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一天干完我一周的活,千万别让老板知道
你有没有试过,把一个原本可能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大模型,结果不到一天就搞定了?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真切地感受到大模型带来的效率提升。
以前用大模型更像是一个辅助工具。不管是代码生成、方案设计还是文章润色,要不就是我已经有了大概的想法,看看它能不能帮我优化;要不就是我已经知道要做成什么样,只是懒得动手,让它帮我处理。
而这一次,大模型成了主角,它完成了大部分工作,我只做了少量的修改。
我一直觉得 20 美元/月的 ChatGPT Plus 有点贵,毕竟国内很多平台一年的会员也就这个价,更何况日常使用时,免费额度也基本够用。但当我真正体验到大模型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我心甘情愿、甚至有点迫不及待地成为了付费用户。
毕竟公司给我的薪水,可远比开个 ChatGPT Plus 多得多。如果老板也使用大模型,就能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开销来更好地完成工作,那我被大模型淘汰也是迟早的事了。
所以这篇文章,就来聊聊这次让我心甘情愿为大模型付费的经历,讲讲它是如何从一个辅助工具变成我工作中的主力选手的。
项目文档,两眼迷茫
最近工作上要写一个研发项目文档,属于那种“格式规范、措辞严谨、要走流程”的类型。第一次打开文档,看着将近一万五千字的大纲和示例内容,头都大了。
作为技术人员,我更擅长的是把复杂问题讲清楚,日常写作也偏简洁直接。而这类文档讲究的是“全面、正式、略显冗长”,原本要写一大段内容的地方,我常常只能憋出几个要点,显得空洞又干巴巴。
那天我在群里随口抱怨了一句:“要写的内容好多啊”,结果一个同事回我:“可以让大模型帮你写啊。”
这倒是个思路,但考虑到之前用大模型都只是辅助,这并没有减轻我的焦虑。
虽然给了我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可我始终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就这样一直拖着,直到只剩下不到十天。
我发大纲,它写文章
眼看着只剩不到十天,我决定不管怎样也要开始写了,至少早点动手,能缓解一点 deadline 的焦虑。
我尝试用大模型来帮我写。
我:“(补充背景信息)。请以专业的角度帮我完善补充这部分内容。下面我将要填写的内容及要点给你,你来帮我完善。” ChatGPT:“好的,请把你要填写的内容及要点发给我,我会以专业、严谨的角度帮你完善、补充,确保符合立项报告书的规范和表达要求。你可以按模块逐段发给我,比如“项目背景”、“建设目标”、“系统架构”等,我会逐一处理。随时可以开始。”
我把第一部分的大纲发过去,没想到它写得出奇地好。
有些内容和实际情况不符,我补充了信息,它就能迅速修改并生成新版,几乎可以直接使用。从那之后,我就一直用“我发大纲,它写文章”的方式往下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ChatGPT 的能力提升了不少。一次就能生成上千字,而且排版非常规范,表达也很严谨。
更惊喜的是它“变聪明”了。每次回复完,都会增加一个小问题,比如:
如你满意,我可以继续协助撰写「项目目标」或「建设内容及技术方案」等后续章节。是否继续?或者你希望先整理前面写的内容成完整文档?
这类引导以前在豆包里也见过,但当时感觉很鸡肋,给出的建议并不是我想要的。而现在 ChatGPT 非常懂我要继续做什么,很多时候我只要回复“继续”就可以了。
钞能力?超能力!
当然,整个写作过程也不是完全顺利的。
用过 Claude 的都应该遇到过内容超长的报错,这次我也担心它随时会崩,毕竟不论提问还是回答,每次都是长篇大论。
好消息是,ChatGPT 比 Claude 能接收的长度大多了;
坏消息是,在写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不能继续回复了,而且,我的 ChatGPT-4o 的免费限额也用完了。
我的第一反应是试试“平替”方案。把写好的部分,作为附件上传给其他大模型,然后期望着其他大模型能按照原来的风格与质量进行回复,且也不会遇到内容长度的限制,但只是第一次回复,我就觉得效果不理想。
既然免费的方式行不通,那就试试“钞能力”。
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开通 ChatGPT Plus 的方式,感觉充美区 Apple ID 礼品卡的方式比较简单,但这个简单是建立在已经可以科学上网且有 ChatGPT 账号和美区 Apple ID 的前提下,用支付宝就可以买到礼品卡,然后兑换就可以了。
买的时候我丝毫没有犹豫,我真的觉得 ChatGPT 帮了我大忙,不然几万字的内容我不知道要写几天,而且这几天的工作体验注定是枯燥无趣的。
果然充了钱之后就可以继续聊天了,而且此后再也没有发生问题了。最终整理出的文档新增了三万多字——这还不算中间多轮修改的部分。
果然,钞能力就是超能力!
工具变搭档,派上了用场
这次的经历,确实改变了我对大模型的看法。
以前我总觉得它只是个“助手”——回答问题、生成代码、润色文章,离真正的生产力工具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这次写文档的过程让我意识到:它真的可以“干活”了,而且干得还不赖。
如果每个月花 20 美元,能让我在关键时刻少熬几夜、少抓几把头发,我是愿意一直开着会员的。
或许,大模型现在还不能适应所有工作,但它已经开始成为我“工作台”上的一部分。就像早年我们开始用 IDE 写代码、用 Markdown 写文档一样——一开始是工具,后来就成了习惯,再后来就变成了不可替代的一环。
如果你还没体验过大模型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不妨多尝试一下,没准哪次就会给你惊喜。
如果你已经把大模型用在了实际工作或生活中,并切实感受到了效率的提升,也欢迎分享你的经验,也许能帮助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