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耳机维修指南
其实修耳机这行当都几十年了,教程也一堆堆网上随便搜,但是既然有人问,我就写一下,顺便也总结一下这段时间修耳机的经验。
这事儿说简单也很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们先按照简单的流程过一遍。
你需要的基本工具,刀片,尖嘴钳,老虎钳,烙铁,焊锡丝,助焊膏,万用表,夹具,胶水,新的线材。

我们首先首先排查耳机故障的原因,无非两种,线断了,耳机发声单元坏了,还有第三种就是开焊了(其实也相当于线断了)。

不管什么耳机头,都分为前盖和后壳,我们第一步就是要开壳,不太讲究的常用办法就是,找到两者的接缝处,用刀片插入,慢慢撬。


撬开后,先用不轻不重的力度拽一下单元上的连线,如果拽不动,八成是没有开焊,排除一个原因。 如果开焊了,如下图,就把线焊回去就行了。

接下来用万用表测量耳机单元正负触点的通路,蜂鸣器响则证明单元没问题(万用表笔尾插要确认在万用表上插到底了),大概率耳机线断了,准备换线。

如果蜂鸣器不响,先检查确定万用表笔插好了,然后测量单元就是不响,那就是单元坏了,得更换单元,这事儿就复杂了,因为一般你找不到配对的单元,放弃吧。
如果你恰好有两条一模一样的耳机,还都是坏了一边儿,那可以直接拆一个好的头,两条拼一条,具体步骤往下看,跟换线一样。但是这样凑好的耳机,可能会有左右耳偏音的问题,因为两个耳机单元的阻值可能略有差别,当然越高级的耳机,单元的一致性就越高(目前我修过的一致性最高的是苹果的塞子,阻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再高级的单元就没玩儿过了,单元超过1块钱1个我就不买了,在下只是个单纯的垃圾佬)。 (又,耳机的一致性实际上要看他的音频曲线,但是那需要大几百上千的人工耳设备,所以一般配对就测阻值吧,简陋,但没辙。)
一般来说有线耳机一边不出声八成都是耳机线断了,耳机单元除非你踩了一脚,或者火烧过,一般情况下不会坏,进水都没那么容易坏(播放设备故障,比如短路瞬时大电流冲击,倒是会烧坏耳机单元,我以前曾因为这个烧坏过音箱喇叭)。

夹具夹住前壳单元,用烙铁把正负连线焊下来,然后把后壳出线口的金属卡扣掰开,把线抽出去(粗暴一点直接把卡扣剪掉也行,但是我们一般不会囤全新的备用卡扣,通常还是拆老卡扣重复利用,所以卡扣掰开的时候小心点别弄坏了)。

把新线顺着尾管捅进来,在单元上焊好,试听有声,上限位卡扣钳紧,抹胶水合壳,另一只如法炮制,完成。
啥?你说试听没声?三个可能,新线也是断的;焊线没焊好,虚焊了,重新焊;焊接的时候烙铁在焊盘上停留时间过长(超过1秒),导致磁感线圈的连线烧断,或者发声振膜烫破了。

换耳机头也是一样的操作,把另一条好的单元带前壳换过来焊上就行了,有线耳机时代很少有蓝牙耳机那种歪嘴前壳,大多都是直嘴的,左右耳通用。而那种半入耳的(比如苹果耳机),后壳卡口会有个定位的小缺口,前壳卡口边缘会有个定位的小凸起,用刀片切掉那个凸起,就可以左后壳配右前盖了。

