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
我和妈妈没有给对方送过像样的礼物。
礼物,承载着人们的心意。大概是从幼儿园给了自己觉得好看的男生一根棒棒糖开始,礼物在心中的概念便有了雏形。但我对于礼物的认知是很迟缓的,我们家送礼和收礼都不频繁,偶尔跟父母去他们朋友家会买一些水果,偶尔有亲戚过来给我带来牛奶,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算礼物。忘了具体是哪年,我偶然从亲戚那获得了一个棕色的大熊玩偶,它在接下来好长一段日子成为我最宝贝的东西,也是我认为可以拿得出手炫耀的礼物。童年时代的礼物很纯粹,喜欢谁就给谁叠个星星、折个千纸鹤,那便是我们最珍贵的心意了。越长大,礼物就变得越不纯粹。步入小学高年级,流行起教师节给老师送礼、同学过生日送礼等种种风气。通常学生家长都会为孩子选什么礼物做参谋,并提供经费支持。我不记得是否跟妈妈提过这件事,只记得每次都是由我拿着省出的零花钱跟同学去买礼物。将礼物送出去后,心里有开心、期待、紧张与不安,会去揣测收到礼物的人是否喜欢,也会担心对方将礼物的价值进行比较。
妈妈曾为解决工作问题而送过礼,看得出她既不愿意也不擅长,还因此跟爸爸产生争执。原来我理解的送礼只是送给喜欢的人,实践则告诉我除了喜欢的人,还要送给该送的人。送礼不单单是为了传递我们的心意,还为了实现我们的某种需求。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我在某段时间,特别热衷于用礼物来“交朋友”。我害怕别人拉帮结派却不带上我,便寄希望于靠这种方式来“收买”人心。虽然经历了这些没那么愉快的事情,但不影响从整体上而言礼物是个美好的东西。对于送礼和收礼,依旧有一份执着与期待。
让我深感困惑的是我们家好像从不用礼物来表达对彼此的心意,印象中父母之间没有送过礼物,迄今为止我从父母那收到过的唯一一件正式的礼物还是我自己争取的。十岁生日前,我发短信告诉爸爸想要一块玉作为生日礼物,并在结尾落下“玉儿”的署名。爸爸也确实满足了我的愿望,给我选了我的生肖玉石,而且还特地在外包装盒上亲笔写下“生日快乐,玉儿”。那是我十年来收到的最难忘的礼物,我迫不及待地把玉石系在脖子上,小心翼翼地收好礼盒。时不时要将礼盒拿出来翻看,尤其是在父亲去世后,这个礼物成为了我和他最有实质性的联系。除此之外,我再想不到家里任何一件关于礼物的事情。
妈妈给我的东西更像是奖品,而不是礼物,比如考试考得好而奖励的滑冰鞋、自行车···就连过生日的生日蛋糕,第一次吃到面包店里做的也是由亲戚带来。妈妈最多就是多做一两个菜给我吃,没有一点生活的情趣。我曾为此而奋斗过,阻挠妈妈找对象的期间,尽管跟她关系有点僵,但我会在每一个与她有关的日子准备上一份亲自制作的礼物:各种形状的折纸、会唱歌的贺卡、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她知道她的女儿会用尽一切对她好,自大地以为有了这些妈妈就能觉得幸福。然而,这些对她而言好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一般,没有换来我预想中的感动和重视,礼物被随手放在我的书桌上。妈妈让我少搞点乱七八糟的东西,多花点时间学习。这无疑让我很受打击,接下来一段日子对礼物也没有什么心情了。
这种兴趣缺缺到初中时代有所转变,那正是我们开始过圣诞节的年纪,同学们都热衷于互送贺卡,我也被卷入这场潮流中。在那几天,课桌里都会被塞上满满的贺卡,写着一些属于朋友之间的悄悄话和祝福。还有心灵手巧的同学会在贺卡上画出圣诞树、圣诞老人或麋鹿之类的图案。寒冷的冬日打开那些贺卡,心里马上会变得暖洋洋的。随着交友圈的扩大,我也在生日收到了各种礼物,或是我喜爱歌手的歌碟,或是一个设计好看的本子,每一件几乎都送在了我的心坎上。出去读书时刚好遇上家里房子重修,妈妈没有跟我商量便扔掉了我的一些东西,庆幸的是所有贺卡和别人送我的生日礼物都留了下来,它们既不值钱又占地方,不太符合妈妈留东西的标准。或许隐隐之中她也知道对她来说不在乎的东西,在我这里很重要。而这些东西是我与某些人、与某段时光的证物,是我每次回到家必定会翻看的宝贝,也是我在外安家后想要带到身边的一部分。
礼物可以分成很多种,在年少的世界里主要就是分为直接买的和自己用心做的、贵的和不贵的。当我慢慢积攒了一些收入,我又打起送妈妈礼物的主意,这次不再是年幼时的那些折纸和贺卡,却也想不到能送什么给她。同龄人会给她们的妈妈送护肤品、化妆品,表姐给姨姨送包,旅游时还看到游客给妈妈选购丝巾。她们可以送的东西种类如此繁多,到我这里则统统要被排除。印象中妈妈用的护肤品就两样,一样是脸霜,一样是唇膏;包要等用到拉链坏了或者破洞了才换;从不戴任何配饰······从收礼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我的确无能为力,那时脑子也是一根筋,不曾想直接送了又能怎么样。最坏的结果就是接受一顿妈妈的怒火,责怪我乱花钱买些没有用的东西。这种情景在我脑海中的演示过于清晰,以至于我忘了有时礼物也是一种创造需求的过程。
我不在家里的时间,妈妈很喜欢去超市买东西。每次买完后就拿着小票去抽奖,兑奖票的套路如此明显,她不仅没有意识到,反而还乐此不疲。奖项千篇一律:“珠宝”饰品抵扣额,也就是诱导顾客去买可能并不需要的东西。妈妈前后买过好几条手链、项链,说等我回去给我。如同她拒绝我一般,我也反复跟她说我不要,让她以后别买了。出发点在于不想让妈妈上当,而完全没考虑到她出于寂寞想要与人交流的心情,出于思念想要为女儿买东西的心情。等我回家看到那些“珠宝”,果然与想的一样,成色、品质和款式都差强人意。还好那时的我已经学会了不扫兴,我说我把现在这几条带到学校,并且叮嘱妈妈不要再买,有这些就够了,多了也戴不来。现在它们依旧在我身边,这或许就是我从妈妈那里收到的最像礼物的礼物了。
礼物有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无论是对送礼的人还是收礼的人。我在有段时间偶尔收到来自他人的出乎意料的礼物,例如找不到主人的小包、朋友送的名牌口红、同学送的衣服,受家里的影响,我并未做好回应的准备,学会良好互动的路过于漫长,以至于能够互动的人越来越少。我很担心被责怪不懂人情,也责怪自己有时过于抠门。后来我学会主动给他人挑选礼物,才慢慢意识到送礼也可以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不用计较得失,只在乎把自己内心的感谢或祝福表达出来。无论以何种形式,无论贵重与否,无论有没有回礼,只要它承载着主人的美好心情,一份礼物的使命就完成了。