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海外的生活
查看话题 >缺乏自我认同,你在哪儿都是“外来货”
事情是这样的,前阵子我在豆瓣上分享了一件生活小事,也认识了新的朋友。其实我只是单纯被这些年轻人的朝气与努力所感染了,整件事从头到尾对我来说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https://www.douban.com/topic/322550189/?_spm_id=NjM4MTMyNA?start=0#5945705939
不过我也没想到这篇分享,在豆瓣上获得了3万多的阅读量,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些不那么友善的评论和转发,一般我也不予以理会。直到看到这条的时候,内心还是泛起了一些波澜。

我看了一下这位留言者的IP是在美国,从其用词判断,想必在海外生活了挺久了。一开始我看到这条评论内心感到很复杂:ta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将这种简单的社交视为“功利”。特别是ta使用的“正常本地人”和“外来货”这样的词汇,让我感受到了一股巨大的对自我的不认同而产生的愤怒,也许是这种情绪无处宣泄,看到他人分享的海外生活,便找到了发泄的出口。
我很难过,ta曾经没有被自己和世界温柔以待。
“融入”这个话题,在海外华人圈子从来就没停止讨论过。尤其是初到异国的头几年,很多人会拼尽全力去适应新的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努力学习当地语言、尽可能地拓展加入一些社交圈子,改变饮食习惯,甚至有些极端一点的,会拒绝和同为华人的群体交往,只为更快地“入圈”。而不管你做什么,实际的“融入”效果和体验也是因人而异的。
那么,所谓的“融入”究竟意味着什么?它真的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吗?
我在德国生活也有3年多了,如果按照网络上讨论的对“融入“的标准来看,那我是一点都不达标。最初知道到“融入”这个词的时候,也是有些疑惑的。
记得自己刚大学毕业的时候,选择了去上海找工作。我是一个出生在三线小城镇的女孩,大学虽然在重庆就读,但实际上我的学校地处偏僻的农村,周边只有我们那一所大学,去市区需要乘坐2个多小时的大巴,学生们几乎与外界隔绝,很少有机会深入接触社会。因此在去上海之前,我都是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镇姑娘。
现在回忆起来,在上海的那一年多,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初出茅庐什么都不懂,生存压力时刻都在逼着我努力前进,加上自己对生活的认知浅薄,我始终被不安全感和漂泊感笼罩。当时我身边的上海本地人屈指可数,大多数都是外来的务工者。
至今记忆深刻的一次和上海本地人打交道的经历,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十分好笑(这里绝对没有地域黑的意思)
我当时工作的公司在一个居民区(老板为了省钱),我自己租住在隔壁小区的群租房,每天走路5分钟上班。有一次周六我去公司加班,在小区遇到了一个上海老太太,她突然用上海话问我:今天星期几啊?
因为听不懂上海话,我一时语塞,愣了几秒之后,只好说:“我不知道。”
老太太转身离开时,用上海普通话说着:“现在的小姑娘脑子都瓦塔了吧,星期几都不知道。”
那个时候的我有没有想过“融入上海”?我不知道。说实话,在生存压力面前,”融入“显得太过奢侈,我当时想的只是,怎么在这个城市活下去。
十几年后的现在,跟随队友来到德国,我也甚少去考虑“融入”这个问题。毕竟他就是所谓的“本地人”,这么多年的婚姻生活,我们自然地相处,彼此接纳,我常常忘记他和我的国籍、文化、肤色都不一样。
在现在的我看来,所谓的融入,或许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无论你在哪里生活,都会存在不同,一味地追求融入某个群体,无异于削足适履,其实除了自我伤害和内耗,终究也无法达成你想要的融入目标。
寻求外界认可,渴望被接纳,也并非是所谓的”功利“,只不过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群体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但一个缺乏自我认同,或者说内在认同不稳定的人,无论是留在国内还是在海外生活,都会感觉到”不属于“。也因为恐惧于”不属于“,会让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向外抓取寻求外部认可--获得”不属于“的证据--更深层次的恐惧与自我否定。(那条转发留言中:“正常本地人标识为外来货”,就属于”获得证据”这一环节的体现)
PS: 回到我原本的那条记录,在和这些年轻人交流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是中英德3种语言切换着来的,我们中间还有一个西班牙的女孩子,她也非常优秀,除了母语西语,德语、英语都非常流利,但人家毕竟不会中文呀。
最后,我想说的是,与其去追求融入,不如学会共处,承认国家、文化、个体之间的差异,寻求彼此的理解和尊重。一个自我认同稳固的人,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接纳你自己,你才能被世界接纳;懂得真正的爱你自己,才能获得世界的爱。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