如果看到这里你已经觉得手麻了,那就不用往下看了,接下来按照步骤详细啰嗦的讲要点和提醒。
=======================经验详细版(还未配图)=====================
1,开壳。
耳机头的壳子,基本上就两种材质,金属和塑料(还有陶瓷和木头,但不是主流)。
前后壳都是塑料的,一般是胶水固定,软胶硬胶都有(软胶,耳机专用胶,硬胶,502);前盖塑料后壳金属的,也是胶水固定;前后壳都是金属的,一般不用胶水,纯靠严丝合缝的加工精度,直接卡结实的。 老平头耳机,很多没有前壳,单元直接卡在后壳里,前面盖个防护网,用胶圈勒边箍住,这种更好开了,直接把胶圈抠下来就行。
如果要追求无损开壳,那尽量不用刀片撬,对于胶水合壳的,需要在缝隙渗入99%纯度的酒精先解胶,但酒精对软胶的分解性最好,对硬胶基本没啥用。至于硬胶,随着时间推移会老化变脆,如果你运气好(也可以说是不好),胶水变脆了,那你捏住前后壳慢慢来回小幅度转动,同时往两边掰,有可能直接掰开,如果掰不开,就还得上刀片。
以上说的都是有线耳机和挂脖运动款蓝牙耳机,而现在流行的tws蓝牙耳机塞子,则很少用胶水,就算全塑料前后壳,也大多是接口处加工成卡扣结构,直接合壳卡死,针对这类耳机,出现了老虎钳大法,就是用毛巾裹着或者卫生纸包住耳机(以免老虎钳留下痕迹),用钳子沿合壳线方向钳住耳机,慢慢用力夹,让两壳挤压分离出一条缝,然后用指甲或者pet卡插进去,慢慢转圈划着抠开。
对于硬胶没完全老化的全塑料有线耳机,也可以试试这种办法。
99%浓度的工业酒精8块左右500毫升一大瓶。
刀片最好用单面刀片,比美工刀好用力。
2,万用表。
我知道大多数非工科的同学(比如我),看到这种专业仪器特别是复杂的旋钮档位就直接晕了,但实际上修有线耳机只需要万用表上的两个档,一个是通路,一个是200欧电阻。
最便宜的万用表8块钱自带一块9v电池。
3,耳机单元。
耳机的发声单元,你可以理解成微型小喇叭,耳机单元的结构形式有好几种,但应用最广最常见的就是动圈单元,一般的音响喇叭也是这个结构。
因为是修耳机的目的,所以结构原理不需要细说,我们只需要知道,动圈单元最容易坏的就是里面的磁感线圈,万用表测的也就是这个磁感线圈有没有断掉,也就是通路还通不通。
而耳机磁感线圈的阻值一般设计在16-32欧(高档耳机会有上百甚至数百欧的),万用表的阻值档测的就是耳机单元阻值还正不正常,一般如果低于10欧,说明磁感线圈接触不良,可以直接判死刑。(磁感线圈最容易断掉的,就是连接单元背面焊盘的接线部分,这个不是不能修,但是线圈的线比头发还要细,需要相当程度的手艺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就甭费这劲了。音响喇叭的正常设计阻值一般4-8,也有低到2的)
然后耳机单元还有一个部分可能会坏,就是发声振膜,是一片极薄的膜片,磁感线圈就是粘在振膜上带动他震动发声,而振膜一般都是塑料基底,所以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振膜破损,变形,脱落,反应到听感上,就是破音,杂音,音质改变。同样的,振膜并不好修,除了脱落的还可以用软胶水粘回去(但是会改变原有音质),破损和变形的基本上都可以判死刑(如果是音响喇叭的发声盆倒是可以试着修一下)。
【题外话,振膜结构和材质是最能影响耳机音质的,好材质的振膜一般都会被拿来放在广告宣传里,比如铍膜,钛膜,碳纤膜,羊毛盆,复合纤维等等……】
发声单元的背面,就是焊盘了,焊盘是用胶水粘在单元壳背面,所以老化也会容易脱落,只要磁感线圈接线没断,小心的用胶水粘回去就行(最好用硬胶)。
一般焊盘上都有四个焊点(高档耳机会有更多),两个正极两个负极(地线),同极之间有铜箔相连。其中一对正负极就是连接磁感线圈的,因为最容易断,所以会用专用胶水盖住做保护,另外一对正负极焊点就是焊耳机线用的。
