月星辰共三光,照临大地亮堂堂,
心地磊落无尘染,前途光明未可量。
应赴供尊者,即佛祖。指断尽一切烦恼智德圆满,应受人天供养、尊敬者,堪为众生福田。
《禅苑清规》卷八:“僧为佛子,应供无殊,天上人间,咸所恭敬。”应供者即佛,应赴供,指即将成佛。
尊者使未度者度,未解者解,未安者安,未涅槃者涅槃。尊者平常不动,只要举足动步则使众生受益。南行七步,作众生最上福田;西行七步,使众生长寿不老;北行七步,使众生离生死轮回;东行七步,愿导化众生住佛入道,断灭烦恼魔;上行七步,使世间不为不净物所染污;下行七步,使法雨灭地狱猛火,令众生安稳欢乐。
第334尊 尘劫空尊者
事无可为不可为,立志坚定山可摧,
纵历千难和万险,三藏西天取经回。
尘劫空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空为佛教理论的核心。尘劫,又称尘点劫,分为“三千尘点劫”和“五百尘点劫”两种,均表示极为漫长的时间。“三千尘点劫”,即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物为墨,每经一三千大千世界而下一点,竟尽其墨,而其所经过之世界悉碎为微尘,谓其一尘为一劫。“五百尘点劫”,即磨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大千世界所有物为墨,每经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之国而下一点,竟尽其墨,而其所经过之世界悉碎为微尘,谓其一尘为一劫。尘劫空,指世上一切究竟本无所有。
尊者了悟世界之究竟空相,因此不争不求,在极为漫长的时间里,虔心供养一切诸佛,一心修行得大自在,心无所住,神通广大,超然解脱。
第335尊 光明灯尊者
大智若愚保身心,恃才狂傲祸临身,
时人不审此中意,争争逐逐为虚名。
光明灯尊者,即光明灯菩萨。
佛法如灯,照引众生,使众生由迷途向乐土。
尊者生于无佛之世。据载,曾与文殊菩萨等恭敬礼拜世间诸佛,七日中遍游十方世间,唯见佛陀的分身佛,不见他佛,于是返回天界。佛陀对众人说:“过去佛已经灭度,未来佛尚未降生,现在我己不住世间,就靠众菩萨去教化众生。佛陀告诫他们:要勤修佛法,坚固佛心,使自己获得无上的智慧,并广为众生说法。并提醒尊者等大菩萨,现在无佛住于世间,不要放逸佛法,退转佛心,而使佛法泯灭。尊者遵照佛陀教导,在无佛的世间广说佛法,劝导众生坚固佛心,礼敬佛、法、僧,其言如天灯照亮世界。
第336尊 执宝炬尊者
君子重义不重财,小人见钱眼便开,
势利小人交不得,未偿其欲受其灾。
执宝炬尊者,即执宝炬菩萨。
据《注维摩诘经》卷一载:尊者“执慧宝炬,除众暗冥。“宝炬”象征大智慧,能照亮众生心智,除去众生幽冥。
尊者以大慈悲普覆十方一切世界,心意广阔深远。尊者佛性清净,安住不动如须弥,无所染著如莲花,内外清净如摩尼宝,光明炽盛如熔真金。尊者以火炬般光芒万丈的智慧,引导众生走向极乐净土。
第337尊 功德相尊者
蝼蚁尚知惜生命,凡夫如何不贪生,
悬崖之下少驻足,是非之地莫乱行。
功德相尊者,即功德相菩萨。
功德相,又称功德相严,以正观心性,具一切庄严法身而得名,居于西方阿弥陀佛国。
据《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二载,尊者曾为众讲说十妙行。所谓十妙行,即:一、具福弘广,普慈众生;二、荫覆一切,如母视子;三、积德行善,不计功劳;四、精勤修习,舍慧化人;五、行十善行,转教倫;六、持戒净洁,犹如明珠;七、身品意业,以慈为本;八、所作事业,拯济为先;九、为众说法,微妙方便;十、常游诸国,为大国师。尊者的讲说成为欲求菩萨果位僧众的行为轨范。
第338尊 忍心生尊者
忠贞善良莫奸诈,不栽荆棘多栽花,
方便与人得方便,安乐身心富足家。
忍心生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忍”在佛教中,一指忍耐违逆之境不起瞋心,一指安住于道而不动心。忍心,指在修行中要具备忍耐的心性,顶住自身内在情欲和外界物欲的影响,使佛性种子生根开花,顺利成长。
尊者身处佛法遭排挤压抑之世,对佛法信心坚定,对众生之歧视不瞋不怒,宽以待人。深信佛教一定会重新受到人们的崇信,在其品格的感召下,佛教逐渐赢得广泛的信从。
第339尊 阿氏多尊者
为人忠诚是本份,奸诈小人休亲近,
勤俭得保身安乐,奢惰必至家贫困。
阿氏多尊者,又作阿资答等,在《法住记》的十六罗汉中位列十五,住鹫峰山。
阿氏多因长相异常丑陋,被父母赶出家门,只能靠行乞为生。然而,人们因他的容貌而拒绝施舍,他只好隐居山林。佛陀得知后,化身丑陋之人接近他,并通过示现变化教导他恭敬心的力量。最终,阿氏多皈依佛陀,勤修佛法,证得阿罗汉果,成为长眉罗汉。
佛陀涅槃前,众生挽留佛陀常住世间,得佛护持,免受苦难。佛陀见此,派十六罗汉不入涅槃,永住世间,济度众生。尊者与其眷属一千五百阿罗汉共住于鹫峰山,护持正法,饶益有情。世间众生如有灾难,可诚心发愿,设四方施舍大会,以衣食、药品施舍众僧,尊者等十六大罗汉可令施主得无上报果。
五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画尊者像,为双手抱右膝,开口仰视,齿牙毕显,脱落数枚。清乾隆称其为“心是菩萨,貌是鬼王”。
第340尊 白香象尊者
人生有甜也有苦,事业或成或全无,
各安其位多努力,命自己立信心足。
白香象尊者,即白香象菩萨。因身发异香而得名。
据《维摩经义疏》卷一:“白香象,其香最胜,大士(即菩萨)身香亦如是也。”白象,指全身洁白之象,以象有大威力而性情柔顺,故菩萨入母胎时,或乘六牙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萨性善柔和而有大势;且白象之六牙表示六度,四足表示四如意。
尊者前世为一白象,因在两国间的战争中,劝国王休兵息战,免除百姓痛苦,得以转世为人,经常参加佛陀的法会。为《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所列举的世人“皆应忆念”的诸大菩萨之一。尊者身发异香,护持众生,宣讲佛法声如雷鸣,直入众生之心,清除诸中盖障,如乐音、似甘露,滋润众生,催引众生心中之法芽。
第341尊 识自生尊者
你做工来我种田,信马由缰听自然,
丰衣足食得其所,君子荡荡无尤怨。
识自生尊者,即大白观自在菩萨。
出家人祝祷尊者,可预示未来前程。据《金刚顶瑜珈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规经》卷下载,僧众修炼瑜珈真言,在入睡前用衣服将头盖住,右侧而卧,排除杂念,用右手向右旋转摩擦面部,同时诵念大白真言二十一遍,唯独观想大白观自在菩萨,入睡后便可进入梦乡,预见前途吉祥或障碍,若梦见老者、国王、白衣少女、鲜花、水果等,预示前途吉祥。反之,若梦见屠夫、丑女等,则预示前途障碍重重。
第342尊 赞叹愿尊者