因为厂商不同,所以正负极左右位置也不同,一般来说工厂会在正极位置用水笔点个点儿标注,如果没有标注,那么以胶水盖住的焊点为上,通常左正右负。
耳机线正负极跟单元接错了也能发声,但音质有不同(振膜的震动方向反了),一般中低档耳机可以不在意,只要你另一边耳机也接错就行。
对单元进行焊接操作时,单元必须固定好(否则因为高温焊锡的吸附性,焊盘会吸在烙铁上造成长时间高温损坏单元),很多人喜欢用蓝丁胶(不易损伤耳机外壳),但是蓝丁胶质量参差不齐,不好用的蓝丁胶很黏,操作完后会挂在单元出音嘴的防尘网上,很难清理。所以个人还是推荐夹具,便宜的有修表夹具,我用的是金属组装的连杆夹具。
修表夹具4元,连杆夹具12。
4,烙铁。
最重要的工具,老式烙铁都是外热式,目前流行的大多是内热式,包括可调压烙铁。
烙铁的使用是整个流程中最大的技术活,所以要多说一些。
烙铁头的结构是,主体紫铜(导热快),镀铁层(保护主体,防氧化),镀铬层(烙铁头根部,不上锡,限定粘焊锡的范围),镀锡层(烙铁头尖部,用来沾锡)。
烙铁头质量好坏就是看这几个部分用料和镀层厚薄比例。
普通固定温度的30瓦烙铁(不可调压型),工作温度通常在350度左右,所以最好备一个放置架。
而因为高温,金属材质的烙铁头会快速氧化(温度越高氧化越快),形成的氧化层会隔绝温度,使烙铁的工作温度下降,无法化锡。所以也需要浸过水的高温海绵(拭擦烙铁头,去除粘上的杂物,多余的旧焊锡,降温防止快速氧化)。以及不要通电空置太长时间。
而单元焊盘上的焊点,也是金属材质,平时暴露在空气中也会缓慢形成氧化层,氧化层会很难沾锡,造成虚焊,容易脱焊,这时候就需要用到焊锡膏(助焊剂),挑一点涂在焊点上,用烙铁点烫一下,会去除氧化层(一种高温腐蚀分解原理)。烙铁头氧化不挂锡也可以往焊锡膏里面戳一下,一下就行了。
插电等到烙铁达到工作温度(新老烙铁时间不同,按我的经验,烙铁头往高温海绵上蹭几下,如果镀锡的尖部油光发亮,那温度差不多就够了),用尖部化一点焊锡挂住,把耳机线头放在焊点上,尽量快速的点焊,烙铁头在焊点上不要停留超过0.8秒,否则会因为单元金属底盘导热,烫破振膜;如果因为温度不够或者烙铁头位置不合适,导致没化开锡,那也不要停留太久,可以先移开烙铁,等几秒钟单元温度下降再多次尝试。
烙铁头因为镀层不均匀,氧化速度不同,所以各个部分温度有高有低,一把烙铁用久了,就知道烙铁头哪些部分氧化速度慢,温度保持时间长了。
好的焊接,线头会完全包裹在焊锡珠里,焊点圆润,线头拽不动,很牢固。(但我现在还没法完全做到)
传统的助焊剂是松香,不过松香的除氧化效果不如焊锡膏,但是焊锡膏是含酸性物质带有一点腐蚀性,使用后最好用无水酒精清洁焊点(虽然我很少清理)。
普通烙铁6元,替换用烙铁头1元左右一个,普通焊锡膏4元一盒。
5,耳机线。
这里我们不讨论耳机线芯材质,什么单晶无氧铜镀银还是啥,我们了解一下线的形态和内部线序。
耳机线是里面一组极细的线芯外包一层软质材料外皮,根据应用功能不同,会有2芯线,4芯线,8芯线等等,每根线芯会用不同颜色区分开,常见的是左正绿,右正红,地黄,麦白,也有正极线是纯色,负极线是花色。
传统耳机主线是圆柱形,软线容易缠绕,解开费劲吧啦,而硬线不容易缠绕但也不贴合身体,戴着耳机像戴着一堆早上刚睡醒时候的头发;也有线材使用了特制的线材外包皮材质,使其不易缠绕。所以目前比较受欢迎的线材是扁线,柔软又不易缠绕,魔声,jbl,骷髅头等都用的扁线。
每个耳机单元只有正负极,所以单边耳机线只需要两芯线就够了。一般耳机线的整体结构都是插头连接主线,主线之后会分叉成两个分线,每个分线连接一边耳塞。两个耳塞的负极也就是地线,在分线点汇聚到主线时会并为一根(这叫做共地,共用一根地线),所以一般不带麦克风的耳机线,主线是三芯线(其实四芯线比较多,两个地线直到接插头的时候才会合成一个),而插头是三节头,三节头用塑料环片隔开插头金属套环,从插头尖部到根部的顺序是左声道正极,右声道正极,共用的负极(地线)。