任享富贵与荣华,持盈保盛莫自夸,
河水东流又西转,千年铁树也开花。
赞叹愿尊者,因其德行而得名。
《文句》卷二云:“发言称美,名赞叹。”《行事钞》下三亦云:“美其功德曰赞,赞文不足,又称扬之为叹。”佛教认为赞叹诸佛是修行的重要法门。
据说昔时佛陀与弥勒同修菩萨行,同见弗沙佛入火定而大放光明,佛陀便翘一足,以偈赞佛七日,因而比弥勒超九劫而成佛。尊者发下誓愿,修持“赞叹供养正行”,一心赞叹供养弥陀佛,因而获罗汉果。
第343尊 定拂罗尊者
君本多才性敏聪,锦心慧手夺天工,
持此保得常安乐,铭谢造物赐神通。
定拂罗尊者,即弗若多罗(功德华)。罽宾国(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人。
据梁《高僧传》卷一载,尊者少年出家为僧,通晓三藏,尤精《十诵律》,以持戒清严见称于世,时人认为他己获菩提涅槃真正圣果。后秦弘治初年来中国,时帝姚兴待以上宾之礼。姚兴国师鸠摩罗什因其戒范谨严,也对他极为崇敬。此时佛法虽己传入汉地,然律藏尚未见传播。知尊者精通律藏,后秦君臣僧俗对他更加敬慕。弘治六年(404)十月,集聚僧徒数百人,在长安寺译经,请尊者诵出《十诵律》梵文,由罗什汉译。惜此经译出三分之二,尊者圆寂,大业未成而巨匠殒,僧俗大众,悲痛逾常。拂罗东来,使佛教律藏得以流传中原。
第344尊 声引众尊者
清风习习迎面来,晚霞当天呈异彩,
暮年光景令人美,安康宁静信悠哉。
声引众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天台维摩经疏》卷二云:“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利,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
尊者勤于修行,精研佛法,自己已得神悟,又慈悲为怀,冀救众生于苦海,遂以声说法,以其音声作为感召众生皈依佛法的手段,使众生忏悔罪业,修持善行,发菩提心。
第345尊 离净语尊者
凭君多才复多艺,世上万事皆可为,
殷勤祝愿鞭快马,万里鹏程早展翅。
离净语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佛之语曰净语;离谓分离辨析,离净语并非远离净语,而是能分析秽恶,张扬净语。
据《大集经》卷十载;“须弥可说口吹动,不可说佛有二语,实语、真语及净语。”佛语真实无诳,即净语。尊者生于无佛之世,无法聆听佛音,学法无师,问疑无友。但前世身生于有佛世界,宿业所至,喜闻佛法,勤于思维,虽未得果位,然佛性亦相当充盈。转生今世,尊者生性寂静,仍能分辨香花与毒草,不为世俗尘障所侵蚀,点滴修持,终于豁然开朗,获罗汉果位。
第346尊 鸠舍尊者
不贪富贵不会穷,不慕虚名人敬重,
立志纯朴任自然,做个快活逍遥翁。
鸠舍尊者,即鸠舍菩萨。《佛名经》列为应当礼敬的十方菩萨之一。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若欲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当受持并诵念诸大菩萨,其中包括鸠舍菩萨。佛教认为,众生不论贵贱贫富,生在凡夫地,都有无量罪过。如或因宿业而生罪,或从六根而起过,或以内心自邪思维,或借外境起于染著,等等,皆可坠入十恶境地,因此,众生应向鸠舍菩萨等礼敬忏悔,虔诚皈依,则可灭无量罪,长无量福。
第347尊 郁多罗尊者
少小立志欲雄飞,青春求学不知疲,
年富力壮展宏图,功成名就光门楣。
郁多罗尊者,佛陀之前世身。
尊者在无数劫以前是波罗捺国五百仙人之师,因怜悯众生多苦多难,遂发愿求正道。曾自剥身皮为纸,拆除身骨为笔,用血和墨,以换取婆罗门的颂偈。婆罗门偈曰:“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不两舌恶口,妄言及绮语。心不贪著欲,无瞋恚毒想,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尊者得偈后,传授给国民,教给他们诵读,并照此修行。国内由此少忧愁而多欢乐。
第348尊 福业除尊者
人生道路多坎坷,丈夫意气易消磨,
欲得心动意不动,全神修练罗汉果。
福业除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据《增一阿含经》,福业有三:
一、施福业,施于贫穷之人,可获世出世之福利;
二、平等福业,以平等之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可成世出世之福利;
三、思维福业,以智慧思维观察出离之法,为出世福善之业。勤修福业,可得福报,享人天乐果。
尊者由修福业开始,又超越福业修不动业,即色界、无色界之善业,最后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导引众生皆入净土。
第349尊 罗余习尊者
车如流水马如龙,人生得意似春风,
切莫沉醉不清醒,懵然堕入陷阱中。
罗余习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尊者善长灭除佛教僧众的世俗余垢。罗为梵天五十字门之一,有“火”义。余习,残余恶习。
佛教视贪、瞋、痴为世俗三毒,贪毒使人引取无厌,瞋毒使人易起愤怒,痴毒使人心性暗钝。诸佛修习既久,心性清净,世俗三毒己永尽无余。有些高僧、罗汉,虽然己经断除烦恼,但是仍然残存世俗的某些垢染,犹如器皿中的香料,香料取走后香气犹存,又如灶中的柴草,烟火虽熄而炭灰不尽。诸圣者亦有余习,如舍利弗有瞋恚余习,毕陵迦蹉有慢之余习。尊者能以智慧之火,除高僧、罗汉余习之暗,资生佛性之明,使僧俗大众身心清净,增益佛性。
第350尊 大药尊尊者
入奢容易入俭难,人生处处有难关,
真是英雄不皱眉,气盖世兮力拔山。
大药尊尊者,即大药王菩萨。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忆念大药等诸大菩萨名号,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据《大宝积经》卷一百一十云:尊者本为外道,在过去七佛之第一佛毗婆尸佛时植有善根,尊者心向佛法,常思考“识”的意义,可惜始终不能决了。尊者仰望佛法如饥似渴,常恐佛陀入于涅槃而自己未闻佛法,愚昧无知,不识善恶,迷惑转轮转生死若干趣。在一次法会上尊者向佛陀请教,除疑网,得解脱。
据云尊者能“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
第351尊 胜解空尊者
落花有意应无意,流水无情似有情,
台上戏文一出出,颠倒台下几多人。
胜解空尊者,宋代高僧可观(1092——1182),法号解空,字宜翁,号竹庵,为天台宗巨匠智礼之四世传人。解空,本指悟解诸法之空相,胜解空即善于讲说佛法理体之空相。
尊者十六岁受俱足戒,学天台,初依止南屏精微,后闻车溪择卿禅师声震江浙,负笈从之,得其法。南宋建炎初,住持嘉禾寿圣寺,绍兴年间(1131—1162)转住当湖德藏寺。讲经余暇,则补注《楞伽经》。其后移住祥符寺,因染疾退隐至当湖南林之竹庵。乾道七年(1171),应丞相魏把之请,住持北禅天台寺,淳熙七年(1180),受魏宪王请,为南湖延寿寺之主,未久,又归隐当湖之竹庵,淳熙九年示寂,享年九十一。生前,大慧宗杲曾由径山前来与言谈终日,誉之以“教诲老龙”。
著有《楞伽说题集解补注》四卷、《兰盆补注》二卷、《山家义苑》二卷、《竹庵草录》一卷等。
第352尊 修无德尊者
有心栽花花不活,无意插柳柳成荫,
恩怨得失休计较,是非功过听后人。
修无德尊者,即菩提达摩,中国禅宗的创始人,又称达摩祖师。尊者原为南印度人,通晓大乘佛法,远渡来到中国,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对后世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无德,即无功德。
据《五灯会元》卷一载,梁武帝曾问修庙兴寺的功德,尊者答称:“无甚功德”。尊者生当佛法炽盛时,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众生只知建寺塑像斋僧,以求消灾免祸,却不知探求佛法精义,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尊者于是心生悯念,便以修无功德之理教导众生,识得自性即是佛,菩提路本在心中。
此尊与第307尊达摩真尊者同尊,可互参。
第353尊 喜无著尊者
皎皎有如云中月,殷殷更似腔中血,
月冷血热无相关,千尤万怨休言说。
喜无著尊者,即唐末高僧文喜,赐号“无著”。
尊者七岁出家,初学《四分律》,后遍访名山大刹。宣宗初,往五台山礼文殊,遇一老翁牵牛而行,迎尊者入寺,翁纵牛升堂。翁曰“近由何处来?”尊者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尊者曰:“末法比丘奉戒律不少。”翁曰:“有几何?”尊者曰:“或三百,或五百。”却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尊者曰:“有几何?”翁曰:“前三三,后三三。”翁呼童子均提出茶。拈起玻璃盏问曰:“南方还有这个否?”尊者曰:“无”。翁曰:“寻常得甚么吃茶?”尊者无对。辞别时,翁令童子相送。尊者问童子前三三后三三是几许,童子呼“大德!”尊者应诺。童曰:“是几许?”尊者曰:“是为何处?”童曰:此金刚窟般若寺。尊者憬然悟彼翁是文殊菩萨!此即著名的“前三三后三三”禅门公案。
懿宗咸通三年,尊者至洪州观音院,参仰山寂禅师,顿悟心要。光化三年示寂,圆寂时对众弟子说“三界心习即是涅槃。”言毕,端坐而化,世寿八十。
第354尊 月盖尊尊者
芥茉种子植地下,长出巨木耸入云,
撒下点点苦汗水,结出硕果沉殷殷。
月盖尊尊者,印度毗离舍国人。
据《维摩经·香积佛品》、《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载,尊者曾入维摩方丈,听不二法门。有一年,毗离舍国发生了瘟疫,有五个夜叉专门吸人精气。他率领五百长者拜见释尊,释尊叫他们礼拜西方三圣。尊者乃请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此西方三圣,救除国内六大恶疫,观世音菩萨为宣说消伏毒害陀罗尼神咒,瘟疫顿除,夜叉匿迹。禅宗之山门阁上,于观音右边常安置尊者之像。
第355尊 旃檀罗尊者
暮时擂鼓晨时钟,缥渺虚无若梦中,
古佛青灯长作伴,世上岂有色与空。
旃檀罗尊者,前世曾为国王。
远古时有一国王名旃檀罗,发誓要灭绝释迦族的男女。据《仁王经疏》卷上载,当时在深山中居住一位仙人,眼观天下事,将释族男孩藏在仙府。旃檀罗得知此事后,趁仙人不在府中之时,将男孩偷出,用太阳光煎烤,男孩即将命终时,仙人又将他救走,用神通把他藏在甘蔗田的牛粪里,由此释迦族得以嗣继。旃檀罗王作恶多端,其后代被罚作贱民,身穿垢衣,面目污秽,出行时手执标帜,以自示不洁。佛陀成道后,他的转世身痛改前非,归依佛法,广行善事。佛陀见此大为欢喜,不计家仇,为其说法,终获罗汉果位。
第356尊 心定论尊者
金丝笼鸟食黄粟,却闻夜夜啼如哭,
林中群鸟觅食难,啁啾欢跃自扑扑。
心定论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定,指“止心于一境,不使散动”。论为三藏之一。
尊者精研佛典中佛祖与弟子有关佛法的问答,从而获得重要启发,消除乱心。据《智度论》卷二六:“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是指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能得点。”尊者勤行修习禅定而得定心,定心湛然如止水。此后,更加坚固信心,勇猛精进,终获证果。
第357尊 庵罗满尊者
莫怕前途尽难关,打点心思再登攀,
水流东海莫回头,丈夫有泪不轻弹。
庵罗满尊者,为庵罗树花生出之女,“庵罗”为印度的一种果树,又称庵摩罗,庵摩洛迦。
尊者嫁给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生子耆婆。耆婆成人后成为王舍城著名医生,皈依佛教,医术高明,且佛理渊博,以行医劝说众生信奉正法。庵罗树女在其影响下也信奉佛教,曾将庵罗树园施与佛祖及其弟子在园内居住、讲法传道,此成为佛教初期活动的重要场所。随后,频婆娑罗王也皈依佛教。尊者功行无量圆满,证得阿罗汉果。
第358尊 顶生尊尊者
皓月当空众星捧,万条溪流汇江洪,
繁花一枝意未足,春在万紫千红中。
顶生尊尊者,即顶生菩萨。
据佛经记载,为众生应当礼拜归命的大菩萨之一。
众生在凡夫地,不论贵贱,或以往世之因,或由今世之业,皆有无量罪过。应于每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初夜、中夜、后夜六时,敬礼忏悔。合掌并一心默念尊者名号,可行解脱。
第359尊 萨和坛尊者
幻海慈航帆欲张,梵末法螺吭震天,
众生大苦凭谁度,迈前一步是船舷。
萨和坛尊者,即萨和坛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世间众生,若犯有无量罪恶,按佛教的说法,来世或堕入地狱,受地狱猛火的薰烤;或转生畜生,相互之间血肉残食;或转生饿鬼,受百年饥渴之苦。此种人若能受持读诵尊者名号而思维赞叹,并发愿改过自新,则可消除罪业,免受诸苦的折磨与煎熬。善良众生若能受持读诵尊者名号并思维赞叹,则远离诸苦,不仅可得现世安稳,于未来世亦可得无上菩提。
第360尊 直福德尊者
沉沉黑夜行路难,暗中摸索多沟坎,