而带麦克风的耳机线,主线最低是4芯(多用6~8芯,其实6芯就够了,不知道为啥见到好多都是8芯,有2根完全没用,到了接麦的线控部分就到头了),插头是四节插头,除了三节头的左右地之外,又多了个麦的正极。
而分线之后,左声道分线依旧是两芯线,而右声道分线则变成了四芯线,分别是右正,右负,麦正,麦负,其实左、右、麦的负极在主线都是共用一根,但是右声道分线之所以给麦也单独配了一根负极,是因为麦一般会安装在在右声道分线的中段,跟线控合在一起,所以需要一条单独的环路,而线控暂停/播放这个功能就是通过麦的正负极短接实现的;目前还有一些款式的主动降噪的蓝牙耳机,会在左右耳塞里各放一个降噪用收音麦(比如漫步者),所以左右分线都是四芯。
关于四节插头,存在国标和美标两种线序,也就是我们俗称安卓耳机和苹果耳机。从插头尖到根部依次数,前面两节左正和右正是一样的,但是后面地线和麦正极顺序不一样,国标是麦、地,美标是地、麦。这种差别主要是历史原因。目前多数还有耳机孔的设备都自带识别功能,所有标准和节数的插头都兼容。不过目前市场上多数能买到的半成品耳机线,都是美标线序,虽然你维修或制作耳机的时候可以自己自由搭配线序,但是他线芯颜色是按照美标线序做的,所以保险起见,还是先用万用表测量一下哪根线芯是对应插头的哪一节。
线芯的材质是一组拧在一起的极细铜线外裹一层很薄的绝缘材料,还有的正极线会在外层再缠绕一层成组的更细的金属线,这一层叫做屏蔽层,用来屏蔽周围的电磁信号干扰。
在把耳机线焊在单元焊点上之前,我们需要把线芯的头部粘上锡,一般做法是烙铁头挂住一些焊锡,直接往线头上怼,利用高温融化绝缘层的同时让里面的铜线沾上锡,最好线头整个进去焊锡珠里,让它转着圈都能沾上锡。这一步是目前为止最麻烦的,因为线芯材质以及外裹的绝缘材料的材质和厚薄不同,有些线芯极不容易沾锡,这个我目前还没研究出特别好的办法,有些玩儿耳机时间比较久的老鸟会有辙,但是我根据他们的经验也不能百分百解决。这里面涉及一个烙铁的使用技术问题,就是温度和时间的把控,烙铁与线头接触时间长了,线芯会迅速形成氧化层就不容易沾锡。电子厂则是用一个通电加热的锡锅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线头怼进锡浆里,受热均匀且隔绝空气,就很容易沾锡。但个人的话不建议置备这么多用处不大的专业设备,所以只能在技术上下功夫。
内芯线头如果沾锡不做好,就算焊到单元上也非常容易开焊。
jbl和骷髅头的原装半成品面条线最便宜8毛一根,但是有可能会有出厂瑕疵,就是线序焊错了,我特么就遇到过,左耳正极线芯连的是麦,整根线报废不能用,除非我拆插头自己重新焊,8毛钱,我费这劲干嘛,拆插头还可能得破壳就不能回收重复用了。
咸鱼上1块钱以内一根的拆机线、剪掉耳机头的处理线,甚至库存的半成品线也很多,但是质量就参差不齐了;买品牌的库存线主要图个线芯用料有保证。如果不是什么太高档的耳机,超过3块一条的耳机线就别买了,不划算。如果是高档耳机,你新手阶段也尽量别自己修了……
6,合壳。
这最后一步就简单了,线跟单元焊接好,插上耳机试听出声没问题,就可以合壳了,合壳之前记得把线上做好限位,以免之后拉拽耳机线把线头从单元上扯下来,讲究点的用金属卡子,不讲究的就把线打个结(商用耳机也会这么干,所以算正常手法)。
合壳的时候最好打一圈胶水,耳机密封不好会导致音质变差。
合壳的时候就是注意小心多余过长的线头不要跑出来,结果合壳直接压断了。
以上,有线耳机的维修大功告成。
因为是普通维修,所以不涉及更换单元等操作涉及的知识点,这个从拆单元的难度上就属于进阶操作了。也不包括蓝牙耳机维修的知识点,那又是另一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