立功立言先立志,心中自有灯一盏。
直福德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直,据《注维摩诘经》引僧肇语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諂,此心乃是万行之本。”
福德,谓一切所得之善行,或谓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
尊者以直发心之始,成就一切善行,因而得福利之果报,享受人天乐果。
尊者在四川新都宝光寺罗汉堂内,被塑成为乾隆皇帝的金身戎装相。
第361尊 须那刹尊者
人言似剑心似钩,三教九流难应酬,
谦恭慎谨持操守,是非之地不须留。
须那刹尊者,佛祖声闻弟子。
尊者初入佛门时不守戒律,据《大智度论》卷一百载,“佛有恶弟子,须那刹多罗。”佛祖在白善山时,一日,尊者向佛祖请教拉弓箭的方法,佛祖认为弓箭有伤众生身命,且尊者佛性浅薄,遂拒绝了他的要求。他大为不满,宣称不是佛祖的弟子。在佛祖讲经时曾反披袈裟,两手高举恐吓佛祖,并高呼:“我是天地大神,我今降临世间,你快快回避!”佛祖说:“我将要成道时,遭十八亿恶魔围攻,不能损伤我一根毫毛。你反披袈裟难道就能吓到我吗”,须那刹狼狈而逃。后受佛祖感化,改恶从善,皈依佛法,成为佛祖的侍者。佛祖有一四天王山中自然生成石钵,为希世之宝。尊者出于对佛祖的尊敬,终日手持石钵侍立佛侧,而不觉其重,终获罗汉果位。
第362尊 憙见尊尊者
黑夜沉沉谨慎行,当心地下有陷井,
是非之地留不得,走穿黑夜即天明。
憙见尊尊者,即一切众生喜见菩萨。
据《妙法莲花经》卷六说:在过去世中,有一佛,名叫日月净明德如来佛。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因听此佛讲《法华经》而修习苦行。满二千岁后,得现一切色身三昧。他对自己修行的成果非常高兴,便想报答日月净明德佛,于是踊身于虚空,雨曼陀罗等各种香花。但感以法力供养不如以身供养,便服食各种香料,满二千岁后,以香油涂身,再裹上天宝衣,衣上复涂香料,发神通力使自燃。顿时,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世界,身火一直燃烧一千二百年才熄灭。尊者命终,转生于净德王家中,前识未泯,又上虚空到日月净明德佛所,日月净明德佛将归于涅槃,便以佛法相付。尊者在佛涅槃后将舍利装入十一万四千宝瓶,起建十一万四千塔供奉,又自燃两臂在各处塔前供养。尊者对大众说:“我舍两臂,必当得佛金色之身。若实不虚,令我两臂还复如故。”话音刚落,两臂果然恢复如故。
第363尊 韦蓝王尊者
世人多为情所苦,汉水长江本异途,
若欲解得逍遥乐,扬子江头问渔夫。
韦蓝王尊者,即韦蓝王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之一。
尊者具有清净天眼,能遍观世间善恶诸事,劝导众生灭恶,有过必改,才能得到如来无上妙法。告诫众生交友要慎重,若自身清洁,遭逢恶友,也会造下无数的罪业,堕入地狱。只有身不行恶事,口不出恶言,心不思恶念才能走正道,得正果,偶而做了恶事,切不可隐瞒,应该受持尊者名号并思维赞叹,诚心悔过,向尊者发誓改过自新,以往罪业则可获消除。
第364尊 提婆长尊者
三国鼎立魏蜀吴,一代天骄沉沙去,
鉴古知今智者有,狂傲骄奢非可取。
提婆长尊者,即僧伽提婆。本姓瞿昙,故又称瞿昙僧伽提婆,北印度罽宾国人。
尊者学通三藏,尤善《阿毗昙心论》,洞其纤旨。前秦建元年中(365—384)至长安,十九年应比丘法和之请,与竺佛念合译《阿毗昙八犍度论》二十卷。翌年,高僧道安主持译出之《尊婆须蜜菩萨所集论》,即请尊者与僧伽跋澄、昙摩难提共宣梵文。后昙摩难提曾译出《中阿含经》及《增一阿含经》,文义颇多差谬,而当时僧界领袖道安己示寂,又值关中大乱,故欲修正而未果。后数年,时局清平,尊者与法和等众徒东游洛阳,研讲《阿含》等经,遂通晓华语,乃更译出《阿毗昙心及鞞婆沙》等论,并改定先出之众经。未久,应慧远之请,渡江登庐山。东晋太元十六年(391)于般若台译出《阿毗昙心论》四卷及《三法度论》二卷。隆安元年(397)游建业,受瑯琊王司旬素之延请,重译《中阿含经》,宣讲《阿毗昙》,名僧毕集,众皆悦悟。计其所译经典约百余万言,道化声誉之高,东汉安世高以来,无有出其右者。
提婆长,又作僧伽提和、僧伽谛婆,意译为众天。
第365尊 成大利尊者
菊花浓艳梅花香,秋菊冬梅各擅场,
他山之石可攻玉,谦虚谨慎集众长。
成大利尊者,即成利菩萨。成大利,意即成佛。
《十住毗婆沙论》载,尊者在过去时代,曾降伏一切恶魔怨鬼,以无边智慧利益众生,众生都诚心供养,向其行头面触地礼,在现在世,仍然怜悯众生,常转无上法轮,与众乐、拔众苦,功德圆满本可获金身佛果,但怀着慈航普度的心怀,仍愿长住世间,度众生出苦海入净土。
第366尊 法首尊者
壮志豪气莫消磨,休怕路途艰险多,
忍得十年寒窗苦,一朝登科中头筹。
法首尊者,即法首菩萨,是金刚佛国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为众生应当礼敬的大菩萨之一。
据《佛说正恭敬经》载,尊者曾参加佛祖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举行的法会。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载,尊者为娑婆世界西北无极远处的金刚佛国世界一乘度佛前的上首弟子。《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礼敬尊者等大菩萨,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367尊 苏频陀尊者
诸恶莫作名为戒,众善奉行名为慧,
临渊羡鱼退结网,发家致富彩云归。
苏频陀尊者,佛祖的最后一位弟子。
《法住记》所列十六罗汉中的第四位,据说尊者率领七百阿罗汉,住在北俱卢洲,护持佛法,饶益有情。
尊者为纪念佛陀,曾特制一塔,随身携带,故又被称为“托塔罗汉”。其像有多种,敦煌千佛洞第七十六窟之壁书所绘者,为趺坐于岩上,右手屈食、中二指,左手持水瓶,置于胸前。画之左上部题有“北俱卢洲第四尊者苏频陀大阿罗汉”。唐代禅月大师贯休所画尊者像,结跏趺坐于石上,著通肩法衣,右手握拳,左手按于膝上。苏东坡赞曰:“聘耳垂肩,绮眉覆观。佛在世时,见此耆年。开口诵经,四十余齿,时闻雷雹,出一弹指。”
在《阿罗汉具德经》中,苏频陀又被译为“输毗多”。
第368尊:众德首尊者
身如寄尘生如梦,岁月如梭倏忽飞,
风花雪月成空幻,少壮惰懒老来悲。
众德首尊者,即功德首菩萨。
尊者以功德智慧修炼其心,深心佛法坚固,犹若金刚,声名逾于须弥,法宝普照而雨甘露,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尊者佛法精通圆融,辩才无碍,并说佛法音声如雷震狮吼,因其震撼,众生心中魔障如瓦解冰消,菩提心豁然呈露,故深得众生受戴。
第369尊 金刚藏尊者
路遥方知马力足,日久始识人真心,
世间是非缘何起,人心隔肚莫轻信。
金刚藏尊者,金刚藏菩萨,又称金刚藏王,为密教贤劫十六尊之一。尊者获等觉阶位,居大乘五十二阶位中之五十一位,是诸菩萨中的最高阶位。
据《十地经论》卷一:“何故名金刚藏?藏即名坚,其犹树藏,又如怀孕在藏,是故坚如金刚,名金刚藏。是诸善根,一切余善根中,其力最上,犹如金刚,亦能生成人天道行,诸余养根所不能坏,故名金刚藏。”
尊者之名常出现于诸大乘经典中,《华严经》第六会十地品,特举为上首。
第370尊 瞿伽利尊者
千年古树靠深根,壮志赴义不留连,
前途纵有千般险,快马犹自再加鞭。
瞿伽利尊者,佛祖之徒弟,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的弟子。
根据佛教传说,一天夜晚,舍利弗与目见连二人途中遇雨;借宿于一陶工家,次日早晨,有一女人沐浴,为尊者所见,便诬陷舍利弗、目连二人德行不净。佛陀闻知非常生气,多次加以申斥,尊者不改。遂罚其生疮而死,堕入阿鼻地狱。尊者其后悔过自新,转生世间,勤修佛法,得罗汉果位。
瞿伽离,又作俱伽俱,仇伽梨、瞿波离、瞿和离等,意译曰恶时者、牛守。
第371尊 日照明尊者
意志坚定莫迟疑,万事可成当雄飞,
今日寒窗影孤独,明朝雁塔姓名题。
日照明尊者,唐代中天竺高僧日照(613—687),音译地婆诃罗。
尊者广通三藏,兼善五明,严守戒行而神机朗逸,曾住于摩诃菩提及那烂陀寺。高宗仪风(676—678)初年随玄奘法师至唐,高宗迎请住锡长安魏国西寺,介绍印度中观派之新学说,就鸠摩罗什以来之三论而言,称新三论,并与大德道成律师、薄尘法师等十位名僧译经,时贤首法师,亦曾亲自来协助日照校勘。至武后垂拱年间,共译出《华严经入法界品》、《佛顶最胜陀罗尼经》、《大乘显识经》等十八部,三十四卷。垂拱三年十二月于东都洛阳太原寺入寂,享年七十五。弟子建塔供养,塔旁建寺,后经武三思奏请,赐寺额名“香山寺”。
第372尊 无垢藏尊者
心急喝杯茉莉茶,千难万险莫惊怕,
风暴过去天晴朗,好看满园尽繁花。
无垢藏尊者,即无垢藏菩萨。
据《大宝积经》卷二十九载,有一佛国世界名遍清净行世界,其佛名为普花如来,无垢藏是普花如来佛前上首菩萨。当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中说法时,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佛土世界,普花如来便令无垢藏菩萨率领九万二千诸菩萨众前来听法。无垢藏到达后,先头面礼足,向佛陀佛致敬,然后将普花如来命他转送的七宝千叶莲花转呈佛陀,并转达普花如来对佛陀的问候,语毕,即升虚空结跏趺坐,专心听讲。另据《生经》卷三载,佛陀在摩竭陀国菩提树下初成道时,无垢藏亦曾从遍清净行世界来会此所。
第373尊 除疑网尊者
人靠衣装马靠鞍,世人难不重衣冠,
君有超才人不识,待时而至且耐烦。
除疑网尊者,即除疑菩萨。
《法苑珠林》载:“佛言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破戒,二疑网,三邪见,四悭悋。”疑网,谓众多疑念,致人困惑不能解脱,犹遭罗网。世上众生疑惑交织有如密网,从诸佛法可除疑网。
据《十住婆沙论》卷五载,尊者己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转法轮、雨法雨、击法鼓、吹法螺,广布佛法于世间,济度众苦,利乐有情。劝导众生要孝顺父母,勿伤人,勿歁人,勿扰人,不盗窃佛塔、寺院。尊者能用佛法解除众生疑惑,皈依佛法,引导他们走上佛国清净乐土。
第374尊 无量明尊者
远看群山绿蒙蒙,近看草木倍葱茏,
相近相交待日久,日久知心情愈浓。
无量明尊者,即无量明菩萨。
据《华手经》卷四载,在破疑佛居住的疑悔世界和无边功德成就佛居住的德住世界之间,有一处佛土世界,名叫妙禅,尊者为无相音佛前的上首菩萨。尊者具有绝大智慧,其光明掩盖日月,遍照人间,使众生走出幽冥,走入佛国清净乐土。
第375尊 除众忧尊者
居家度日欠计量,寅时必食卯时粮,
细水长流多节俭,万事安顺保小康。
除众忧尊者,即除一切忧冥菩萨,密号大救金刚,居胎藏界曼陀罗地藏院最上端。尊者能除一切众生的忧恼痛苦。
佛教认为世间充满种种忧恼痛苦,总结为:
(1)生老病死,这是世间众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痛苦;
(2)爱别离,与妻子儿女所爱之人离别,感情难舍而痛苦,
(3)怨憎会,与憎恨仇家交集相会,心情不快而痛苦;
(4)求不得,渴求而不能得到的物质或感情,苦不堪言;
(5)五阴盛为苦,人的身心总称为五阴,身心妄想炽盛生长,身心都在承受诸苦。
诸苦生众忧,众忧而不能自拔。
尊者怜悯众生,通过广布佛法,使众生产生智慧,智慧生而众苦灭。
第376尊 无垢德尊者
浮躁偏激多误事,沉稳谨慎事可全,
脚印深沉步步走,甘蔗越吃越香甜。
无垢德尊者,即无垢藏菩萨。
无垢,又作无漏,漏即烦恼,贪瞋痴等烦恼日日夜夜由眼、耳、鼻、舌、意六根门泄漏流注而不止,故谓之漏,无漏即除烦恼使心无垢染,恢复清净本性。
佛教认为,人心本自清净,但为烦恼所染,犹如明镜被灰尘掩蔽,尊者己无有烦恼恢复了清净本性。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五载,众生若礼敬尊者,可以得无上正等正觉,忆念尊者之名,可以帮助众生拂去尘埃,呈现晶莹无瑕之本体。
第377尊 光明网尊者
读书万卷如有神,无如江山万里行,
为人应有多见识,井中之蛙寡知闻。
光明网尊者,即光明网菩萨,为护念佛行之二十五菩萨之一。
佛教认为,对于具有邪见之人而言,佛法犹如光明网,能令其弃暗投明。据载,弥勒佛曾发下誓愿,普度众生升往极乐净土。若世间众生能口念弥勒佛号,而且专心观想,思维不乱,口心一致,便能感受到弥勒佛大悲愿的回应,念佛者的心意与大悲愿的回应力相感应,就能进入念佛三昧。天下的善人修持此法,可免除祸灾,升住极乐净土;天下的恶人修炼此法,可改邪归正,久而久之也可升往极乐净土。尊者智慧如明,具有极大的威德,能禁止凶神恶鬼扰乱修行者的心念,保护其日夜安稳修习功德。当修行者功德圆满时,尊者便与弥勒佛一起前来迎接,使之转生极乐世界。
第378尊 善修行尊者
人不如故衣要新,新衣着体添精神,
路遥方能知马力,旧友深交得知心。
善修行尊者,即修行菩萨。
据《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云:“修行菩萨,住堪忍地中,能忍种种诸苦恼故。”堪忍地,菩萨十地中初地之别名。《玄义》卷四上曰:“上持佛法,下荷众生,名堪忍地。”
尊者智慧宽广,崇信佛法,住于堪忍地中,善于忍受种种苦恼。《南本涅槃经》卷十一曰:“菩萨摩诃萨住此地己,则能堪忍贪欲恚痴,亦能堪忍寒忍寒热饥渴,蚊虻蚤虱,暴风恶触,种种疾疫,挝打楚挞,身心苦恼,一切能忍,是故名为住堪忍地。”尊者为了升入清净乐土,帮助众生解脱,忍受种种苦恼。
第379尊 坐清凉尊者
一草一木乃盆景,千枝万树始成林,
孤胆英雄多凶险,众志成诚岳家军。
坐清凉尊者,即唐代高僧澄观(738-839),俗姓夏候,字大休,华严宗四祖。号清凉国师、华严菩萨、华严疏主。祖籍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
尊者十一岁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十四岁得度。成年后启蒙游南北名寺,通各派学说,尤重法藏之华严教法。贞元十五年(一说十一年)德宗圣诞,召入内殿,阐扬华严宗旨,德宗赞他“言雅而简,辞典丰富,能以圣法,清凉联心”。因此赐号“清凉国师”。尊者曾立十愿以自励,依此赐号而称“清凉十愿”。顺宗即位,亦礼之为国师,朝野悉慕高风。宪宗元和五年(810),答宪宗之问,述华严法界之义,以深惬帝旨,加号“僧统清凉国尊者”。任僧统,领管全国佛教。开成四年示寂,世寿一0二(一说元和中示寂,寿七十余),葬于终南山石室,相国裴体撰碑文。尊者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弟子有密宗、僧叡、法印、寂光,得法者凡百余人。著作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纲要》三卷、《五蕴观》、《三圣圆融观门》等。
第380尊 无忧眼尊者
斑鸠代孵喜鹊蛋,瘦猫吓破肥鼠胆,
万物相生又相克,各入轮回复循环。
无忧眼尊者,即阿育王,意译无忧王,又称天爱喜见王。生于佛陀入灭后百年左右。
尊者为中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第三世王,约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统一印度,为护持佛教最有力之统治者。王幼时生性狂暴,不得其父宠爱,于父王崩后,杀诸兄弟登王位,后仍狂暴杀戮百姓,广造牢狱,残害无辜百姓,因而有“旃陀”(暴恶)之称。后幡然悔悟皈依佛教立佛教为国教,在国内建八万四千僧伽蓝,造八万四千佛塔,即位十七年于首都华氏城举行第三次佛典结集,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参与者有长老一千人,经九个月遂竞其功。后在全国颁布教令刻于摩崖和石柱,继之派使往诸国,从事传道工作,远至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地。因功德无量,故其后半生有“达磨(正法)阿育王”之称。
第381尊 去盖障尊者
天空飘过一流星,淡淡银河漾碧痕,
星珠早书凋谢去,犹留光芒暖人心。
去盖障尊者,即除盖障菩萨,又名除一切盖障菩萨、降伏一切障碍菩萨、弃诸阴盖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密教胎藏界坛城(曼荼罗)除盖障院之主尊,密号为离恼金刚。表示消除一切烦恼,并为众生请教消除烦恼的种种法门。
除盖障菩萨以大悲愿力故,能除尽众生一切心垢障碍,特别是“五盖障”(贪欲、嗔恚、昏眠、掉悔、疑心),这些障碍覆盖心性光明,阻碍修行者证得禅定与智慧。。《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一云:“除一切盖障菩萨者,谓障为众生种种心垢,能翳如来净眼,不能开明,若以无分别法,灭诸戏论,如云雾消除日轮显照,故曰除盖障。”
除盖障菩萨的形像一般为右手结无畏印,左手持莲华,华上有如意珠,表示以菩提心中之如意珠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
尊者具大慈大悲之心,为大众拔除障门,满足众生之愿,使众生身心安稳而无畏惧。《佛说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大乘宝云经》载,如有众生得闻除盖障菩萨名号,一弹指顷而发善心即能得除一切障碍。
第382尊 自明尊尊者
千里之行脚下起,参天大树靠种子,
凡事落在细微处,眼高手低不可取。
自明尊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明,为智慧之别名,《佛地论》卷一曰:“有义明者以慧为性,慧能破暗,故说为明,有义无碍,善根为性,翻无明故。”
又《大乘义章》卷十四曰:“知法显了,知名为明。”自明即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佛之一切种智,或云自然智、无师智。
尊者解脱众生于苦海,善于激发众生所具的潜在智慧与能力,使其明心见性,脱离垢染,进入清净的佛国乐土。
第383尊 和伦调尊者
青山座座耸云天,高高山上有真仙,
世人但觉神仙好,勤修苦练几多年。
和伦调尊者,即和伦调菩萨。
据《般舟三昧经》记载,佛陀讲授一心念佛证得念佛三昧的法门,尊者等菩萨皆大欢喜持锦衣珍宝供养佛。“佛言:菩萨有四事疾得是三昧。何等为四?一者不信余道,二者断爱欲,三者如法行,四者无所贪生。是为四。菩萨疾得是三昧。”无数劫以来,尊者便已开始学佛求道,修习般舟三昧。而今,尊者住于世间,众生若遇有急难,只要呼唤其名,便能得到尊者的庇佑,遇难成祥、转危为安。
第384尊 净除垢尊者
有书方为真富贵,无知乃是大贫穷,
庸人侥幸得好运,花开不过百日红。
净除垢尊者,即净三垢菩萨。
三垢,又作三毒、三根,即贪、瞋、痴,为一切烦恼之根源。贪,指对自己喜欢的事物生贪欲之心;瞋,指对自己讨厌的事物生恚怒之心;痴,指看不清事物本质的迷暗之心。
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载,尊者曾和诸大菩萨、比丘一起点化阿阇世王,使之开悟。尊者经过长期修行清除了贪、瞋、痴三毒后,拔除了烦恼之根,帮助众生脱离苦海。正如《无量寿经》说:“消除三垢冥,广济众厄难”。
第385尊 去诸业尊者
青蛇行路弯弯转,乌龟赛跑慢慢爬,
人各有性莫强求,勤谨立命保身家。
去诸业尊者,又名除业菩萨,为释迦如来五佛顶之一。
“业”,古印度语称为竭摩,即梵语(Karma),中文翻译为“业”。佛教认为业包括三种,也叫三业,即:身业、口业和意业,也就是人的一切行为、语言以及思想。业分善、恶、无记。佛教中特别强调了业的因果报应,善业可以带来好的果报,而恶业则会导致不好的果报,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如是之。有些业只影响个人,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有些业众人所造,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业”有驱使造作的力量,故称“业力”,有如念珠的线,牵引着众生的生命,永无休止地在六道轮回不已。
据《尊胜佛顶修瑜珈法仪规》卷下载,佛陀慈悲无量,怜悯众生遍堕恶趣之苦,便入除障三摩地。佛入定后,从其头顶显示出轮王形象,此轮王即尊者。尊者出现时,十方世界发生六种震动,一切地狱六道众生,或即将堕入地狱的罪人,都被救助而获得解脱,升往十方清净乐土。
去诸业尊者,又名推碎菩萨,尊胜菩萨,除障佛顶菩萨。
第386尊 慈仁尊尊者
欲学跑步先学走,欲学做事先做人,
高高山上一竿竹,青竹正直又虚心。
慈仁尊尊者,即慈仁菩萨。
据《菩萨璎珞经》卷十四载,当佛陀在摩揭陀国尼连禅河边菩提树下成道后,在法乐讲堂举行法会。十方诸菩萨均从各佛国世界来到佛陀身边,劝请佛陀解救众生之苦难,尊者曾参加佛陀的法会,并在法会上赞颂佛陀:“诸法其深奥,如空无端绪,原本无诸道,故号人中尊。”
第387尊 无尽慈尊者
欲知礼义多读书,欲食五谷多种田,
勤学明礼人高尚,勤劳祛病又延年。
无尽慈尊者,即弥勒菩萨。名阿逸多,意译慈氏。弥勒菩萨从佛授记,是将来继承释迦牟尼佛位置成为未来佛的菩萨。
《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等记载,尊者生于南天竺婆罗门种姓,多年跟随佛祖学习佛法,探讨解救众生的方法。曾问为何有人奉佛而不能解脱,释尊解释说:有人自称信奉佛教但对佛法心存疑惑,不能真正获得佛的智慧。他们相信祸福报应,却不礼敬佛,不听佛经,不参拜诸菩萨及声闻圣众,所以不得解脱。若坚信佛法,明了佛智,参拜诸佛菩萨,一心利益众生,来世就会转生到七宝莲花花瓣中,身放光明,脱离苦海。尊者铭记佛祖的教诲,灭度后住兜率天宫内院,四千年后降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为大众说法三次,普化一切人、天,谓之龙华会。
第388尊 飒陀怒尊者
东海普陀西峨眉,五台山高九华低,
圣山宝寺皆朝遍,尽沐佛恩运和熙。
飒陀怒尊者,即贤护菩萨。为八大菩萨之一,密教列为贤劫十六尊,置于金刚界曼荼羯磨会等轮坛外西方第二位,密号巧护金刚,离垢金刚。又指胎藏界曼荼罗除盖障院九尊之一第四位,利除怪菩萨,密号巧济金刚。
据《大宝积经》卷一零九载,尊者原为王舍城中最大富商之子,其所受之诸乐、果报,为忉利帝天王所不及。据《八吉祥神咒经》载,若有急疾,呼贤护等八人名字,即得解脱。命终时,此八菩萨飞往迎之。又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所载,跋陀婆罗入浴室而悟水因,证得无所有,基于此说,禅宗遂于浴室安置贤护尊者。
飒陀怒尊者,一作飒陀婆罗,音译跋奈罗波罗菩萨、跋陀波罗菩萨,拔陀和菩萨,又称贤护长者,贤护胜上童真、善守菩萨、贤守菩萨。因善护众生之佛知见,故又称巧护金刚,又以如来金刚之智慧善于除却众生之疑悔,故又称疑悔菩萨;而以如来一实之慧光,巧于救济处黑暗中之众生,故又称巧济金刚。
第389尊 那罗达尊者
牛不喝水莫按头,事难顺遂莫强求,
万般皆有因缘在,逆天悖理必招忧。
那罗达尊者,原为南天竺神仙阿私陀的童子。
佛陀降生前,尊者为南天竺在增长林中修练仙道之神仙阿私陀的侍从童子,侍立仙人身后持尘拂为仙人驱逐蚊虻。仙人法力威猛,具五神通力。据《佛本行经》卷九载,一日,尊者遥望净饭王宫祥光映照,便带领那罗达去察看究竟,师徒二人来到净饭王宫,得知净饭王喜得贵子。王请全城相师为太子看相,众相师都说太子相貌端好,必当大贵。阿私陀仙人也亲自赶来,预卜未来太子将成为当世之佛,便辞别净饭王,携那罗达飞回增长林。于是让尊者出家为僧,学习佛法,终获罗汉果位而获得解脱。
第390尊 行愿持尊者
千里关山度若飞,壮士此去欲不回,
铡肠铁血男儿事,马革裹尸英烈归。
行愿持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身之行与心之愿,相资而成大事。《青龙疏》下曰:“由行与愿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行与愿互相依持,俱修而不偏起。有愿而无行,犹如欲度彼岸,不肯备于船筏。
龙树之菩提心论,分别菩提心之相为:行愿、胜义、三摩地三种。其中,起利益一切众生而使成佛之愿谓之“行愿菩提心”。论曰:“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
尊者立下拯救天下众生的宏愿,又坚定施行,故得以证阿罗汉果。
第391尊 天眼尊尊者
月朗星稀不夜天,珠光宝黛照华筵,
歌舞吹弹意无足,富贵安康乐晚年。
天眼尊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天眼,佛教五眼之一,为天趣之眼。《智度论》曰:“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莫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天眼明,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较天眼通之更为明了者。天眼通凡圣皆能得之,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尊者眼睛可以观察无限远和无限近、无限小和无限大,看到每个人的心性善恶,并可根据每人的善恶,指出消除罪恶,求得解脱的方法。据《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载,天眼尊己获得果位,他饶益众生,为大众演讲佛法,以求使世间有情永出恶趣,舍离诸苦。凡是尊者到过的国土,五谷丰登、万民欢乐,天地鬼神都感受到他的恩泽,礼敬天眼尊者可以得到他的庇佑,获得解脱的方法。
第392尊 无尽智尊者
多行善事积功德,壮盛年华莫枉过,
日积月聚得福报,莫待临时念弥陀。
无尽智尊者,即无尽智菩萨。
据《佛说大般泥洹经》卷一载,佛陀在尸那迦城熙连河边坚固林双树间即将涅槃时,尊者极度悲痛,急忙赶到。佛陀安慰他不要悲痛,并演说无上妙法,尊者恭敬聆听。曾在无数劫中修习净戒,兴隆三宝,转正法轮,成大庄严,行处坚固,一切功德悉皆成就。尊者慈悲为怀,随顺世间,劝导众生勿依仗权势胡作非为;勿乱交坏人;勿虐待父母;勿贪饮无度等,否则,将受地狱之苦。尊者可使未度者度,未脱者脱。
第393尊 遍具足尊者
劝君行事多谨慎,凡事三思而后行,
乍晴乍暖春夏日,风云不测小人心。
遍具足尊者,即遍济世间众生之具足阿罗汉。
据《佛名经》卷第十四载,尊者功德圆满,慈悲众生,愿天下人都能升极乐土,特别是残疾人,能得到康复,令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痖者能言,饥贫者丰衣足食,无一人受饥寒之苦。尊者愿人生形貌端丽,妙像庄严,为人所喜;愿人与人之间慈悲相面,佛眼相看,快乐吉祥,善良的人祝祷尊者,可实现自己的愿望。尊者还劝导众生不要依仗权势和财富胡作非为;不要遗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不敬父母;不要贪杯而饮酒无度。犯有以上罪过的人若能诚心祈祷尊者,则可消除罪业,免受地狱之苦。
第394尊 宝盖尊尊者
男儿流血不流泪,行事果决性刚毅,
不作温柔乡中物,宁可马革裹尸回。
宝盖尊尊者,原为摩揭陀国王舍城之居士。宝盖,系伞之美称,即指七宝严饰之天盖,于佛菩萨或戒尊者等之高座上,作为庄严具。又如经幢,石塔之顶上,有雕刻精细如伞状之盖,亦称宝盖。
摩揭陀乃佛陀证道、弘道之地,也是佛教的传播中心。尊者曾是亲近三宝,接受五戒的优婆塞(即在家居士),尊信佛教常到佛陀居住处聆听教义。据《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载,尊者曾参加佛陀在该城耆阇崛山中举行的法会,舍卫国波斯匿王曾向他请教问题。后参加佛教的第一次结集。尊者严守戒律,修行不懈,终于证得阿罗汉果。
第395尊 神通化尊者
为人性格要坚强,千锤百炼成金刚,
功成名就终有日,家增富贵族增光。
神通化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尊者因为善于运用神通宣扬佛法,教化众生,故名。
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尊者于阗国(今新疆和阗)时,国王不信佛法,他运用神通力,全身大放光明,使国王油然生钦敬之心,邀至宫内居住。尊者安于树林中修行的清幽寂静,婉言拒绝。于是,国王出资为他在林中修建塔寺。国王喜获舍利数百粒,叹不能敬置塔下。尊者再用神通力,右手托塔,放置舍利。毕又将宝塔徐徐放回原位,塔身安好如初,观者无不惊叹称奇,于是举国皈依佛教,佛教于是在于阗逐渐兴盛。
第396尊 思善识尊者
溪水清浅哗哗响,湖水深沉泛幽光,
奸诈小人性阴险,开朗君子性坦荡。
思善识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善识,即善知识,佛教中指能引导众生修行正道、远离恶法的导师或修行伙伴。据《法华文句》卷四:“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又《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为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根据修行阶段的需求,善知识可分为三类:
1. 教授善知识:传授佛法义理的导师,能解答修行困惑;
2. 同行善知识:共同修行的伙伴,相互策励精进,如“乘一船共渡”;
3. 外护善知识:提供物质或精神支持的外围护持者,抵御外界干扰。
尊者在修习佛道的过程中,时刻思念欲得善知识之助,以尽快发无上正等正觉,终获罗汉果位。
第397尊 喜信静尊者
盈虚祸福是前缘,今生修好修来生,
登山路上风光好,左右逢源万事全。
喜信静尊者,因德行而立名。
尊者信奉信、静二字,并以此规范自身、教化众人,故号称喜信静。由信奉佛法,而依法修行,由修行而得静心,以绝除烦乱,不生愤勃、不报他怨,不起瞋心。对佛法的诚心,犹如在水中安放“信珠”澄清垢染,去除心中世俗的污浊。初入三宝之人,要以信为本,信乃一切功德之母,信心坚定,则无宝不取,至心静不乱,则智慧中生,可永除心中的忧烦。
第398尊 摩诃南尊者
十年寒窗读诗文,一朝登榜上龙庭,
尽展平生壮怀抱,富贵兴盛及子孙。
摩诃南尊者,佛陀叔父斛饭王之长子,故又称拘利太子。摩诃南为其尊称,为佛陀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之一。
佛陀当年贵为太子为求道解脱而选择出家时,其父净饭王于族中挑选五人,随同太子出家,在外修行,尊者即为其一。佛陀成道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尊者即为最初闻法得道弟子之一,后并护持佛陀之化导。《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赞其:“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为摩诃南比丘是。“
摩诃南,在《中本起经》作摩男拘利,《佛所行赞经》中作十力迦叶。又称摩诃男、摩诃那摩。意译为大号、大名。
第399尊 无量光尊者
大路宽阔通四方,小路曲折漫又长,
大路小路都要走,人生并不总康庄。
无量光尊者,梵语为阿弥陀佛,又称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渡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尊者往昔为国王,为佛法所吸引,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法名法藏,在修行成佛前,曾发下四十八愿,其中一个愿就是说,将来他成佛后,凡信奉他并持诵他的名号的人,命终之时,佛就前往,接引其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尊者即后来的阿弥陀佛。由于前世功德和今生所发四十八誓愿,即刻成佛,佛国名安乐,佛名无量光,在西方十万里外,国内没有高下贵贱,人人平等,安享和平。汉传佛教的净土宗,则完全以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作为专修的法门。
《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对阿弥陀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均有详述。在寺庙中常见尊者高坐于莲台上,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分侍左右,构成“西方三圣“的组像。
第400尊 金光慧尊者
桃花鲜艳杏花柔,牡丹芍药尽妖娆,
人生美景享不尽,春色满园百花骄。
金光慧尊者,即金光炎菩萨,为应当礼敬的十方大菩萨之一。
尊者身放金光,象征无上智慧。佛教认为,众生生在凡夫地,或因业力,或因内心生邪、或染著外境,不论贵贱,均罪业无量。故须诚心忏悔,以灭罪修福。否则,业所至时,虽尽全力亦无以逃避。等到地狱恶相尽现眼前,若再忏悔,就为时己晚。尊者以其智慧之光洞察众生心田。有罪之众生只要虔诚归信佛法,真心忏悔旧业,改过自新,则可增益佛法,灭罪获福。自性洁净之众生,若能至心念诵尊者名号,则可得现世安稳,未来世亦可获无上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